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早期教育(3 / 3)

於是我又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我們總是說,隻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其他的別無所求。健康還好,平衡飲食,鍛煉身體,基本就能達到了。那麼快樂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快樂?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一定會快樂嗎?今天她想做這個,就讓她做,明天她說沒意思,就放棄?即便真正做到了,真的是想做什麼做什麼,想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也不會快樂,他會把這一切當做是理所當然,而且欲望也水漲船高。終於等到有一天,我們無法給予了,到那一天,孩子從哪裏獲取快樂?

現在流行賞識教育,不管孩子做得怎麼樣,父母都給予鼓勵。我們也一直都是這樣做,所以孩子那是相當有“自信”。她真的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最棒的,這種盲目的自信在小時候或許無所謂,但如果持續下去,我不知道會不會演變成自大和自戀,或者因為受到打擊而走向相反的方向——自卑,這一切都不得而知。我不是盲目地擔憂,因為她這種自信來得比較虛無,與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沒有絲毫關係,完全是父母的愛和天分使然,所以她的自信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真正的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努力,來自於日複一日的辛苦耕耘。我希望她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來自於克服困難、戰勝挫折之後的滿足,來自於一次次對自我的超越。

或許是到了挫折教育的時候?或許我應該想個辦法,把她的自信從盲目變為有目標?

正好那段時間網絡上關於要不要讀經典的爭論鋪天蓋地,於是我也就跟著關注了一下。這一關注不要緊,發現很多孩子都在“讀經”,尤其是接觸了兒教論壇的讀經專欄以後……其實以前我也注意過這個論壇,也打開看過,但每次我都“管中窺豹”,看裏麵的一些關於教育的爭論和碰撞,當時對這個讀經專欄不屑一顧,覺得有點兒小題大做。但是這次我仔細地看了幾個帖子,看得我心潮澎湃,恨不得馬上加入其中。心動不如行動,從現在開始!

小喬3歲半以後就很喜歡自己看書,什麼書都翻,《論語》也不例外。我讓她讀出來,她也沒有拒絕。剛開始隻是幾句,後來越讀越多,現在除非家裏來客人或者外出,每天都能通讀一遍了。我們也就順理成章地走上了這條“讀經”路。

現在的狀態我很欣慰,讓她多讀一篇少讀一篇,她也不是很在乎。因為讀一篇對她來說並不難,隻要靜下心來,就是幾分鍾的事兒。即使通讀一遍,隻要她不三心二意,也就一小時出頭。

大概是開始讀《論語》10天左右的一天,小喬對我說,“媽媽我覺得《論語》不難了,你說對了。”這話源於她第一次產生畏難情緒的時候,我對她說,你現在覺得難,是因為你還沒有讀過,如果你讀過10遍之後還覺得難,我們就再也不讀了。她同意我的意見,結果才讀了兩遍,她就說《論語》很簡單,喜歡上《論語》了。盡管她的這句話很可能是一時心血來潮說的,但還是給我吃了一粒定心丸。至少我可以確定,我的想法並非癡心妄想。

在論語讀到40遍左右的時候,她有點兒厭倦了,覺得每天重複讀挺沒意思的。她自己選擇了《易經》,其實我和喬爸都覺得更應該讀《老子》,但難得孩子自己對《易經》有興趣。何況我心裏還有一個想法,從《易經》這種比較晦澀難懂的經典開始,也未嚐不可。可能初始階段會遇到困難,但一旦克服後,再讀什麼書就是一馬平川了。

而事實超乎我的想象。小喬讀《易經》,沒有遇到任何挫折。大概是《論語》的40遍的工夫發揮了作用,拿起書就讀,很多我不認識的生僻字,她都猜出來了,偶爾讀錯,我看著拚音提醒一次,她就記住不忘了。最讓我欣慰的是,拿起一本厚厚的《易經》,她沒有一點兒畏難情緒,想的都是怎麼能快點兒把整本書讀完,像讀《論語》那樣讀上40遍甚至100遍。

我讓孩子讀《論語》的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裏,我希望她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變成喜歡的事情,把困難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能力。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你選擇逃避,那麼這困難就永遠是困難,永遠是你無法跨越的高山。但是如果勇敢地闖過去,回頭看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困難根本不算什麼,原來心目中的高山也不過是一個小土丘,甚至覺得自己當初想要退縮,想要逃避的念頭是多麼可笑。這些是我想要通過讀《論語》告訴她,或者說是想讓她自己通過讀《論語》的過程領悟的東西,也是我勻出大把工作時間,陪她(或者說監督她,這麼說似乎更恰當)讀《論語》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陪孩子讀經典,最重要的不在於讀經典會帶給我們什麼結果,而在於讀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體會一次次超越自我、證明自我的喜悅,從而認識到努力和不努力是多麼不一樣。

當然我也知道,讀經典不過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已,不能指望經典帶給我們太多。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以及父母在陪伴和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心態。

讀不讀經典本就無須爭論,不讀經典不會損失什麼,讀經典也不是靈丹妙藥。隻是,我意識到了讀經典的好處,就沒有理由不去做。如果不做,我會覺得自己對不住孩子,虧欠了孩子,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同理,如果父母認為經典弊大於利,或者內心就反感經典,那當然還是不讀為好。就像有人覺得冬天或者晚上帶孩子戶外活動是對孩子好,有人卻覺得是折騰孩子一樣。

沒辦法,每個父母都隻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到底是不是最好,誰也無法斷言……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doudoudady標簽:幼兒學習國學分類:早期教育幼兒該怎樣學習《三字經》文/豆豆爸“幼兒是否應該學習《三字經》”,這個問題一直在各大網站論壇、報刊雜誌等傳媒上有過深度的討論,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記得前些日子在某育兒雜誌的博客上看到過相關的討論,結果不得而知。

本人認為,其實幼兒學《三字經》與學識字或其他學習是一回事,大家大可不必把精力與焦點放在要不要與該不該的問題上,爭論不休,這沒有多大意義,更應該討論、研究的是針對幼兒的特殊方法與把握尺度。

因為學與不學是相對的,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習興趣不同、資質潛能不同,不能讓專家的理論來左右自己的行為,一切應以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量力而行,因此沒有絕對的對和錯、行與不行。

豆豆就是我最好的試驗對象,結合兒子豆豆學習《三字經》的經曆,談談個人的心得感受。

第一,《三字經》的內容是值得肯定的。

它濃縮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從南宋開始成為曆代兒童的啟蒙讀本,對後世影響深遠持久。《三字經》采用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齊,隔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而且內容豐富,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曆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書。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英文版《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予以推廣。

第二,幼兒學《三字經》不應有明確的目標與計劃。

不要為了教而教,更不能一味灌輸,一切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今天孩子高興就多學點,明天愛看哪一段就跳躍到哪一段,不可拘泥於學習時間和順序。因為我認真閱讀《三字經》後,知道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部分沒有密切關聯。

年輕父母要借助《三字經》,為孩子營造一個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喜歡學習、喜歡閱讀,終身受益,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的。

第三,幼兒學《三字經》要講究方法,把握尺度。

幼兒的思維、心智處於發育階段,不可能像少兒、成人那樣先學漢字,了解釋義,再來背誦。

從豆豆的學習經曆總結三點,一是營造氛圍,二是印刻教育,三是循序漸進。

在豆豆1歲甚至更早時,我們就有意識在他玩的時候放《三字經》的CD給他聽,他邊玩邊無意識地聽,播放的次數與時間也沒有固定,依其興趣和精神狀態而定。如此反複聽了近一年,豆豆2歲的時候,我們開始讓他有意識地聽CD的內容。這些內容其實早就印刻在他的腦海裏了,經過刻意地聽和記,很快就一段一段地攻克了。此時還是沒有刻意讓他去誦讀,隻是在他2歲半時發現他基本可以全文背誦了(某些地方需要提示)。

特別提醒一下,如此小的孩子,讓其一下子背出全文是不實際的,過於苛求,很容易把小孩培養成書呆子。我們一般是讓他分段背誦,一次一大段或兩大段。2歲開始給他看撕不爛的口袋書《三字經》,開始比比劃劃,有了書本,他讀《三字經》的興趣更濃了,因為這些內容他都很熟悉了。

2歲半之後開始給他看動畫版《三字經》VCD(豆爸自己剪輯的),配合圖文動畫,更加引人入勝,保持他的這一興趣,等於是在複習。因為有專家說過,3歲之前小孩的記憶會有斷層,3歲之後會把之前學的東西都忘記(大意是這樣的)。但是我不相信這種說法,我堅信“溫故而知新”。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書和VCD在交替使用,隔三差五拿出來讓他溫習。

所有的這些學習,很多都是在遊戲中進行的,如豆媽自編舞蹈,配上誦讀《三字經》,豆豆很是喜歡,邊跟著跳邊讀。到現在豆豆3歲了,兒子已經開始會問:“這段什麼意思啊?”隻有他問我才回答,其他的現在還不教。因為現階段主要還是要其“不求甚解”,等到四五歲,再開始告訴他其中的意思、典故等,那時候是升華教學。

第四,幼兒學《三字經》到底能學到什麼?

這應該是很多父母和社會的疑問。我自己認為,其實誦讀古文、經書,並不是一定要孩子會背誦、會理解,這隻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開發孩子的記憶潛能與智力。幼兒正處於記憶力和直覺力的飛速發展階段,讀《三字經》可以很好地訓練提升這些能力。幼兒學《三字經》還可以陶冶性情,從小培養其愛讀書、愛學習的良好習慣。

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可以通過讀《三字經》,愛上我們的漢字,有了認字的興趣。豆豆就是從《三字經》裏學到了不少漢字,因為這些內容是他最熟悉的,經過大人的指讀,他也注意到了那一個個圖形,很容易印刻在腦海裏。雖說有些字他是靠上下文猜出來的,單獨拿出來他不一定認識,但是至少培養了孩子愛認字的興趣和習慣。

在幼兒學《三字經》或其他古經文方麵,作為家長的你不可人雲亦雲、盲目跟從、拔苗助長,而應該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了解、認清自己孩子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peterhl標簽:幼兒快速識字分類:早期教育如何讓孩子輕輕鬆鬆快速識字文/黃豆豆的一家養育孩子,我並不認為讓他多認一些字,會做些加減法,他將來就會怎樣的優秀,達不到就會差到哪去;一切還是順其自然的比較好,讓其過一個快快樂樂的童年。

秉承這一觀點,對於豆豆這方麵的教育更是順其自然,如果他喜歡就讓他去學,否則也強求。但是在一起玩的幾個孩子中,豆豆在這方麵表現非常不錯。據老師和小朋友講,豆豆是他們班上識字最多的,估計會有300~500字,能自己進行獨立自主閱讀,還能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看書、講故事;對於1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成問題。

豆豆能夠有這樣的能力,應該是平日遊戲、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起來的。培養孩子的興趣或者促進學習應當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讓他們在玩中學習和積累。

知道豆豆能認識很多字,有好幾位媽媽向我谘詢過多次,采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如此效果。說實在的,豆媽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隻是盡可能培養孩子的興趣,外加不斷積累而成的,具體講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放在首位。

記得豆豆1歲半左右時,豆爸買回了一套1~10數字的磁鐵玩具給豆豆玩。因為是磁鐵,有吸引力,孩子可以隨手拿起來貼在他想貼的地方,貼到不同地方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是帶有磁性的家具上就能粘住,比如:洗衣機、冰箱等;如果是貼在不帶磁性的物品上,磁鐵會迅速掉下。

豆豆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這些不同的變化,覺得非常好玩,沒事就拿著貼。於是,在豆豆拿著貼的過程中,豆爸或豆媽就會告訴豆豆,他手上拿的是數字幾,慢慢這些數字就被他記在腦海中,從而簡簡單單認識了1~10這10個數字。

2歲過後,豆豆開始上幼兒園了,剛入園那段時間姥爺心疼豆豆就過來幫著接送一段時間。豆爸知道姥爺喜歡下象棋,就給買了一副回家。沒事時,豆姥爺就跟豆豆一起玩象棋,玩的過程中就會告訴他,象棋裏有哪些字,他拿到的是什麼字。拿著象棋還能在地上滾來滾去,就跟滾球一樣,變著花樣玩那副象棋,最後還沒等豆姥爺回家,象棋裏的字豆豆就全部認識了。

3歲左右時,豆爸和豆媽喜歡跟豆豆玩詞語接龍的遊戲,豆豆也非常樂意玩,開始幾次是豆爸和豆媽帶領著他玩,到後來每次都是他主動要求玩。玩的時候他出題目,大家跟著接,慢慢玩的次數越來越多,接觸的詞彙量也就越來越多,孩子高興了,家長也開心。

通過以上幾個生活實例證實,家長並沒有刻意去教孩子東西,隻是在陪他玩,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學習到知識,所以說孩子的興趣最為重要。

第二,公共交通識字法。

身為職場媽媽,在工作之餘就會想盡辦法多陪孩子。周末豆媽喜歡帶著豆豆出去玩,有時是單獨行動,有時是參加一些活動。娘倆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

每當外出時,豆媽基本上都會提前告訴豆豆當天的行程安排,比如:要去什麼地方,該坐多少路公交車,到達哪站下車等信息。提前做了準備工作,到達公交車站後,一般都會有一個等車過程,利用這個空檔豆媽就會指著公交站牌上的標識告訴豆豆,哪趟車是我們今天要坐的,我們坐的是從哪兒開往哪兒的。慢慢日積月累,這些字無形之中就印在他的腦海裏了。

第三,家庭生活用品識字法。

家庭生活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各種用品,80%以上的生活用品都會有文字標注。每當豆豆使用這些東西時,就可以告訴他,這是什麼,是用來做什麼的,用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等,偶爾也會指著物品上的名稱告訴豆豆一些更詳細的信息。

第四,超市購物識字法。

家裏沒有老人幫著看孩子,當媽的走到哪兒,孩子就跟到哪兒。豆媽定期會安排時間去超市搞大采購,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去超市前列個購物清單,到達超市後,大部分時間都是直接奔向需要購買的物品選購區,選擇所需物品後結賬走人。

偶爾,時間充裕就會帶著豆豆在超市多逛逛,這裏看看,那裏瞧瞧。在看和瞧的過程中,會邀請豆豆一起參與,看物品上的包裝信息,比如:產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等信息。這個參與的過程也是識字的積累。

第五,親子閱讀識字法。

大約從豆豆2歲左右開始,我堅持天天陪他一起閱讀。剛開始主要以講故事為主,多半是媽媽講,豆豆聽,或者是爸爸講,豆豆聽。親子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後,方式就有所改變,不再是完全以講為主,在講的過程中,配合著看圖畫,通過圖畫讓孩子發揮想象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供他選擇的書的品種也越來越多,不再是單一的繪本,就這樣,孩子慢慢開始接觸書中的文字。

豆豆3歲半左右時,開始對書中的文字感興趣。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他會時不時打斷你的講解,指著書本上的字問,媽媽,這個是什麼?豆媽會馬上回答他的提問。就這樣,豆豆不到4歲就能獨立自主閱讀了。

第六,就地取材,隨時隨地識字法。

隻要有心,走到哪兒都能跟孩子一起輕鬆識字。豆媽認為這點是最有效又非常簡單的方法,貴在持之以恒。平時沒事帶著孩子玩,小區、路邊、街道上到處都是指示牌或廣告牌,漢字隨處可見,隨便順手指一兩個給小朋友,就能加深他對漢字的印象,長此以往,孩子想不識字都很難。

所以說,在孩子識字的問題上,不是非要正兒八經地教,孩子才會掌握。作為家長要從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出發,找出適合他的方法。豆媽整理這些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ariahui76312標簽:幼兒學科學方法分類:早期教育為寶寶打開科學之門的四塊敲門磚文/小棒寶(張輝)

“媽媽,地球轉呀轉的,不會掉下來嗎?”“燈為什麼會亮?”“為什麼沒有司機,汽車就跑不了呢?”“走在立交橋上,為什麼我們的車掉不下去呢?”“為什麼所有的東西不都是圓形的?”“為什麼圓形的瓶子放頭上會滾下來?”“血為什麼非要在血管裏流?”

……

3歲左右,寶寶開始了“十萬個為什麼”的提問。引領寶寶踏入科學之門的法寶如下。

第一塊磚:幼兒對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

——愛因斯坦

伴隨著寶寶降生到這個世界的,就是他對世界無窮盡的探索欲望。每個孩子都會對周圍的環境充滿著好奇。他們會用眼睛去發現,用感官去感知,用提問去思考……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寶寶的生活環境豐富多彩,多帶寶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多帶寶寶走進科技館之類的地方,近距離感受科學殿堂的豐富與美妙。同時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能發現寶寶的發現,並及時跟進,多方位幫助寶寶感知科學。

兒子小寶發現了飲料中的冰塊,拿出一塊仔細端詳。我趕緊讓他握在手中,嚐一嚐味道,感受一下溫度,觀察一下結果。於是,寶寶知道了冰遇熱會化成水。和他一起把化了的水放到冰箱,第二天再去看,寶寶又知道了水遇冷會結成冰的科學道理。遇到孩子觀察螞蟻,可以告訴他螞蟻的生活習性;可以給他找來放大鏡讓他自己觀察螞蟻的身體;可以給他找來大蒜,看看螞蟻遇到大蒜會不會搬家。我們會一起數數年輪,大樹的年齡秘密就在此……

走在路上,我們會和寶寶一起觀察汽車和車輪多少的關係。寶寶會問我:“公共汽車有幾個輪子?”“4個。”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對,媽媽,公共汽車前麵有兩個輪子,可後麵每邊都有兩個輪子。因為它要裝很多的乘客,還有汽車大大的身體,輪子少了怎麼能承受這麼重的重量呢?”孩子的觀察能力總是會帶給我們驚喜!

總之,科學現象隨處可見,好奇心盛的寶寶善於觀察,會主動思考、探索、求知,我們要追隨著寶寶的眼睛和腳步,保護好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協助他敲開科學殿堂的大門。對於一些主動探索意識差的寶寶,我們則要經常“設問”,積極地引領他發現“奇妙的事情”,想辦法激發他的好奇心,手把手地教給他探索的方法,做好寶寶敲開科學殿堂大門的引路人。

第二塊磚:書籍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列夫·托爾斯泰

晚上,媽媽問寶寶:“小寶,剛才你在雨中走,雨打在小傘上是什麼聲音?”“劈裏啪啦地響。”小寶答道。“那雨打在你身上,你有什麼感覺?”“Cold(冷),涼涼的。”又補充道,“把我的衣服和腳都打濕了。”“那雨是從哪裏來的呢?雨水又要去哪兒呢?”“不知道。”“那媽媽給小寶講一講《雨從哪裏來》這本書吧!”“太好了!”小寶快樂地回答。於是,我們一起把這本科學繪本讀完,然後又表演。我們約好,等到白天,準備做雨的實驗呢。

科普書是寶寶了解世界奧秘的一種工具和窗口。從2歲起至今,兒子已經有了8套科學繪本。寶寶每次拿到科學繪本,都如獲至寶,反複讀,好幾本都翻爛了、記熟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動物的食物鏈”、“動物的隱藏術”,以及“火山”、“恐龍的滅絕”等都是他極其感興趣的。這些科普類的圖書生動有趣、深入淺出、題材豐富,大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為孩子展示了精彩的世界,揭示了神秘的科學奧秘……多閱讀科普書籍,的確豐富了孩子的眼界,激發了他的聯想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從書上讀到“食物鏈”,他會自己設計出新的食物鏈;從書上知道了“運動和力”,某日,他“教育”媽媽,“媽媽,你打我的時候,我很疼,可是你的手也疼呀,力是相互作用的”;讀完《陽光是什麼顏色》,爸爸拿來三棱鏡,帶著小寶一起觀察陽光;在戶外,我想摘掉“滿天星”上的一個“枯葉”,結果它突然蜷縮起來,居然是個和枯葉一樣顏色的蟲子。小寶告訴我,“媽媽,隻有和枯葉長成一樣顏色,它才能不被敵人發現才能不被吃掉,這是它的隱藏術”;小寶在床上蹦來蹦去,然後說,“媽媽,你看我蹦的時候,發現屋子是在動的,其實不是屋子在動,是我在動”(這得益於爸爸傳授的相對論)……

總之,科普書籍在寶寶的科學啟蒙教育中至關重要,不僅能開拓眼界,還可以讓孩子學會用看到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科學現象。因此,選對了時機、選對了讀物,就會為寶寶的智慧插上翅膀,讓寶寶如虎添翼。

第三塊磚:想象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肅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愛因斯坦

我為了哄兒子睡覺,說:“剛才月亮婆婆打電話給我了,她問小寶睡了嗎?我說還沒呢。她說她在看著你呢,讓你快點睡,趕快做個美夢。在夢裏她想和你做遊戲,所以你快睡吧!”“噢,媽媽,太陽公公也給我打電話了,他說明天早上,月亮婆婆下班的時候,他就帶著他的孩子們等著我起床!早上,是太陽公公值班,月亮婆婆到地球那邊值班去了。現在是月亮婆婆帶著她的孩子值班呢。太陽公公帶著孩子回家了。有小孩醒的地方,太陽公公就過去看看他。”

在孩子有趣的想象中,也蘊含著他了解的科學知識。當然想象還可以將寶寶不了解的科學知識,更加直觀地展示在他麵前。

有一階段,小寶對“白血球”很感興趣,於是我們讓他扮演“細菌”,我們來扮演“白血球”,一起表演了“白血球抓細菌”的場景。後來每次生病,寶寶都會乖乖吃藥,因為他知道這是在幫助白血球與病毒做鬥爭呢。小寶很關心營養問題,每次吃飯他都要問,這個裏麵含有什麼營養成分?幹什麼用呢?我們的身體怎麼能得到它們呢?

於是,我們告訴他食物裏麵都有哪些營養成分,同時,把我們的內髒想象成工廠的流水線,胃“生產”出了營養,其他內髒相當於各個車間,血液傳輸營養到各個車間……寶寶饒有興致地聽著,“科學”不再枯燥!

總之,想象力就是創新的源泉。孩子天生就有豐富的想象力,將枯燥的科學知識用充滿想象力的語言、形式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對科學的喜愛應該是無以複加的。

第四塊磚:實驗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是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牛頓

帶著孩子動手做實驗,是最佳的體驗形式,它可以將身邊有趣的科學現象直觀地呈現在孩子麵前,牢牢地吸引住孩子,引發孩子探究科學的興趣!但是,帶領孩子做實驗,也要注意符合他的年齡特點,最好能契合孩子某一階段的愛好,並且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由淺入深地觀察和思考問題!比如小寶喜歡玩水、喜歡往水裏扔東西的那個階段,爸爸引導他體驗浮力,分三個層次做實驗。

第一階段,在一盆水中放入不同材質的東西,讓孩子明白哪些材質的東西可以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

第二階段,讓孩子動腦筋,將沉下去的東西轉換形式使其浮起來。

第三階段,體驗“潛水艇”原理。爸爸為寶寶製作了一個潛在“大海中”的“潛水艇”——一個眼藥瓶(不帶蓋),裏麵灌入適量水,頭上綁著鐵絲,頭朝下放在大大的飲料瓶中。這時,小艇是浮在水麵上的。當寶寶雙手使勁給飲料瓶施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裏麵的眼藥瓶下沉了!但是寶寶一撒手,天哪,眼藥瓶又浮起來了。要“潛水艇”停在哪裏,它就能停在哪裏,是可以控製的!科學真奇妙!我們不要求孩子必須通過實驗明白這些對他們而言還很高深的理論,隻是讓他們體驗“探究科學”的樂趣,從而愛上科學!當然,孩子能理解那是最棒的,說不定孩子在某一天用實驗得到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科學呢!

又比如,某日走在路上,小寶在踩影子。“媽媽,你看,我的影子總是跟著我。”他說,“媽媽,你說影子有沒有五顏六色的?”“沒有。影子不是黑色嗎?”我回答。小寶接著說道:“對,就像我的皮鞋那麼黑!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因為呀,光被擋住了,而且呀,影子又不會發光,就成黑色了(自問自答)!”這是拿台燈做太陽,小籃球做地球的實驗結論,被孩子正確使用了。在此實驗中,“太陽”照著“地球”的那一麵,就是白天,而對麵就是黑夜,寶寶知道了白天和黑夜的緣由。

就這樣通過實驗發現“真理”海洋中某顆閃光的小石子或是小貝殼的孩子,怎能不會為之歡呼雀躍,從而積累成就感,熱愛起探索科學呢?

那麼,科學對學齡前的兒童來講,到底是什麼?我感覺它就是孩子對周圍世界的一種認知,一種體驗,一種想象,也可以是一種實踐,更應該是一種思維習慣。皮亞傑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和掌握抽象複雜概念能力的人。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學會如何思維。”相信隻要我們利用好這幾塊敲門磚,選擇好適合自家寶寶的形式,保護好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一定會順利地引領寶寶走進科學的殿堂。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iantian2005標簽:幼兒放手電腦分類:早期教育大膽放手讓孩子玩電腦文/天天媽媽如今這個年代,要想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腦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電腦這玩意兒,接觸多了就容易上癮,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患上生理或心理的疾病,到了需要求醫治療的地步。因此,電腦成了令父母們煩惱、抓狂的洪水猛獸,一看到孩子玩電腦就恨不得把他們拽開。

電腦真的那麼可怕嗎?

就我本人的體驗,這玩電腦的事兒還是得靠父母們把握方向,方向正確了,就不會偏離軌道,孩子可以盡情地、健康地享受電腦帶給他們的樂趣。

兒子臭蛋從1歲半就開始接觸電腦了,最開始是給他在電腦上放一些教漢字的有意思的動畫片,再後來讓他在Word裏亂玩兒,改改字的顏色、字體大小,敲敲英文字母,然後用Paint來畫畫兒。他覺得很有意思。電腦經常會被小同誌弄得不是找不到垃圾箱了,就是桌麵變了樣子了。這屬於新奇亂玩兒的階段,不會上癮。

上了幼兒園,3歲半的孩子在幼兒園裏每周有一次一個小時的電腦課,教孩子們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再大些了開始用一些畫圖的軟件,結合班裏的Topic來自己設計一些圖畫,再自己打印出來。臭蛋因為接觸電腦早,在幼兒園的班裏屬於“電腦高手”,老師總會給他一些高難度的挑戰,小夥子為此不知道有多自豪。

再大些,4歲的樣子吧,開始玩兒遊戲了,遊戲這東西對小孩子而言那真的是魅力無窮啊,臭蛋小朋友也毫無例外地著迷。植物大戰僵屍、ZUMA、ZUMA REVENGE,還有不計其數的網上小遊戲,打過了一關還要攻克下一關,沒完沒了,每天想著的就是那還沒打過關的遊戲。我們一度被他折磨得有點兒抓狂,於是跟小夥子立了玩兒遊戲的約法三章,規定隻能在周末才可以玩兒遊戲,每次不能超過半個小時,然後讓小夥子簽字畫押。剛開始他自然不習慣,每天吃了晚飯就想著玩兒遊戲了,這癮還的確很難戒掉。

慢慢地逐漸減少他玩遊戲的時間,多些其他的活動來占據他的時間,找些更好玩兒的事情做,比如Wii Sports,跟他一起做運動,或者跟他一起玩兒好玩兒的玩具。反正一個目的就是遠離電腦,讓他對電腦遊戲的依戀越來越少。等到隻有周末才可以玩兒電腦成了習慣,如果哪天平常的時間想玩兒電腦了,連他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是罪過。至此,這癮就算是戒掉了。

什麼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覺自願,這種效果遠遠好過強迫和限製。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堅持和耐心,多花些心思和時間。

臭蛋5歲左右,我們開始教他用Photoshop來處理圖片,自己動手做喜歡的Ben10的卡片;如今他喜歡LEGO(樂高),爸爸又開始教他用Google的Sketchup來自己設計LEGO的拚裝圖;教他用Youtube去找自己喜歡的歌曲;給他注冊了E-mail地址,教他用E-mail來給朋友寫信;用Google來查自己喜歡的玩具在哪個商店裏有的賣,還要貨比三家;學中文,可以在電腦裏練習用拚音來打漢字……

如此這般,臭蛋知道了,電腦更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好工具,而不僅僅是個玩遊戲的東西。

現在,臭蛋基本上平常的時間很少玩兒電腦遊戲,周末會玩兒,但絕對不會上癮。上學以後,每間教室裏都有電腦,也有專門的電腦室開放給不同年級的孩子們。隨著年級的增長,電腦會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他們的學習:網上的數學比賽,做Research,寫Report,高年級的孩子們還自己辦班級的網上論壇來做Peer-Project。電腦成了不可缺少的學習工具。

從思想上大膽放手讓孩子玩兒電腦,帶他們更廣泛地了解電腦,電腦不再是洪水猛獸,而可以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助手和開拓視野的好工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manerkan標簽:兒童地理方法分類:早期教育幼兒學地理的六個方法文/李一慢李一慢網名一慢二看,兩個孩子的爸爸、新浪育兒達人、閱讀推廣公益機構“愛閱團”發起人。曾為新浪育兒博客熱點評論員、新浪幼兒教育圈管理員,現為《開心學慧樂》主編。不僅帶領自己的孩子讀書,也到處給孩子們講讀故事,在兒童圖書館、幼教機構、金鷹卡通台給孩子們讀繪本,在學校、在幼兒園給孩子們上閱讀課,給家長推廣“每天給孩子讀書一刻鍾、遊戲一刻鍾,做合格的好爸爸”的理念。

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與鄉土、國家和世界聯係的重要智力紐帶,也是發展環保教育,從而進行生命教育的基礎。

地理就是兒童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也是兒童應該學習與掌握的常識。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兒童也不例外。

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幼兒學地理的六個方法如下。

第一,地圖先行。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小孩子天生又是個讀圖家,隻要讓他覺得這個地圖別出心裁、特有意思,估計孩子們都會喜歡。

我自己有搜集地圖的嗜好,但是也要合適的點給合適的圖。最近我們家裏才陸續將大開本的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掛上了牆,看圖成了葫蘆兄妹很樂意做的事。

第二,遊戲跟上。

大概兒子葫蘆2歲多我們就買了塊數較少的中國地圖的模板拚圖。3歲多買的是按省分塊、邊界不清晰的木拚圖。5歲時買的是按每個省分塊、邊界清晰的磁性拚圖。

反正拚圖是孩子2歲後開發智力的一類玩具,有意識地選擇地理玩具可以誘發孩子對地理的興趣。

對孩子來說,什麼東西都可以當玩具,同樣是球,扔給他一個地球儀也是球;我們還經常用地球儀來做一個指點國家猜國名的遊戲。

第三,家庭課堂。

一般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對老師的崇拜日益增加,比較喜歡模仿老師。所以,我們在家裏設立了地理課,隔三差五地上地理課。課堂所學的有的是我們覺得有必要跟孩子介紹的基本知識,更多的是根據孩子的提問來教學。

葫蘆不僅喜歡上課、提問,還喜歡教學,來我們家的小朋友都“被上過課”,而妹妹是他最忠實的學生。

第四,動手動腳。

男孩喜歡公交車好像是普遍現象。我兒子從1歲多就開始喜歡公交車,後來特別喜歡一條運通104的公交線路。我經常帶著他從起點坐到終點,這樣他就會對線路、走向等概念有所了解。我們還坐過北京的包括環線公交車、電車等不同類型車,進一步激發他的興趣。以至於後來非得要我安裝一個公交線路手機軟件,有空他就查查各種不同線路的有趣地方。

地鐵本來隻是葫蘆喜愛的一個出行方式,2010年去上海世博會玩兒,請他一起研究地鐵路線好坐車,他就開始迷戀上了地鐵。在上海的日子裏就把上海的線路摸索了一遍,回來後對北京的線路也是興趣漸濃。我也投其所好,給他提供一些地鐵圖。現在他經常隨手畫畫,就把地鐵圖給畫出來了。在遊玩中,注意地理知識的非特定性的教授。比如我們帶葫蘆去過黃河口,讓他感受海天不一色的直觀景象,回到家再跟他說黃土高原對於黃河的作用。比如,我們去漢石橋濕地公園種樹、觀鳥等,很容易了解到濕地的地貌。

第五,應用為王。

要在實際中鼓勵孩子對地理知識進行應用。比如我們去森林公園,去比如世界等場所遊玩,都會讓葫蘆去研讀地圖和標識,找出合理的路線。

我們周末出行除非較遠,基本上都是公交出行,他們知道這樣是為了環保。同時,我們請葫蘆來設計公交車線路,他都可以給出一個便捷的路線。

第六,綜合學習。

閱讀是我家共同的生活密碼,我們會選擇有地理知識的閱讀材料。比如,葫蘆4歲多、妹妹2歲,我們就買了一整套的《威利的世界》,現在開始了《希利爾講世界地理》的閱讀。

在繪本裏,有些地理概念的書我們也買來,比如“世界風光繪本”三本、《環遊世界做蘋果派》、《班班的夢》、《北緯36°》等。

在英語啟蒙學習中,我們也會選擇一些帶有地理知識的讀物來學習。

小貼士:

(1)在我家的大中國地圖上,我們一起找出葫蘆去過的城市,然後給標出來。可以一個一個介紹這些城市。

(2)大人出差可以給孩子寫明信片,最好是當地風光明信片,並且寫上大人的觀感。不過,現在各地郵局很少有賣明信片的了,看樣子這種方法將來可以讓孩子搜集到很多絕版的實寄明信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