正文 餐飲王國禦冬術(2 / 3)

時代在變,企業經營策略亦要與時俱進。

“王品的14個品牌,實際上是可以分橫向和縱向來看,是一個十字戰略。”王品集團市場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趙廣豐告訴《環球企業家》,品牌集群中最高端的王品、lamu鐵板燒、花隱日式料理在客單價、主力客群上完全重合,形成高端餐飲品類;而次一級別的西堤、陶板屋、藝奇等品牌也有相近的價格,在橫向上以價格做分類。價格的確定令主力客群也得以確定,王品可以通過外招研發廚師來隨時根據主力客群的新口味趨勢創造新品牌,由於各品牌在操作模式上的高度統一性,除了菜品之外,同一價格的品牌在服務水平、後場操作甚至財務模式上都相同。

而在縱向方麵,花隱與藝奇均是日本料理,王品和西堤也都是牛排—這讓王品也能承襲現有品牌在菜品與用餐氛圍上的經驗,降低教育訓練的成本支 出。

通過縱橫兩方麵的十字發展,王品的品牌構成一個十字網格,任何新品牌如果能在網格上找到縱橫的參考者,就有更大的成功機會,但經營模式始終沒變,即套餐的銷售模式。

而小南國的擴張法則,是將其專長發揮到極致。無論是人均消費超過500元的超高端品牌慧公館,還是主牌小南國,或是副牌南小館、小小南國,都有兩點相同之處:其一是以專業的上海菜功底取勝;第二是全部依靠小南國數字化的供應鏈與中央廚房統一加工。

南小館品牌負責人董雯潔對《環球企業家》說:“小南國有多年上海菜的背景,無論紅案還是白案都有相當的資曆。所以我們最需要關心的,是把‘上海點心’這個概念,裝在怎樣的氛圍裏麵。”小南國的菜單上就有180餘道菜式,而其背後的研發數據庫中更有上千道菜品儲備,小南國經驗豐富的主廚還會專門為南小館研發菜式,保證有足量新菜推出。

同時,小南國引以為豪的供應鏈與中央廚房係統能夠覆蓋南小館所需。小南國總廚辦的數據顯示,南小館所需要的食材80%與小南國現有的食材采購庫重合,這令南小館在運營成本方麵大大降低。而另一個好處則是,南小館的所有菜肴也可以通過小南國的中央廚房進行預製配送,確保品質的穩定性。董雯潔告訴《環球企業家》:“目前中央廚房的產能還有足夠的空間,完全可以覆蓋南小館。在配送上,南小館和小南國也是一條線,所以在任何有小南國的城市開南小館,都是相當經濟的。”

細節為王

小南國的品質與價格亦影響南小館的定位。“要讓顧客願意花七十多塊,來吃上海點心,你必須提供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的定位是,用一個好的環境,來呈現正宗的上海味道。”董雯潔說。經過數番調整,南小館將客單價定在人均70至80元左右。

對於點心而言,這顯然算是天價,但食物的品質也有保障。35元的菜飯物有所值—菜飯上蓋著滋味濃鬱的八寶辣醬,大隻的蝦仁和新鮮的筍丁令人垂涎。一道牛展湯看上去平平無奇,但使用的是每頭牛僅有兩小條的金錢展,以達成更好的口感。這些食物上的細節與相對優質的服務,令南小館有底氣租下上海尚嘉中心、日月光中心,及深圳星河廣場等商圈的鋪麵。

盡管南小館能夠從母品牌借到許多資源,但兩者之間的差異仍十分明顯:一家是人均消費超過200元、主力客群在35歲以上的正餐餐廳;一家則是25至30歲客人為主,落腳小聚時吃點心的餐館。

因此,南小館的裝潢設計亦與小南國大有差別。一方麵,設計師通過黑板、老式自行車等懷舊元素,勾起顧客對“弄堂童年”的回憶;另一方麵,店內陳設著各種調味品、新鮮蔬果,甚至還有員工的圍裙。這可並非僅僅是裝飾品。

“你會看到我們的廚師經常做著菜,就出來拿一瓶醬油進去。”董雯潔說,“我們店堂是沒有倉儲的,除了冷藏的食材,其他都陳列在外麵。因為南小館的地段都在寸土寸金的商場,能把倉儲的位置騰出來,可以設置更多的餐位,讓顧客坐得舒服。”

這種細節中見差異化的做法令南小館並非小南國的“低質低價版”,而是擁有自己的風格,以打動自身客群。

南小館的不少菜肴雖然與小南國類似,但在研發過程中更注意年輕人的習慣、口味。一個細節能夠體現兩者的不同—小南國賣的是大籠的蟹粉小籠,而南小館則將小籠改為5個裝的小份;在蟹粉小籠之外,還供應價格更低的鮮肉小籠和無錫小籠。其中,無錫小籠在餡料中加入了更多的醬油,“年輕人在口味上會比較重,喜歡醬油味的人很多。這讓無錫小籠更受歡迎。”在南小館,醬油也被運用在炒飯的製作上。

另一個例子是鍋貼,南小館亦將“絲網”工藝用到鍋貼的製作上,使鍋貼有更多酥脆的麵底,這亦符合年輕人喜歡脆性口感的習慣。

董雯潔告訴《環球企業家》,在為南小館研發新菜時,除了要經曆小南國固有的高管品評,研發團隊還會召集集團內部的年輕員工試菜。這一附加工序讓他們得以掌握年輕人的口味,“辦公樓裏的女孩子,基本人人都嚐過最新的飲品。”

這些細節令南小館擁有超過6次的日均翻台率,而南小館的成功亦刺激小南國進行更多多元化發展的嚐試。前文提及的“小小南國”就是重要的一步棋子。人均消費100元的小小南國選位上海繁華的淮海路巴黎春天百貨,同時有兩條地鐵貫穿,其地段甚至較部分小南國餐廳更好。冷怡佳說,按照小南國的計劃,小小南國將成為下一個南小館,先用一年左右時間確定盈利模式,隨後大舉擴張。

“小小南國的研發和供應鏈同樣基於小南國,至少80%的食材可以由小南國現有的采購提供。”小南國集團公共事務負責人朱小超告訴《環球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