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問題探幽(2 / 2)

老師就詢問這個學生的保姆。保姆說,這個假期,原來照顧他的姐姐照顧姐姐自己的孩子去了,沒有時間來照顧這個學生,因此這個學生的生活都是由爸爸媽媽負責的。而這個學生的父母由於孩子的缺陷非常地自責,對孩子非常的遷就,就像這位學生說的“無論我說什麼,無論我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你都不準反對。”在家裏,學生稱王稱霸,父母不敢說半個不字,以完全的滿足來彌補孩子的殘缺,因此寒假的一個月時間裏,學生就整天坐在家裏看電視,從來沒有好好地鍛煉自己的身體,更別說專門練習走路了。一個月不練習的結果就是:現在連走路都有問題。

在這個案例裏,孩子殘缺,是父母的無過錯責任,等到父母不分對錯的愛護孩子,就是有過錯責任,這種愛是典型的溺愛。

溺愛的具體表現是:

(1)給孩子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最好的東西總是要讓孩子獨享。本該屬於孩子的勞動,比如喂飯,穿衣等,也有父母代替做。

(2)大人過分在意。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幾乎一切活動都以孩子為中心,比如家裏來客人,都特別逗引和恭維孩子。

(3)輕易給予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很多零花錢。如果孩子不高興,大人就要祈求央告,哄著孩子。

(4)總是袒護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總是不問是非,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正確,因而把責任推給別人。

(5)孩子生活懶散,我行我素。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捶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隻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這樣溺愛的後果就嚴重了:

(1)滋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導致獨立能力的喪失。父母過度的保護就是為了讓孩子減少麻煩;但是,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該做的都攬在自己這邊做好了,會使孩子應有的勞動範圍越來越小,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使孩子變得懦弱,缺乏勇氣。沒有實踐,不僅影響健康身體,而且影響了他們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發展。

(2)不懂得人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差。人生充滿波折,在家裏適應了順境成長,當孩子真要直接麵對社會和人生時,他怎麼獨自麵對呢?

(3)稀釋了孩子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創造性和進取精神是要培養的,他可以坐享其成,還用得著創造什麼呢?自然隻能得過且過。因此,在溺愛中,孩子們本有的創造潛能和進取好奇的天性會逐步消散。

(4)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執、唯我獨尊的個性。之所以溺愛,前提是家長主動充當了“奴才”角色,自覺把孩子當“小皇帝”,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自然孩子就認為“我是家裏的唯一”,“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有同情心呢?這樣的孩子怎麼會體會別人的感受呢?也許孩子還小,但是父母習慣了關心孩子,什麼時候孩子才叫長大?孩子習慣了任性自私,但他不以為是任性自私,還以為本該如此,天經地義。

(5)缺乏責任感。在家裏,習慣了大人的付出,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會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從沒有想到自己要為大人做什麼,哪怕大人有什麼病痛,或者困難,由於大人從沒有教育孩子分擔過什麼,所以孩子沒有分擔大人的病痛和困難,大人也從來沒有責備意識和表現,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一份責任心,在家裏沒有習慣,就影響學校教育,如果學校也教育不夠,孩子自然會拋棄責任感。

溺愛,正是奪去孩子生活能力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