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她再來我們家裏玩時,我們就留意觀察了一下,發現那個孩子確實喜歡爭強好勝,對伊伊動手動腳。
再後來當伊伊向我們告狀的時候,我和妻子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每個人的個性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就是喜歡占別人便宜或者欺負別人,爸爸媽媽不能隨便教育其他小朋友,如果自己覺得跟別人合不來,不跟他玩就是最好的選擇,遠離這樣的小夥伴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從那以後,我們也開始限製伊伊主動去這個小朋友家裏玩,但是不限製這個小朋友到我們家裏來玩。孩子在玩耍過程中我們盡量不幹涉,即使她們吵架,即使伊伊被欺負。玩耍結束以後,我們會跟伊伊聊聊想法,談談這個小朋友和她的其他朋友的區別,讓她自己考慮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跟這個小朋友相處。
通過引導,伊伊自己開始意識到這個小朋友不是真正的好朋友。到後來,伊伊主動拒絕跟她一起玩。即使她來我們家,伊伊也愛答不理。一段時間以後,伊伊就很少再和她一起玩了。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虧,擔心孩子受傷,也總是想代替孩子去解決本該由孩子麵對的問題。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就會感覺孩子吃虧,替孩子憤憤不平。於是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就慫恿自己的孩子動手回擊,最好全部打回來。更有甚者,家長親自上陣幫孩子還擊,非把對方搞得鼻青臉腫才肯罷休。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培養孩子的報複心理。即使別人家的孩子喜歡欺負人,也不要鼓勵或默許自己的孩子采用以牙還牙的方式進行報複。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
最重要的是,家長千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之間的打架。小朋友之間在玩遊戲時吵鬧或爭搶玩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除非情況有些過激了,大人的適當保護或適當幹預是必要的,但還是應盡量引導孩子學會自己麵對和解決。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能量,更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麵對,也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事情。“吃一塹,長一智”,隻有在不斷的經曆和磨煉中,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更強大,自我保護的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我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中。既然如此,與其抱怨和指責別人的不是,不如教孩子麵對暴力時如何保護自己。當孩子受欺負後,我們家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傾聽他內心的感受,舒緩他受傷的情緒,引導他自己處理遇到的情況,避免再次受傷。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自我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雖然無法完全排除所有危險,但至少能夠盡量把危險降到最低。
教養貼士:孩子的膽量,除了跟自身性格等我們天生很難改變的因素有關外,更多是跟後天的鍛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