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上課記筆記也具有多通道記憶的作用。記筆記需要手、眼睛、耳朵等各種器官的結合。手裏寫著,會有一些印象,眼睛看著,耳朵再聽著,三重印象重疊到一塊,記住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當然記筆記也有技巧。記筆記並不是要孩子把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記下來。寫字比聽話慢,也比老師講話的速度要慢,老師也不可能停下來等著孩子記完再開始。因此,如果逐字逐句去記,不但記不下,而且還會影響聽講,達不到記筆記的目的。
最後,在教孩子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新的科學知識的時候,手眼並用、多個器官參與無疑會有更好的效果。就拿學英語來說,一個孩子要學習英語,你讓他單純背單詞、背句子,效果將會很差,而如果能夠拿出一幅圖畫,指著香蕉告訴他英語應該怎麼說,指著樹教他,效果將很不同,孩子可能會在不會寫的情況下先知道香蕉用英語是怎麼說的。這裏就運用了視覺、聽覺、還有言語等渠道來加深印象。
因此,手眼並用,充分調動各個器官,一方麵能讓孩子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另一方麵還能留下充分的印象使孩子不容易遺忘。
要想合理利用注意力,就要教孩子做到手眼腦等並用,減小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
第三節 勞逸結合,保持活力
不少孩子反映,他們在複習功課時分秒必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課餘時間不參加任何體育運動,下了課就在教室裏坐著。中午吃飯也隻是“湊合”,匆匆忙忙扒上幾口就回到教室。這樣做,一是因為老師把時間擠得很緊張,二是他們自己想要盡快吃完去學習,吃飯,僅僅是一種不得不幹的浪費時間的活。有時候不得已出去玩一會兒也覺得很罪惡,覺得自己沒有好好學習。這種孩子,他們恨不得“將每一分時間和每一點精力都留給複習”,但最後結果如何呢?差強人意。現實生活中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種爭分奪秒的孩子中成績好的人所占比例很小,他們中間往往有很多人反應遲鈍,注意力渙散,時時刻刻坐在教室裏,效率卻十分低下。
原因就在於,這些孩子往往隻看重一時需求,卻忽視了長遠的影響;隻注重學習時間的累計,卻忽視了學習效率的提高。看似天天坐在教室裏,實際上效率極低,而且這樣久而久之,還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很笨,因為別人一下課就走了,而自己天天坐著都成績不好,會帶來心理上的壓力。所以說,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既不利於壓力的及時釋放,又不利於提高效率,久而久之,這些孩子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是不是比別人笨呢?人家天天玩,成績那麼好,我就是比人家笨。笨鳥先飛,會使效率越來越低。
因此,說到勞逸結合的原因,第一,我們常常說身體是“學習的本錢”,一個體弱多病,整天躺在醫院的人拿什麼去談學習和進步?再說了,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就沒有好的心情,天天注意力被自己的病痛折磨著,哪裏還有心思去學習?因而,家長要督促孩子勞逸結合,不要死讀書而忽視了鍛煉身體。
第二,腦是我們學習最重要的器官,它需要休息。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對氧的需求量很大,而當人們從事緊張繁重的腦力勞動時,大腦皮層高度興奮,需要一定程度的氧含量來保持這種狀態,但是長時間的高強度用腦,卻恰恰會使全身血液循環減慢,流經大腦的血量減少,從而使血液中帶去的氧也不足,這樣大腦就會陷入一種昏沉的狀態中。這時,生理上表現為感覺遲鈍,動作不協調、不準確,意識不受人控製,要麼會陷入睡眠中,要麼就算是強撐著,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麼。心理上表現為思維遲鈍、反應速度大大降低、記憶力也會降低到最低點,這個時候你就算仍堅持學習,其實也沒有多大的作用,何況,這樣堅持久了,還有可能導致患神經衰弱症;可見,隻有按照大腦活動規律,合理科學地使用大腦,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對此,外國有名言:隻工作不休息,聰明孩子也變傻。
第三,精力充沛,才能使注意力集中。勞逸結合有利於孩子增強記憶力。學習作為智力活動,必須以良好的記憶力為基礎。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要注意利用記憶規律,保證孩子有清醒的頭腦進行記憶活動。還要注意記憶方法上的多樣化,記憶方法得當,不但可以提高記憶效率,而且可以節省腦力,延緩腦力疲勞的發生。
那麼,怎樣做到勞逸結合呢?
一、要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作業與玩樂,學習與休息,輕鬆作業與艱難作業或乏味作業,互相結合,科學搭配,從而提高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間主動休息。每個人要學會主動休息,這樣可以調節器官的功能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和健康水平。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因地製宜、靈活機動地安排好學習、生活和休息。作為孩子,不要下課了還坐在教室裏埋頭學習。課間10分鍾是讓孩子解除疲勞緊張,放鬆心情的重要時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要學會及時休息,經常處於精神放鬆狀態。疲勞是最影響注意力集中的。我們如果長時間工作學習,或者是徹夜地看書,都會使人疲勞,腦子暈乎乎的。大腦神經興奮水平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如長時間開車的司機,會因“疲勞駕駛”出事故。有調查發現,高三孩子每天課外做作業的時間超過4小時的達到70%以上,超過5小時的達到35%。因此,建議孩子,無論高三學習壓力有多大,功課有多緊,睡眠時間絕對不能低於7小時,這是高三孩子的睡眠底線,不能突破。
四、睡眠是保護眼睛、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所以提倡中孩子除了要保證每晚7~8小時睡眠外,中午最好能午休半小時,另外長期過多地看書讀報或用眼操作,會使人眼睛酸痛看不下任何東西,或者就是看了也無法記在大腦裏。所以在工作生活中看書寫字超過1小時者應遠觀景5~10分鍾作為休息。眼睛疲勞時應多看一看綠色的草坪或樹木,以解除勞累。
五、有愛好,就能做到勞逸結合。上課時的精力集中,緊張的腦體勞動常使你精疲力竭,沒精打采;但隻要你有愛好,可以在課後做一些你喜歡的運動和事情。如踢足球,下象棋,打乒乓球,聽音樂,跳舞,哼小曲……用娛樂生活使你精神放鬆,幫助你消除腦體上的疲勞。
六、學會久動後以靜休息。久靜後以運動休息,動靜結合不僅能健身,而且能很快消除疲勞。
不要吝惜這少許時間,因為在人生的長途中就應該有許多加油站。所謂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因此,勞逸結合,這才是長久集中注意力的關鍵所在。
第四節 克服注意力偏差
在注意力的分配上,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毛病,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因此不自覺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例如,當說錯了一句話,當穿了一件破衣服,當衣服上有一個汙點,當做了一個不當的舉動,總是覺得眾人都在注視自己、議論自己。同樣,在孩子的生活中,當一個孩子考試不理想,或做了件錯事,被老師批評了,他就覺得眾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覺得沒臉見人。進而就覺得特別尷尬難堪。這就是典型的注意力分配有誤。
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緊張問題更是典型的注意力指向和分配不合理。比如一個同學站座位上陳述觀點,雖緊張但是還是能繼續下去,不至於手腳發抖,但是如果讓他站到講台上,事情也許就大不一樣,有人會嚇得張嘴結舌。為什麼?害怕答錯了惹人恥笑,害怕別人的目光都看著自己。害怕自己出錯。其結果是越想越怕,以致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
甜甜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她最害怕演講課。可是卻偏偏被老師點名要求到講台上演講。當甜甜站到講台上的時候,她覺得所有的目光都看著自己,緊張得連嘴巴都張不開了。在語文老師的鼓勵下,甜甜終於張開了嘴巴,可是準備了一周的演講此時在大腦中已經是一片空白,她隻好拿出稿子念了起來。稿子雖然不長,但是甜甜覺得這是自己過得最漫長的時間了。甜甜覺得自己真是丟人到家了,大家一定會笑話她,看不起她。這一周甜甜都無法安心學習。於是課間的時候她把這個苦惱告訴了同桌。同桌毫不客氣地說,“這事我早忘了,你怎麼還耿耿於懷呢!”同桌的話倒是讓甜甜鬆了一口氣。看來大家早把這件事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