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升順義區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考(1 / 3)

提升順義區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考

實踐思考

作者:肖承繼

順義得名始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置順義縣。改革開放30多年來,順義的城市發展,經過了曆史文化的傳承,群眾智慧的積澱,創新思路的引領,腳踏實地的開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位。但對比一些知名城市,順義的城市特點尚不突出,城市的文化魅力尚未得到足夠展現,城市的內在潛質尚未得到有效釋放。新時期,順義的社會建設進入深化服務、創新治理的新階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人文和諧,更應該是我們工作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內在要求。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亟須解決的問題

自然與曆史資源開發利用方麵還有待提升。一是自然資源缺乏鮮明元素。順義地處燕山南麓,潮白河、溫榆河兩條主要河流穿城而過,自然生態環境良好。但從周邊更大的地理範圍來看,順義平原麵積占96%,隻有少量淺山、濕地資源,比較優勢不明顯,特色不突出,資源不豐富,現有資源開發利用也不夠。二是曆史文化資源影響力不足。順義擁有一些曆史文化資源,如無梁閣、開元寺、石幢、地道戰遺址等人文古跡,牛欄山二鍋頭釀製工藝、火繪葫蘆、孫氏糕點模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張堪、邵雍、李世民、灶王爺等故事和傳說。但總體來看,這些曆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大,對這些曆史文化資源的重視和挖掘力度也不夠,沒有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

人文藝術活動水平還不高。一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偏少。順義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全區基礎教育環境良好,成果豐碩。但總體來看,轄區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多,公立大學基本都是分部,或屬職業技術類,沒有綜合性大學,民辦高校水平一般。由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偏少,導致人文學術力量不強,學術氛圍不濃,學術成果不多,對城市文化發展的貢獻度不高。二是藝術氛圍不濃。順義擁有一些藝術資源,如雅昌藝術中心、寺上美術館、T3藝術中心等,各自開展了一些展覽展示、藝術創作活動,但整體來看這些藝術空間分布相對分散,不成規模,沒能形成藝術集聚區,開展的藝術活動相對較少,規模不大,規格不高,影響力較弱。三是高雅藝術較匱乏。由於場館條件、本地藝術院團、文藝人才等方麵限製,我區目前高雅藝術如戲劇、音樂會等相對匱乏,高端人士的文化消費難以得到滿足,普通百姓的藝術追求難以得到實現。

市民文化素養有待提升。近年來,我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從文明城區的創建到道德模範的評選,從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到公共文明引導行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客觀地講,順義百姓的文明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擠街占道、隨處停車、排隊加塞兒等不文明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文明禮讓還沒有成為自覺習慣。群眾的文化素質、文藝素養有待提升,追求藝術享受的熱情不高,文化消費的意識和習慣還沒有養成。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還存在著不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缺乏頂層設計。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專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豐富群眾文體活動的意見》,有效促進了文化活動向基層延伸。但總體來看,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仍缺乏科學、周密、完善的頂層設計。雖然我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新文化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層文化站建有率達100%。但同樣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麵,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達標率不高,僅為71.8%。另一方麵,無論是老舊小區改造還是新建小區,都未充分考慮群眾文化活動場所需求問題,文化活動場所預留落實不到位。此外,缺乏高端的文化設施,特別是新國展地區文化服務設施匱乏,難以滿足大量外籍居民及高端人士的文化需求。此外,文藝團體水平不高、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有些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大師”雖然居住在順義,但我們與其了解溝通不夠,對順義文化發展的帶動作用發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