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步驟把愛心教育放在第一位(2 / 2)

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應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正麵事物,培育孩子的愛心。

第一,教育孩子熱愛動物、熱愛生命。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情景:迎麵過來一隻小狗,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去撫弄,眼裏流露出愛憐的神情;動物園和公園往往是孩子們的天下,他們和小動物們嬉戲,快樂異常,愛心在他們的笑聲中和歡快奔跑的身影中顯現。我們也看到一些搞惡作劇的孩子,抓住小貓、小狗的尾巴,聽到它們悲慘的嚎叫而開心不已。

西方國家大多製定了法律,禁止虐待小動物,目的是用法律抑製殘忍。英國有句名言:“愛我者愛我的狗”,把狗等同於人,借用小動物啟迪孩子的愛心是最直觀、最便捷的方式。現代社會掀起“寵物熱”並非全是精神空虛,它是人類在人情淡薄的後工業社會中借用寵物培育愛心,其根本目的仍是呼喚美好的人性。

精神病學家主張:對患有精神障礙症的人來說,喂養貓狗能療治心理殘缺、緩解病症、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愛心,從而熱愛生活,恢複健康。同樣,為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借用小動物活潑可愛的天性來喚起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第二,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給我”、“我要”,這是孩子最常說的幾個詞,由此可見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大人們也習慣用這些來證明“人生來是自私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麵,自私是個體存在的根本條件,隻要將自私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就會讓愛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最先學會的話一般是“爸爸”、“媽媽”,這表明在孩子的意識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愛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但是,作為父母千萬不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應該讓孩子懂得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他人。在家中,父母應教育孩子尊敬爺爺、奶奶和父母,形成“長輩先用,最後輪到我”的意識。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應該注意把自己的辛勞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之愛的偉大,懂得父母為了自己的幸福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這樣,孩子便會體諒父母,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伺候”。有機會也讓孩子學習照顧父母、長輩,讓孩子明白愛心是相互交流的,不隻是單方麵的索取。

父母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富有愛心的家庭,這樣能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幫助孩子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