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適當引導注意力(3 / 3)

其實這種以為眾人在注視著自己的想法多半是或完全是自己的臆想,我們可以簡單地回想一下自己坐在下麵聽別人講課的情形,很多情況下,如果別人講的我們很感興趣的話,那麼壓根注意不到講台上的人所犯的一些錯誤。甚至台上的人下來之後問我們,我們也常常會感到驚訝:我沒有注意到啊?有這回事嗎?殊不知,這件事卻讓台上的人感覺無地自容。

所以,這就是注意力的偏差,台上緊張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動作,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形象上,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別人都非常地注意,而實際上,別人注意力的焦點是人家自己,或者是人家感興趣的內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個人的思想重點或注意指向都不相同,除了你自己在那裏拚命注意自己之外,別人可不盡然,正像你自己常常把注意力指向自己一樣,他們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注視你,可能眾人也還未顧得上注意你呢?

因此,科學地運用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種緊張情緒。關於緩解緊張,有位學者有一句名言:自我的感覺是一種欺騙人的形式。別人並不會如你所想象的那樣關心你。他們有自己的事要忙。記住這一點,你在人前演說或者什麼的時候便不會感覺不舒服了。

第五節 學會傾聽的技巧

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集中注意力,其實這很簡單。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要解決的任務上,專心致誌幹事的人,不會為其他事不安。比如,要上台去演講,隻需要想著自己所要講的東西就行了,把全副精力都放在自己要講述的內容上麵。這樣就注意不到別人的目光。

如果眼前沒有任務,那麼不妨想點別的事,把注意力引到其他事上去。假如坐在禮堂的講台上等待演講,當看到台下坐滿了人,可能覺得大家在注意自己,在議論自己,在笑自己,你越覺得自己在台上不舒服,越感到緊張。這時候不妨想一些別的,比如演講之後要去幹什麼,演講來之前發生了什麼,自然而然地想一些前前後後的事情,就是不要想這個演講。假如你不想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就不會產生緊張害怕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聽的技巧。學會聽是很重要的。聽覺是人的主要器官之一,也是個體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人類社會中,傾聽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一環,在人際交往時首先要傾聽。因為隻有認真聽人講,才能了解他人,進而接收新的信息;也隻有通過傾聽,才能理解他人,從而為構建良好人際關係打好基礎。這裏所說的傾聽就是指要聽出別人的話內之音和話外之音,要聽出語言層麵的和心靈層麵的雙重內容。總的來說,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聽他人講話時,要問自己,能不能捕捉到對方講話時候的內心狀態?能不能聽懂別人的話外之音?能不能及時地對對方的話語作出正確的反應?傾聽他人講話不僅能使聽者真正理解一個人,而且也能令說話者真正說出心裏的感受和思想,讓說話者即興發揮,發揮出自己平時發揮不出來的東西。傾訴者會感到自己的話語受到了別人的重視,自己被別人理解,從而跟傾聽者能在心靈上拉近距離,消除個人的孤寂感,也更容易使說話者努力去滿足傾聽者的願望,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的局麵。反之,如果傾聽者心不在焉,顧左而言他,說話者就會感到非常失落,進而產生怨憤。因此,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傾聽,不論是傾聽他人或者是接受他人的傾聽,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都非常重要,對發展雙方的人格、充實心靈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課堂教學,課堂學習時間占據了孩子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學會聽課對於孩子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聽,有技巧問題,有注意力的穩定、分配和轉移問題。有些不良習慣妨礙著我們大多數人的聽的水平。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我們的思維不願意等待。人的思維速度比人的說話速度快3~9倍,這就導致我們的思維會感到不耐煩。當聽旁人說話的時候,個人的思考活動常處於等待狀態,這種處於等待狀態的思維很容易扯到其他事情上去,去思考另外的問題,結果是我們原本自以為即使自己稍微走一下神,也不會錯過別人的話,但事實是,當思維轉走的時候不是說回來就能夠回來的。別人開始說新的內容了,我們思考的那件事卻不一定能輕易地解決,那麼聽到別人談話的內容是時斷時續的。結果頭腦裏隻留下片言隻語,丟掉了別人說話的詳細內容。

2.當聽人說話時,自以為知道了,或者自以為話不夠重要,再聽下去也是重複而已,不再注意聽,實際上是什麼也沒聽著。

3.先入為主的固定看法影響傾聽。談話時,因已有固定的看法而不注意傾聽,隻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聽,而不感興趣的地方則壓根就沒進入腦海。再則,聽到自己不同意的地方的時候就很容易心裏不以為然,感到索然無味,有些人喜歡不斷地打斷別人來講述自己的意見,實際上別人講的時候統統不知道。

4.情緒化會使人變成聾子。這是典型的情緒阻止注意力。當聽到自認為不正確的意見或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時,即使忠言也逆耳,有一種情緒會阻止你繼續聽下去,看似聽著,心早已跑到了一邊,一邊想著,不是這樣的,或者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就好像用板子把別人和自己封了起來,表現得心不在焉,有一搭沒一搭。偶爾驚醒一般地說“哦,這樣啊?”有的人甚至將注意力轉移到進行反擊的思想上去。一心想著應該怎麼應對別人的問話,應該怎麼反駁對方等,結果是,別人說的什麼他其實根本不知道。

5.一心不可二用。因為注意力的轉移性和分配性,有的聽老師講課時,一邊聽,一邊自己看書,記筆記理解書上的內容,自以為自己也聽著呢,如此一心二用,注意力分散,則往往是聽的內容不連貫,看的內容不全麵,什麼都沒有留下。

6.聽而不聞。在聽老師講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訴說者的外貌和舉止上,集中在老師的手勢、首飾上,至於講的內容反而跑掉了。

其實,妨礙傾聽的毛病還有很多很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關鍵在於沒有很好地轉移和分配注意,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因此,傾聽是有技巧的,而注意力的分配和利用也是有技巧的。為建立良好的傾聽習慣,再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適應講話的速度,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講話的內容上,從心理上提高對這次談話的重視,不要漫不經心,無所謂,可以邊聽邊咀嚼其內容的意思,盡量控製自己不要把思緒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2.將注意力集中在傾聽上,無論身邊發生了什麼,都緊隨著自己目前的事情,不同時兼顧幾件事。

3.可以從訓練聽力的角度去訓練自己。比如,聽廣播的內容,努力使自己跟上廣播的進度,一次聽完,不再重複,然後檢驗自己聽進了多少內容,不斷地糾正自己在聽的過程中的不良習慣。再則,孩子在上課聽講的時候可以在課後檢查自己聽課效果,找出自己在聽課方麵走神的原因,想出改進的辦法。這樣不僅能促進自己的聽課水平,而且直接促進自己的學習效果。

4.從心理態度上糾正自己,要使自己學會理解不同的觀點,容忍不同的觀點。包容與自己看法不同的觀點,學會傾聽不同的意見,學會傾聽自己不喜歡的人的講話。其實我們的進步很多時候就取決於我們從自己不喜歡的人中得來的見解,即使在聽的時候有覺得不對的地方,也應聽完後再去交換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在傾聽過程中打斷別人或者走神。

5.努力養成一次就能聽明白他人談話的習慣,對重要的內容可以默默地重複一下,要求自己準確地記住。

6.在聽人講話或接電話時要養成隨手記在紙上的習慣,這樣一方麵是對別人的重視,另一方麵也會避免自己走神,從而不會漏掉重要的信息。

7.在傾聽他人講話時,包括聽老師講課時,要不斷地問自己,老師的話的意思是什麼?目的何在?用這些自我提問使注意力集中。同時也要提醒自己,隨時跟上老師的步伐,不要老師在講這個我們去看那個。結果會是一無所有。

總而言之,注意力,不僅關乎我們身體的生理,而且跟我們的心理密切相關。家長和青少年自己都要努力,提高注意力,靈活地運用自己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