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帶著兩群孩子來到鎮上的小河邊,告訴其中一群孩子:“我一發出口令,你們就跑到教堂那裏去,那裏正在舉行婚禮,先跑到的可能會得到小糖果。”然後,他又對另一群孩子說:“你們要盡快跑到教堂那裏,越快越好,誰落後我就會懲罰誰。”隨著一聲令下,兩群孩子都飛快地跑起來,要知道從河邊到教堂有很長的一段路程。結果呢,那群知道先跑到教堂可能有糖吃,還可以看到婚禮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到了以後大多還很興奮。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隊了,有的幹脆跑了一半就停下來了,停下來的孩子多了,大家也就不怕懲罰了。
從這個實驗中,斯賓塞做出如下的總結:第一群孩子在開始跑的時候就把“跑到教堂”這件事當成了一件快樂的事,因此跑起來就輕鬆得多。另一群孩子則把“跑到教堂”這件事當作了一個命令,隻是被動地去執行,盡管有懲罰的威脅,作用仍然不大。斯賓塞認為,孩子的快樂是很多的,大多都是無目的的,教育則是要引導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樂”。因此,對於教育者來說,應該先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然後再給出可行的目標。
隨著斯賓塞對兒子的教育越來越見成效,到他家裏來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的鄰居和朋友越來越多,他們的問題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為了更形象地解答他們的疑問,斯賓塞做了上邊的試驗。經過數年對兒子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斯賓塞認為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佳的。這也許會使公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不以為然,要知道這與傳統教育所講的許多清規戒律大相徑庭。傳統教育者盡管也在教育孩子,但是很少對孩子進行研究,他們在傳統的教育規則中機械地工作著。盡管他們為了教育好孩子而非常認真地執行自己的任務,但教育的效果卻很差。
寫給父母
通過3種方式,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歐美教育學者經多年研究後得出結論:從學習的生理心理過程看,在學習新知識時信息通過感覺通道進入大腦邊緣係統,這些係統對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做出初步評價,保留好的、有用的信息,刪除那些不好的、沒用的信息;保留下來的信息進入大腦皮層,在這些地方接受更高一級的“審判”。判斷為有意義的知識信息,就會使大腦產生一種活性物質,促使神經係統網絡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儲存。這就是說,如果孩子感到要接受的信息是有意義的、重要的,大腦就會被激活,能輕鬆愉快地學,效率就高。反之,如果孩子認為知識信息不重要、沒有意義,就不願學,大腦就不釋放活性物質,神經網絡就不被激活,知識信息就進不了神經網絡,儲存不牢,記不住,學得苦、學得累,效果差。
所以說,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它不僅是指學有所獲及學會某事的成就感,還指學習過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樂的。學習知識技能或讀書本來就是很快樂的事,好奇心得到滿足也使人感到很快樂;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是快樂的,掌握了某些技能是快樂的,使零散的知識係統化也非常快樂。因此,教育者應當努力讓被教育者確立學習是快樂的信念。隻有孩子帶著喜悅的期盼開始學習,才會在學習結束時感到意猶未盡、戀戀不舍,整個學習過程都會變得津津有味、充滿樂趣。
反之,當快樂的心情不存在時,學習的樂趣已無,或產生厭倦心情,孩子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已不存在,主體的大腦活性被抑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處於消極狀態,知識信息難以輸入、儲存和提取。這正如某位教育專家所說:“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當快樂的心情不存在時,學習也就跟著停止。”傳統教育忽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方法單調,一味地灌輸、拚時間,學生隻能被動地學習,學無樂趣,效果非常之差。因此,歐美國家很多教育專家都在呼籲,要把樂趣歸還給學生。由於許多學生不善於學習,不會運用學習的策略方法,隻知死讀書,機械背誦,死用功,因此學得不快樂,效率低下。每個教育者的使命是要幫助孩子學會學習,善用方法,把樂趣歸還給學生,否則難以取得學習的成功。
至於如何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斯賓塞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供父母們參考。
第一,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時,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例如當一個3歲的孩子對一條魚產生興趣時,父母可以趁機對他講解有關魚的一些知識。比如,魚兒為什麼在水裏不會沉下去?因為在它的身體內有一個“氣球”;為什麼它遊動時會擺動身體?因為它是利用身體擺動推動周圍的水從而獲得動力等。興趣和滿足總會帶來快樂,因此在教給孩子某方麵的知識時先讓他產生興趣,接下的工作便會事半功倍。
第二,每天都要和孩子做一些快樂的運動。
斯賓塞經常在教兒子一些知識後(是他們共同發現一些知識),帶著兒子從鎮上跑步到鎮外的小河邊,在那裏大喊大叫一陣,然後用石塊在河中打水漂,看誰打得多,或用泥沙堆城堡,看誰堆得快。兒子高興得像隻小鳥,又跳又鬧。斯賓塞認為,盡管這一時刻他沒有在傳授知識,但這實實在在也是快樂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