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新媒體創新黨建工作(2 / 2)

培養黨員學習運用新媒體手段,以增加黨性教育吸引力。新媒體形勢下,黨員展現個性更大膽、更直接,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黨員教育模式已不可能保證其權威性。相反,是非大家談、好壞大家評、界限大家劃,人人參與、相互啟發“群言堂自助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廣大黨員接受。在此基礎上,培養黨員把手中的“通信工具”、“交流平台”變成“教育講台”,引導和鼓勵黨員人人登講台、唱主角,既增強黨員的主動性,又增加教育的吸引力,還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將先進典型事跡製作成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形式,以增加黨性教育感染力。鼓勵黨員發現和挖掘身邊的先進典型,比如,近幾年來我們宣揚的一大批先進典型中,有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金錢與物質,挖掘探尋南口戰役曆史的普通個體戶楊國慶;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主動回報社會的企業經理劉鑫宇;有40年如一日,用自己微薄收入接濟幫助多個困難家庭、詮釋人間真情的夏景富老人;有孝老愛親、感動世人的樸實村民曆保元;有力排眾議下嫁失去雙腿戀人,並艱苦創業書寫人間真愛的女主角李偉,等等。把這些先進典型製作成“微視頻”、“微講述”、“微故事”等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形式,上傳至新媒體平台,既親切可信,又形象直觀,極易產生思想共鳴。

發動黨員參與管理新媒體傳播平台,以保持黨性教育的生命力。新媒體形勢下的傳播力難以準確計算,如果我們不去占領這個陣地,就會被別有用心之人鑽空子;如果我們用好了,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支部黨員在30人上下的,可以建立支部“網絡傳播群”,黨員數量較多時可以建立黨小組“網絡傳播群”,由黨員輪流值守“群長”崗位,引導黨員個人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經曆的、感受的正能量信息,通過這個平台進行傳播和擴散,以增強黨員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為有源頭活水來”,順應新媒體形勢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鬥堡壘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鬥堡壘”。麵對新媒體形勢的挑戰,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我們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立足新媒體“源頭”,加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傳統的工作方法,不聚齊開不了會、議不了事,在溝通上受限較多,工作時效也受到一定影響。新媒體形勢下,特別是多樣化、快捷、順暢的溝通方式和途徑,為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工作創新不斷“注入活水”,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進一步增強了時效性。可以嚐試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微群,開通網上會議室,隨時隨地溝通和共享信息,第一時間辦理相關工作或形成決策意見;班子成員個人可以通過微博、博客、QQ空間等途徑,開展工作和學習;相互之間可以互相“關注”,實現理論上的“零距離”溝通和交流。

把握新媒體“源頭”,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利用新媒體平台,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大有作為。比如,培養發展新黨員,可以發揮網絡平台的便捷優勢,開展網上黨課教育、網上黨的知識學習,進一步豐富教育學習手段和內容,以增強教育學習效果。又如,嚴格黨員管理,可以發揮新媒體的靈活優勢,公開公示黨員的言論、表現、形象等,進行網絡監督,促使黨員以更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加強自律,維護黨的良好形象。

用好新媒體“源頭”,借助“他山之石”互學共促,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多維的新媒體空間,海量的大數據信息,使我們可以隨時學習到全國各地基層黨建工作的新鮮經驗,有些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有的可以“改造”借鑒。同樣的,我們自己探索總結的黨建工作經驗體會,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與全國各地組工幹部進行交流。比如,近年來我們探索“黨員遠程教育”,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強網上交流,一方麵可以加強學習交流,共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另一方麵,可以有效鞭策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創造新鮮經驗,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中共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