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量“掂量”
燕山新話
作者:王曉河
題目重複疊置,沒有玄虛,旨在引起注意和思索。掂量人人會,把意思說白了,就是你該怎麼掂量。
“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麵對固化的利益藩籬,麵對黨內盤根錯節的問題,鐵腕反腐,習近平總書記曾有如上表態。因而就有了自我批判、自我開刀、自我革命,頂住了一切壓力、風險和挑戰,拍蠅打虎,贏得了舉國讚譽。
掂量,托在手裏上下動動以試重量,有再三考慮、斟酌的意思。俗話說:“世人多變化,凡事細掂量”;“有口有心能思考, 是非黑白細掂量”;“為了長遠計,輕重細掂量”;“事頭事尾細掂量,一日三餐細掂量”……《孟子·梁惠王上》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掂量,是人之本能,是事之成由。掂量,知輕重,可定抓放;掂量,知成色,可定棄取;掂量,知利害,可定行止。“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掂量有波瀾壯闊;“踱方步”,每臨大事有靜氣,掂量有深思細想;深謀遠慮,不為浮雲遮望眼,掂量有高瞻遠矚。
“人從心上起經綸”,多想出智慧,掂量見境界。“讓他三尺又何妨”,一掂量,“三尺牆”變為“六尺巷”;“ 怕的是文武不和有害家邦”,一掂量,方有“回車巷”、將相和。鄧小平以73歲高齡第三次複出,古稀之年引領風騷,推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他說“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那是經過掂量的。當年授軍銜,許光達三番自請降階,其老首長賀龍為其據理力爭,許光達堅辭不受,那是經過掂量的,他說:“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多年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以及更多叫不出姓名的戰友都犧牲了!我的這頂‘烏紗帽’就是建立在他們流血犧牲基礎之上的,我這個幸存者今天已經得到很高的榮譽了,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啊!”毛澤東讚譽他“是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以正能量掂量,掂量出正能量,是人性的閃光,是黨性的閃光。“掂”國家安危,“量”人民冷暖,“慮”自己責任,常朝思暮想,勤思苦想,想得深、想得細、想得透,計劃周全,做得地道,出發點和落腳點端正,掂量出輝煌。
“世上無如人欲險”,掂量就怕陷其間。一些人非是不會掂量,而是“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他們對於國家的事、人民的事,懶於用腦,不願掂量,而對於自己的事、家族的事、團夥的事,卻“殫精竭慮”,力求“最佳效益”。與人民、與信仰、與宗旨背道而馳,掂量複掂量,不是“精思愈疏”,便是動歪腦子,生壞點子,人生必走岔。掂量,在物欲橫流、誘惑紛呈的當下,不少是義與利、榮與辱、清與濁、正與邪的拉鋸戰,沒有主心骨,缺乏正能量,天平一偏,掰扯不清,就會跌入歧途。所以,為官當政,切莫抖機靈、耍小心眼,而要有大心胸,敏於事善於行;不要圖僥幸、打小算盤,而要循正道,計民生利天下。如此,才有善思善行、善做善成。
掂量,有學問,有奧妙,有境界。怎麼掂量,掂量什麼?何處全神貫注,何處無所用心?“掂”向何方,“量”出何為?值得每個人掂量掂量。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