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早期教育(2 / 3)

對於孩子玩電腦遊戲的事情,如果實在把握不住孩子玩電腦遊戲的時間,不如給電腦加密碼,這樣便於自己對孩子玩電腦遊戲時間的把控。今後在給孩子定規則之前要好好考慮孩子能否做得到,若孩子很難做到,那就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所以不要給孩子創造撒謊的環境。

第三,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現實。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4~6歲的孩子正是俄狄浦斯期,這個時期正是“超我”形成的時候,所以孩子會表現出明確需要的偶像,在他們內心中開始出現對自我的一些想象。這些對自己的想象都是以一種自己認為的某個英雄來自居的,我們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描述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某件事情的成功過程,把自己說成自己所想象的英雄的樣子。

在上文中,由於種種原因丁丁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寶貝,但同去的孩子找到了,所以在孩子心中,能找到寶貝就成為了理想的自我形象,這個理想的自我形象肯定是會得到媽媽認可的,在孩子無法實現這一願望時,就用想象實現它了。於是,丁丁在給媽媽講述的時候,不斷要將那個想象出來的完美形象描述出來以博得媽媽的欣賞。這時,媽媽一定不能不解風情,掃孩子的興,反而應該真誠地祝賀孩子,相信孩子描述出來的那個人是孩子想要達到的那個人,那孩子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如果媽媽不相信孩子,就會不顧孩子的這一精神需求,而無情地摧毀孩子的這種精神滿足和努力的願望,使孩子覺得自己很窩囊,是不被信任的人,從而放棄自己的努力。所以孩子的這種撒謊其實不是有意撒謊,而是在表達一種願望,在成人認可之下,孩子會偷偷朝著這個願望提升自己。這一點,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給孩子這種心理的自由,不要以撒謊論處!

總之,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一定不要進行道德評判,不要再給孩子貼上“撒謊”這個標簽。麵對孩子“撒謊”,我們一定要包容,並且予以幫助,使其改正。隻要我們成人能夠正確地幫助孩子,孩子就不會因為童年撒過謊,成年後就變成了一個不誠實的人!

心理大師李子勳說,一定要讓孩子在該犯錯誤的年紀盡量犯錯誤,所以在孩子可能會撒謊的年紀就讓他撒謊吧!丁媽可以根據上麵我分析的孩子會撒謊的原因來區別對待,在孩子玩“撒謊”遊戲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扮演一個單純善良的傻子,向好的方麵去“誤解”孩子,不要扮演警察的角色去偵破孩子的行徑,把孩子逼成一個高級的“罪犯”!

最後提醒丁媽,丁丁現在的狀態更需要你們忘記孩子撒謊的毛病,孩子撒謊一定是遇到了他無法解決的問題,他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指責,所以重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試著去信任孩子,不要對孩子指責,不遺餘力地去幫助孩子,孩子一定很快就會忘記撒謊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qimiaoba標簽:批評藝術妙招分類:早期教育批評孩子講究藝術五大妙招文/安琪我其實是個脾氣超差的人,動不動就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可就是這樣一個臭脾氣的媽媽,我自問在近四年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對女兒發脾氣的次數少而又少,咆哮和體罰更是排不上號(當然也有失控的時候)。

在這幾年的光陰裏,我對女兒妙妙是能賞識的時候賞識,該批評的時候也決不會姑息她。尤其是隨著妙妙一天天長大,她的自主意識日益加強,還真沒少惹我生氣。可是究竟該怎樣批評自己的孩子才能行之有效呢?下麵我來總結一下自己用過的小辦法,希望給廣大媽媽一些參考。

第一,多說“請”,少說“不要”。

這個經驗應該是得益於這些年學習英語的經曆。我發現,說英語的國家的人往往說“please”比說“dont”的頻率要高得多。我常常想,其實這不僅僅是語言的不同,更是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觀念不同,為什麼我們不能從正麵解決一個問題,而要首先看到問題的負麵影響呢?

因此當我發現女兒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我盡可能地做到避免說“不要”。比如當她把碗落在桌上忘記收拾的時候,我不說“不要把碗落桌上”,卻說“妙妙,請你把碗放到廚房去好嗎”?換位思考一下,我肯定是聽到後者心情更舒服。

第二,多暗示,少指示。

孩子雖然年齡小點,但是思想卻很大。有些事情我們並不需要用命令和指示的口氣去表達自己的不滿。還記得有一次陪妙妙跳舞的時候,她的小腳的動作有點讓老師不太滿意。老師並沒有直接說“妙妙,你的腳的動作錯了”,或者“妙妙你的腳應該這樣放”之類的話,而是很委婉地說:“我剛才就說過,我最喜歡妙妙的小腳了,筆直筆直的像一支鉛筆一樣。”妙妙一聽,馬上把自己的小腳伸得比開始還筆直。

不難看出,這位老師就很有批評的藝術,明明是在說我們的小妙妙腳下動作錯了,可是卻讓小姑娘聽起來像在表揚她一樣。後來回家的路上她都很高興,到家裏就告訴家裏人說楊老師很喜歡她的小腳。

第三,盡量就事論事,避免感情色彩。

很多時候當孩子犯錯了,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話:“你怎麼又這樣?”“我不是說了要你小心點嗎?”“你再這樣的話媽媽不喜歡你了。”……這些話我們常常是不經大腦思考就從嘴巴裏蹦出來了。不過捫心自問,這些感情色彩很濃的話我的確很少很少說。

比如,當妙妙回家的時候因為急著要玩而不願意洗手,我會說:“妙妙,你看看你自己的小手。”她就會看看自己的小手,我就問她:“感覺髒嗎?”她就說:“髒。”然後我就說:“是啊,媽媽仿佛看到小蟲子要爬到你嘴巴裏,然後到你的肚子裏去了。”她就走到洗手盆前乖乖洗手去了。

第四,寧願讓孩子去麵壁,也決不打罵孩子。

其實這點我做得也不夠好了,印象中我應該打過一兩次妙妙的小手的。還記得那次晨媽問我有沒有打過妙妙,我就是這麼說的:“有過一兩次吧。”緊接著晨媽又問我:“打後有用嗎?”我傻了,回憶一下好像還真沒啥用吧。反正不管有用沒用,事後我自己挺後悔的,就覺得自己挺沒用的。我記得在加拿大的時候,房東太太有時會被她兒子氣得大吵一通,是一種沒法形容的生氣,但是我從沒看她動過孩子一下。每次她歇斯底裏的時候都會說:“Go back to your room(回你的房間)。”我覺得這的確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反正至少比打罵強。孩子到房間裏去反思,即便孩子還沒能力進行反思這一項活動,但是這個時候對媽媽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冷靜的機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做出一些過激的反應,無非就是自己當時熱血衝頭,無法自製。

第五,多一些客觀描述,少一些主觀評價。

盡管妙妙的習慣還算得上不錯啦,但是她畢竟隻是個小孩子。想想我們成年人有時候都會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更何況一個三四歲的小孩?比如,她也會因為玩了玩具不去收拾,她也會因為回家脫了鞋子不去擺放整齊,她也會因為想要偷懶而直接把垃圾丟在桌子上……回憶一下這樣的情形真的有不少。

這個時候,我不會選擇去正麵批評她,隻是叫住她:“妙妙,看看玩具是不是要回家了?”“妙妙,看看你心愛的鞋子怎麼這樣東倒西歪了?”“妙妙,你看到桌子上的垃圾了嗎?”盡管不是每次都有效,但是十有八九她還是合作的。其實我也真的試過強製性的措施,可人家就是不買我的賬。

總之,批評有如賞識,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精髓,往往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希望自己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體會出教育中更真、更美的藝術之花。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hildrensoul標簽:外麵評說策略分類:早期教育如何當著外人麵評說孩子文/琪琪心思在日常生活中,每位父母都會免不了當著外人的麵評說自己的孩子,但一定要講究策略。下麵我就來分述一下。

策略一:誇獎重於批評。

要多誇獎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當著外人的麵陳列孩子的舊賬,點評孩子的缺點,從而來平息心中的牢騷。

如果父母不太注意這些細節,甚至產生錯位,老是在外人麵前數落自己的孩子,極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尊心受損。不但會強化孩子的缺點,還會使孩子產生反感和逆反心理。同時也容易使孩子模仿這樣一種消極的思維習慣,喜歡用一種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從而影響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也容易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策略二:多誇孩子的努力行為,強化其積極向上的思維習慣。

說到這兒,我不由得想到下麵這則由作家畢淑敏講述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中國女士到北歐的一個國家去做訪問學者,周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一進屋,問候之後,看到了教授5歲的小女兒。這孩子滿頭金發,極其美麗。這位女士送給她禮物,小女孩很有禮貌地微笑道謝。女士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小女孩的頭發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可是,這位女士的讚美卻沒有得到教授的肯定。等女兒走後,教授嚴肅地對她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驚。教授於是向她解釋:“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可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由此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進入了誤區。不過你也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可以彌補。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因為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教授這樣結束了她的解釋。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評說孩子的方法不當,就會讓孩子獲得不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甚至會從小養成虛榮或驕橫的壞習氣,比如小女孩就會變得十分在意別人評說自己是否漂亮,從而過分注重打扮,而忽視其他更具內涵的素質和氣質方麵的培養。

我很欣賞那位教授的教育理念,多多誇獎孩子的微笑和禮貌行為,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從而強化這種美德和自身的努力,因為每一次誇獎都是一堂生動的品德教育課,比在課堂上由老師枯燥地講解真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小結:

當著外人麵誇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針對孩子的努力行為進行誇獎,要說得具體,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閃光點在哪兒,即使是很微小的成績,都能使孩子湧現出無比的驕傲和自信。

策略三:把孩子的缺點用可以預期的優點來評說。

邱吉爾曾經說過:“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點,你就要怎樣去讚美他。”這句話同時告訴我們一條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得以成長的捷徑。

我記得女兒琪琪小時候不喜歡吃西紅柿,主要是有一次炒得不好,吃起來很酸,自此以後,她就一直不肯吃。後來有位親戚來家裏做客,到午餐的時候,正好做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琪媽有意在烹調的時候放了一點白糖,這樣口味就變得甜裏帶酸了。

吃飯的時候,我故意說我們全家人都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尤其是琪琪最愛吃了,雖說那頓飯琪琪並沒有吃幾口,但奇怪的是西紅柿炒雞蛋逐漸變成琪琪最愛吃的一道家常菜了。而且琪琪對酸酸的味道還特喜歡。像醋泡製的蒜和薑都是味道酸酸的,很多小朋友可能都不愛吃,可是琪琪卻特愛吃,真是沒有親身體會感觸不深呀。

還有另外一件事,琪琪在3歲的時候,雖說已經基本上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但由於吃得太慢,基本上還是由琪媽喂著吃。這樣她就更不老實了,在吃飯的時候一雙手總也不閑著,有時還拿著不隻一個玩具,甚至還滿屋子亂跑。

琪媽擔心這樣的吃飯習慣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就決心治治琪琪,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有一次卻有了意外收獲,從而徹底改變了她吃飯亂跑的壞習慣。那是在我父親那兒吃午餐,正好,我哥哥的女兒惠惠也在那兒,她更是調皮的那種,而且還特挑食。那天,我父親大力地誇獎琪琪說:“你看琪琪吃飯多認真,不但自己動手吃,還悶頭坐在那兒吃了一大碗。”通過那次父親的一句話,琪琪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回家後也總是坐著吃飯不亂跑了。

小結:

當著外人麵誇獎孩子的時候,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把孩子存在的缺點用可以預期的優點來激勵孩子,有時會起到出乎意料的收獲。要求就是孩子克服這個缺點的難度不大,隻要稍加努力就可以達成,大人完全可以相信孩子能主動改正,進而提前透支一點孩子努力的信用。

策略四:誇獎孩子缺點中隱藏的優點。

有一則經典小故事:長跑比賽中,一個少年落在了最後,他幾次都覺得堅持不下來,想打退堂鼓,但是回頭往觀眾那邊一看,他就獲得了自信與力量。因為觀眾中站著他的母親,雖然多數觀眾對他麵露譏笑,但是母親卻一直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

在關鍵的時候,一個人不需要全世界的喝彩,僅僅這麼一道鼓勵的目光注視著就足夠了。最終,這位少年比其他人晚了十幾分鍾到達終點。

雖然在十幾名選手中,少年隻跑了個倒數第一,但母親還是送給他一束鮮花:“好兒子,祝賀你,你成功地穿越了人們的冷眼!”母親這樣說的時候,臉上還洋溢著天使一樣的光輝。她不但在兒子麵前這樣由衷地表露,遇到親戚鄰居們,她依然如此誇獎自己的兒子。

這位母親做得真是棒極了!

這又讓我想起前不久發生在琪琪身上的小故事。

那天下班後,我隨機翻看了琪琪當天寫的漢字,順便誇獎了一下她:“今天的字寫得不錯呀。”

誰知琪琪鼓起小嘴遺憾地說:“可是媽媽說,寫得不好呀。”

我一聽這話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因為琪媽的要求比我嚴格,而我隻是把大目標分割成更小的目標,我趕緊解釋道:“媽媽的要求雖然沒有達到,但今天寫的字確實比昨天有進步呀。”同時我指著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字對琪琪說:“你看這個字,再看這個字,都寫得蠻好的呀!隻要每天能這樣進步一點點,很快就能達到媽媽說的那個要求啦。”由於我說得很具體,而且確實如此,琪琪一下子心中釋然,對寫字就更充滿信心了。

小結:

不管是否當著外人麵誇獎自己的孩子,都要善於發掘孩子缺點中隱藏的小優點,把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或者改變思考角度都是一項技巧。

總之,當著外人麵評說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充分運用各項策略,把教育的內容巧妙地揉合到評說當中,使孩子真正變得自信卻不驕傲。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ianshizhengzheng標簽:幼兒情緒流動分類:早期教育“情緒流動”讓孩子更快樂文/天使箏箏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有時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對付了,比如會與父母對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懦弱……我們常常想通過各種方式來改變孩子,但卻收效甚微。其實,“改變”孩子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在很多時候,問題的原因並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們父母身上。是我們妨礙了孩子的“情緒流動”,讓孩子覺得壓抑,出現了各種的“問題”。

一、為什麼孩子一點不“勇敢”,越來越“嬌氣”

記得前幾天女兒箏陽生病,我帶著她去醫院打吊瓶,看到一個和箏陽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父母等幾個人的強行控製下打針,那個場麵可謂壯觀。後來斷斷續續地聽孩子媽媽抱怨:“這個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小時候哄哄就好了,現在不行,打個針都能哭成這樣,一點不勇敢。都是個男子漢了,還這樣不聽話,哎。”就聽到孩子媽媽不停地當著孩子的麵嘮叨著。

小箏陽看到這個場麵,也驚呆了,告訴我:“媽媽,打針很疼的,我也不想打針了。看那個小朋友,我害怕。”沒想到剛才的一幕影響到孩子的情緒了,我趕緊安撫說:“是的,寶貝,打針是有點疼,就是在紮針的那一瞬間。媽媽知道你很疼,但是打針能幫助你殺死那些細菌。如果你疼,可以哭出來,行嗎?”雖然我這麼說了,但是看到護士拿著吊瓶過來了,小箏陽還是本能地表示出了抗拒。

護士阿姨給她紮針的時候,孩子還是配合地伸出了小手,哭了一陣。第二次我上班沒有陪著孩子去,是箏陽姥姥陪著去的。在出發之前,我還是先跟孩子進行了溝通:“寶貝,媽媽知道你打針很疼,上次也是因為看到一個小朋友哭,所以你也跟著害怕和哭泣了。這次咱們能不能比上次哭的時間短一點啊,因為你打過一次針了,哭也不能緩解疼痛,是嗎?如果能做到哭的時間短點,就和媽媽拉鉤吧。”

聽到我這麼說,小箏陽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和我拉了鉤,跟著姥姥出發了。晚上回到家,孩子高興地跑到我的麵前告訴我:“媽媽,我今天就哭了一點點,隻掉了兩顆淚珠,護士阿姨還表揚我比昨天有進步呢。明天再去打針的時候,我就會忍住不哭的,你放心吧!”看著孩子天真的笑臉,我很慶幸,前天去醫院看到的情景沒有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壞印象,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二、孩子“嬌氣”背後的原因

從上麵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生病了本身情緒就不好,而且還要打針,所以孩子感到疼。這種感覺很真實,不會因為媽媽說他是男子漢就不疼。孩子的疼痛感得不到媽媽的認可和理解,所以孩子隻能通過原始的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引起媽媽的安慰和關注。

媽媽隻有認可了孩子的感覺,給予孩子精神和肉體上的安慰和體貼,才會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孩子才會真正強大和堅強起來,而不僅僅是一句“你是男子漢”,就能讓孩子勇敢起來。其實我在幫助箏陽克服害怕打針的過程中,也僅僅是因為認可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的關心而已。

讓孩子的“情緒流動”起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情緒,學會化解惡劣的情緒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比如孩子害怕和不熟悉陌生人而產生的認生情緒,這實際上是孩子安全意識萌芽的表現。因為害怕,因為認生,孩子才可以有效地抵禦一些危險因素。

再比如因為受到表揚而高興,這種情緒可以給孩子提供成長的動力,幫助他更好的發展。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明白無論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都是正常的,爸爸媽媽都會接納他。不要讓孩子害怕情緒,對不好的情緒產生抵觸,要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和告訴家人,這樣會得到家人的幫助,更好地化解這些情緒。

2.父母要認可孩子的各種情緒

不管孩子有怎樣的情緒,不管我們認為這種情緒是好還是壞,都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的這些情緒,不要急切地試圖去消除這些情緒。

共情是認可孩子情緒的一種絕佳方式。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認可他們的這種情緒,這是正常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比如有一次箏陽還小的時候尿床了,因為害怕用被子蓋起來試圖不讓我看到。我看穿她的小心思後,不但沒有批評箏陽,而且還表揚箏陽很有創意,因為她尿出了一個很好看的小鹿呢,還指給孩子看哪個是鹿頭,哪個是鹿腳,並且告訴箏陽,尿床不是什麼錯誤,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種經曆。以後睡覺後想要小便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她,即使尿床了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因為小孩子都會這樣,不用掩蓋起來。

小箏陽聽到我這麼說,開心地笑了。這樣消除了孩子的尿床恐懼,箏陽尿床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而且也慢慢適應了自己下床到小馬桶小便。對於孩子夜晚的小便問題,我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

3.幫孩子疏導情緒,尤其是負麵情緒

雖然情緒無所謂好壞,但是高興的情緒帶給人愉悅,負麵的情緒讓人煩躁,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應對情緒的方法,防止負麵情緒的傷害。

(1)神奇魔鏡讓我開心一笑。

有時對於一些很小的事情,我們試著用使用魔鏡的方法,給孩子找來一麵神奇的魔鏡,讓孩子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如果你想讓魔鏡也開心一笑,那麼就對著魔鏡笑一笑吧,笑一笑剛才的小煩惱就會不好意思再來了。試試看,鏡子中的你是不是很開心、很漂亮呢?

(2)情緒小人當裁判。

有時孩子有情緒了,我們可以采取間接的形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開心起來。可以做兩個情緒小人,一個是笑臉,一個是哭臉,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是喜歡笑臉還是哭臉呢?孩子當然都會選擇笑臉。但是當孩子遇到不高興的事的時候,我們就讓哭臉的小人跳出來,孩子看到哭臉出來了,就對她是一個提醒,如果孩子恢複了笑容,那麼笑臉的小人就會來報道了。

(3)情緒垃圾箱幫我倒掉負麵情緒。

我們可以在家中設置一個情緒垃圾箱,告訴孩子不良的情緒就像垃圾一樣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通過繪畫或是寫信的方式表達出來,寫出來或是畫出來之後,我們就將這些垃圾丟進情緒垃圾箱,這些垃圾就會被清除。我們要學著自己調節情緒,開心起來。

通過這些疏導情緒的方法,可以削減孩子的負麵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合作、開朗和大方。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angwork

標簽:幼兒死亡教育

分類:早期教育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文/井中月

井中月

工程管理碩士,國家心理谘詢師。

曾為資深互聯網從業人士,現專注於家庭教育和兒童教育的研究。作者最擅長將看似枯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地用生活中的常見事例進行表達。巧妙地利用生活細節作為教育機會,讓家庭教育變得更加輕鬆和令人享受,令廣大家長從中受益匪淺。

在學齡前教育方麵,作者不僅發表了大量文章,還為網友提供了諸多既有深度又有實效的案例谘詢,其親子教育著作也即將麵市。

不久前的富士康跳樓事件,大家都歸罪於富士康企業。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其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主要在於爭取自我主張,以及活動和行為的自主性、自由權,使自己感覺到“我能行”。在思維上,2~6歲屬於前運算階段,常常表現出籠統的、不準確的分析特點,最典型的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幼兒的心理特征。

所以,當你有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和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有時候反而可能把孩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是,什麼是幼兒的“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麵,一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明白這點,孩子的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的發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局,但是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生恐懼、產生心理陰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下麵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1)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麵。

(2)當著孩子說“死”可怕。

(3)將“死”跟鬼魂聯係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

(4)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

(5)看暴力、凶殺、恐怖片。

(6)參觀“陰曹地府”、“幻宮”展覽。

從另外一個方麵講,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麵的情形,當孩子沒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隻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生惡心的感覺,還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並由此產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當我們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從哪裏來,去往哪裏。同時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是值得留戀的。

第二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於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孩子雖然是家中的寶貝,但更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能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裏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叛逆,而這樣的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鮮。

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進行的粗暴管理。當家庭中過分溺愛孩子的時候,孩子會以“欺負”家人為樂;而當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時候,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付其他人。所以,一個人不愛自己,就無法懂得該怎樣去愛別人,真正的愛是學會我們能給別人什麼。

第三步,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對這方麵,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並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才能以平常心麵對自己生活中出現的非人類“死亡”。家長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1)玩具、書、日常用品等壞了、修不好了。

(2)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

(3)觀察腐爛植物“屍體”變化,如腐爛的蔬菜或者水果。

(4)打死蚊子類害蟲。

(5)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為孩子第一次接觸的真實動物死亡,但最好5歲以上。

當我們讓孩子盡可能地克服恐懼後,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還敢於麵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麵對,他們長大後,會輕視生命嗎?

需要注意的是,當生活中的某個至親離開我們時,孩子必須麵對,而孩子又小的情況,家長行事、說話需要注意。孩子小於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同時不建議參加葬禮;小於6歲的孩子,和他說“就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6歲以上,可以實說。

有幾點需要注意:

(1)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們最簡單明了的回答。

(2)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

(3)不宜過度禁忌。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iloveduoduo標簽:美國兒童理財分類:早期教育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理財文/福多多如今做個新世紀新新人類的父母真是不容易,除了要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培養孩子的情商外,還要從小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

前幾天看到美國《父母》雜誌一篇有關培養孩子財商的小文章挺受啟發,結合我自身的體驗和方法,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學習美國父母教孩子理財的小妙招。

第一,教會孩子認識錢幣和價值。

在美國,教孩子認錢從三四歲就開始了。兒子多多上Preschool的時候,幼兒園就開始教他們認美分和它們對應的價值了。上了學前班,錢幣的學習就和數學融合起來。除了硬幣,平常買東西的時候也可以給孩子介紹一下紙幣,比如1元錢相當於多少硬幣,50元錢怎麼用10元和20元的鈔票組合起來。不僅讓孩子認識錢的價值,也可以同時學習數學,一舉兩得。

第二,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裏來。

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天真地認為沒錢就去銀行,去提款機取,或者是爸爸媽媽手中的信用卡刷一刷就搞定了。所以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孩子知道錢是賺來的。

第三,讓孩子了解賺錢的辦法。

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去你工作的地方,這樣的機會可以讓孩子把爸爸媽媽的工作和賺錢聯係在一起。慢慢地孩子就知道爸爸媽媽白天上班是為了賺錢來供給家中的生活需要。我們公司以前每年都有一天“帶孩子上班日”(Bring your kids to work day),給孩子安排了各種活動,讓他們了解爸爸媽媽做什麼樣的工作。可惜現在沒有了。

當孩子做了額外的家務活,付給他們報酬。注意這裏指的是額外的家務活,而不是日常孩子本應該幫忙的家務。比如上周末多多幫我洗車,這就不屬於擦桌子收碗筷之類的日常家務,所以我給了他50美分作為報酬。

第四,讓孩子學習儲蓄。

以前我寫過一篇《4歲小人理財初體驗》,多多4歲多我給了他三個存錢罐,一個用來Save(儲蓄),一個用來Spend(零花),另外一個用來Share(捐獻)。一開始實行得不錯,後來沒有堅持,有一搭沒一搭。現在我覺得是應該重新拾起來的時機了。

第五,零花錢是孩子學理財的第一步。

多多現在5歲了,懂得錢和它的用途。我覺得是開始給他零用錢的時候了,讓他從中學習儲蓄、管理、花銷。看了一些文章,給孩子零用錢大概有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不要把零用錢和日常家務掛鉤。家務活是孩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除非像我上麵提到的,孩子做了額外的家務活,可以給予報酬。

二是給多少零用錢。專家建議根據孩子年齡,每星期的零用錢是孩子年齡的一半。比如多多5歲,那我每星期給他2.5美元,1個月10美元。

多多現在買玩具隻買樂高的積木,能不能買是要根據每個月的積分表而定的,達到了一定的積分才能買。除了靠積分表買的玩具以外,我規定再想買別的就要用他自己存的錢。周六的時候,他買了一小盒星球大戰的積木,買的時候我就跟他說了,這個我先替他付錢,回家要用他存錢罐中的錢還給我。

周日我們把他存錢罐裏的錢清點了一下,他的Spend(零花)存錢罐有將近10美元,我全部拿走了。小人一看我把他錢都拿走了,馬上嘴一癟,眼淚就下來了,那個委屈呀。不過原則還是要堅持,為了緩解小人的情緒,我跟他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周給他零用錢,於是遞過2.5美元,小人仍然感覺不公平,但現實如此,不想接受也隻能接受了。我感覺一但動了真格的,孩子才會懂得珍惜,買什麼東西之前都要三思了。

以後我們還計劃每月一結賬,對每個月存的錢、花的錢有個概念。

第六,怎麼讓孩子有計劃地花錢。

給孩子錢不如教孩子如何有計劃地花錢。

(1)去超市購物的時候,給他們一點錢,讓他們學習自由支配。比如給他3元錢,他可以買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但不能超過3元錢。這樣給孩子自由支配錢的權利,把用錢的主導權交給孩子,當孩子有機會支配錢的時候,他們反而會更加珍惜。

(2)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又不能買的時候,告訴孩子這樣東西的價錢,並且幫著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消費,而且要通過努力和等待才能得到的東西會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

(3)跟孩子一起製訂購物清單。

(4)在買大件東西的時候,跟孩子分享你的購物策略和計劃。是否要貨比三家,要不要等到減價的時候,等等。

從小就養成不會衝動消費的習慣,長大自然就沒有變身成為“月光族”的問題。

第七,教孩子如何投資。

我覺得目前孩子小了點,等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引入利息、股票等的投資概念。現在有很多網站都有讓孩子模擬投資的軟件,也有很多類似大富豪之類的投資遊戲。比如有的存錢罐有四個分區,除了上麵我說的存、花、捐獻,還有一個區域就是用來投資的錢。設計的很是巧妙。

對小孩子來說,家長的教育重在理財的基礎,比如,比較價格,提前計劃,存錢的重要性,等等。財商的教育和培養是和平日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在生活中尋找機會,把孩子的理財教育落實於生活中。希望我們一起堅持。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xulihong標簽:兒童經典國學分類:早期教育為什麼讓孩子讀經典文/小喬流水人家先來說說讀經典的好處:

首先,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接觸一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孩子受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助於孩子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

第二,讀國學可以促進識字閱讀能力,如果說上麵那一條是潛移默化的熏染,十年八年可能都看不出明顯的好處,那麼這條的作用則最為明顯,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兩三天就可見效。

第三,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久讀成誦。

……

如果隻是為了上麵這幾條,似乎沒有必要讓不到4歲的孩子正襟危坐,一字一句地讀《論語》。如果隻是想被古典文化熏陶一下,滋潤一下,隻要聽聽錄音即可,孩子和父母都很輕鬆,時間長了,也能達到滋潤的作用,孩子甚至能背誦下來,也就是達到第三條的效果。

如果是為了第二個作用,就更沒有必要了。想要識字閱讀,方法多了,何況女兒小喬在讀《論語》之前已經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了。所以我決定讓孩子讀《論語》,原因不在於《論語》本身,而在《論語》之外。

前段時間,小喬特別執迷於舞蹈,於是給她報了個舞蹈班。剛開始一個月她跳得很認真,每次上舞蹈課都像過節似的,歡欣雀躍。可是一個半月之後,她就厭倦了每天千篇一律的基本功,覺得沒意思,而且有時會感覺疼,不想再上舞蹈課了。有時她就站在教室門口,說什麼也不進去。讓她走,她還不同意,說想跳後麵那段(就是跟隨音樂跳舞,不練基本功的時間段),弄得我左右為難。說實話,這是我在陪伴小喬近四年來第一次遇到挫折,第一次有了不知所措的感覺。本來我對她跳舞這件事情是無所謂的,也根本不在乎她跳得好不好,放棄了也無所謂。可是轉念一想,這根本算不上什麼挫折,她就卡在這兒,跨不過去了,那以後呢?麵對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和打擊,她該如何克服?每次都放棄,每次都逃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