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我是你媽,還用跟你客氣——給孩子獨立的空間(1 / 2)

愛和恨看似勢不兩立,實則有著微妙的轉化關係。即使愛意甚濃時,稍一不留意,也會爆發出仇恨的火花。這種愛與恨的糾結,在父母和孩子中間也非常多見。通常,父母行使權威,不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失去了個體意識,那麼,就會種愛生恨。哪個父母都不願意和孩子上演這種愛與恨的雙簧戲,要想避免這種局麵,就要給孩子空間,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親密關係關鍵詞:保持距離

家長教育反思:

1.看到孩子的任何行為,你都會不由自主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付諸行動,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嗎?

2.你是否從內心深處願意承認,孩子是區別於父母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

3.孩子有了隱私,你能不去揭開它嗎?你是願意替孩子保密,還是把它當做小孩子的糗事四處宣揚?

大多數父母都很遲鈍,當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想要一個獨立的空間時,父母往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凡事都要幹涉,時時都需關心,造成孩子的反感,產生親子矛盾。

即使家庭條件不允許,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識後,也會有意識地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其他人都不許進的。

美國有個紀錄片,叫《保姆911》。在這部片子裏,有一個小姑娘和生母、繼父、幾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家裏的生活條件很好,小姑娘有一個獨立的房間。可是她的妹妹經常到她的房間裏,小姑娘很生氣,就向爸爸媽媽告狀。

爸爸說小姑娘無理取鬧,妹妹進房間是想要和她玩。媽媽也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還說:“房間又不是你自己的,是咱們家的,每個人都可以隨便進,不能沒有家庭觀念。”

小姑娘氣急了,天天和父母吵架,不是躲進衣櫃裏大聲哭鬧,就是嚷嚷著跑出家門,要離家出走。

保姆來後,看到小姑娘的這種狀況,很是同情,就為全家建立了一個能和平解決問題的製度,還給小姑娘寫了一個“請勿打擾”的門牌。保姆告訴小姑娘的父母:“如果她掛出這個牌子,那麼即使是你們,也不要隨意打擾她。”

在保姆的幫助下,憤怒的小姑娘漸漸變得柔和起來,不再和父母鬧別扭。最後小姑娘告訴大家:我感覺自己得到了理解。

妻子看完這部片子,非常感慨,對我說:“看來讀懂孩子的心理真是一門大學問。前兩天,我去叫桐桐起床,桐桐醒來後,卻忽然問我,‘你是不是沒有敲門就進來了?’我當時還覺得好笑,現在看來還真要注意。以後咱倆進桐桐的房間得敲門了。”

“可不是嘛,別看她還是個小不點兒,可已經有獨立的要求了。”我說。

長大,成熟,就是一個由依賴到獨立的過程。作為父母,尊重孩子獨立的要求,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是在幫助孩子長大。

我兒時的夥伴,大多都不是獨生子女,也很少有獨立的房間。大概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們經常討論打隔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