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讓孩子在競爭中成為佼佼者——提高孩子的競爭力(2)(2 / 3)

經常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去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再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後,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善於自省的人往往能夠及時地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做到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不知道自省的人則會自以為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因而無法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一個人隻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學會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然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從事每一件事情,他才可能在不斷反省中取得進步,不斷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孩子通過反省及時地修正錯誤,不斷地調整精神信息係統接受信號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以確保信息係統不出現紊亂。學會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於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的秘方。

那麼,家長有什麼好方法來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呢?

1.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對於孩子來說,隻聽到表揚是不利於他的成長的,父母要在有意識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麵的同時,還要對孩子不良的一麵提出批評意見。當然,批評孩子的語氣要溫和,批評孩子的缺點應該中肯。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要持有平和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過,父母的批評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推斷進行的,因此,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有利於父母更全麵地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麼他的行為不會受到別人的認可,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好。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一點:允許他作出解釋,並不是讓他推卸責任。

2.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許多父母不去積極地引導孩子去預見後果,卻熱衷於替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使他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結果是,孩子一再犯錯誤,父母一再替他買單,孩子就會認識到,他犯的錯誤並不能對自己怎樣;當父母不能為其買單時,孩子便不可救藥了。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擔後果,應該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3.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的本身,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係後,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動。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所想的,那麼他會繼續這麼做。如果結果與他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製。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中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這時,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於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現在嚐到苦頭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隻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正確的說法是:“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這種語氣,孩子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學會了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他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4.積極引導孩子反省

孩子最容易犯錯誤,因為孩子的認識能力、辨別能力和自製能力較弱。一旦發現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可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要急於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在一邊進行冷處理。同時,父母要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表現出沉默、靜候的狀態,讓孩子通過父母的態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這種表麵上的沉默、靜候,給孩子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過了一段時間後,父母再抓住一個適當的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也容易接受。

了解美國的教子法則

美國《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文章中對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提出了12條基本通用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