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3 / 3)

其次,要指導孩子充分利用間隙時間。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非常繁忙的,成天有背不完的書、做不完的習題,許多孩子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擠時間的秘訣就是盡量把時間單位縮小到最小,充分利用間隙時間學習。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如果每天能利用的零星時間有半個小時,那一年就可有一百八十多個小時。如果每小時能讀上10頁,那一年就可以讀完1800頁書。何況我們每天浪費的零星時間遠遠不止半小時。

家長可以讓孩子做個時間統計表,每天把做各項事情的時間一一加以記錄。孩子就會驚異地發現,有許多時間不知不覺消耗在無所事事之中,既沒有學習,也沒有娛樂,甚至沒有休息。這些間隙時間成為空白點,十分的可惜。怎樣利用間隙時間呢?方法多種多樣。如在口袋中放一些英語單詞卡片,沒事的時候、等人的時候就拿出來讀一讀;與同學一起回家或者上學的路上可以邊走路邊討論問題;等人等車的時間,回憶一下今天所學的知識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點點滴滴利用起來就能幹大事。

其實一個孩子時間觀念不強,絕不會隻是表現在學習方麵,還會表現在生活與做事的方方麵麵。一個時間觀念不強的孩子,不但做作業慢,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時在生活中各個方麵都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比如一位家長這樣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我的女兒每次上學前都要在家裏各個角落磨磨蹭蹭好久,怎麼都出不了門,你問她在幹嘛,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而且如果不提醒她時間,她可以在家裏磨蹭到遲到,出來了反而怪家長不提醒她快要遲到了。幾次三番之後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就有了經驗,規定孩子收拾學習用品換衣服隻能10分鍾,而且不給鬧鍾,讓孩子自己估計時間!這樣她的腦子裏就有了時間觀念,到了大約10分鍾時間,孩子就會趕緊出來。

另一種方法是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1分鍾專項訓練,讓孩子感受1分鍾可以做多少事。

(1)每天準備幾十個簡單的加減法口算題(年級不同,難度不同)。規定1分鍾,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題目。讓孩子感受到1分鍾都能做十多個小題,而自己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幾分鍾也沒寫一個字,寫不出一個小題。

(2)1分鍾寫漢字訓練,找一些筆畫和書寫難度相當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鍾內最多能寫出多少個字。記下每次的情況,並進行對比。

(3)1分鍾寫名字訓練。每天讓孩子練習一分鍾寫自己的名字。寫一分鍾算一次,看一次能寫幾組,隨著寫的組數越來越多,孩子的書寫速度變快,更能感到一分鍾能做這麼多事。

以上訓練讓孩子體會到時間的寶貴,原來1分鍾可以做這麼多事情,珍惜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寫字速度和做題速度。訓練時以1分鍾為一組,每天練兩到三組。在訓練的時候注意記錄孩子的成績,並進行對比。

第七節 尋找最佳學習狀態

學習是一項高度複雜的腦力活動,隻有大腦所處的狀態即大腦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間的協調達到一定的水平,學習才能夠進行。而欲達到高質量的學習,就必須使大腦處在一個最適宜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掌握信息、運用信息的狀態,這就是通常所謂的學習狀態。

把大腦調整到最佳狀態,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呢?通常我們可以通過放鬆或靜心活動來誘發大腦的α波來尋找自己的最佳狀態。放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給孩子讀一段輕鬆愉快的小說,讓孩子凝神品味一幅畫,或者散一會兒步,閉上眼睛做一做深呼吸,伸展四肢,洗個溫水澡,換上讓人感到舒適的衣服,甚至可以帶孩子找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大聲地叫喊一番,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特別特別想大喊大叫,其實喊出來心裏的壓力就會釋放很多。

孩子平時學習緊張的時候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放幾首孩子喜歡的音樂,不喜歡聽音樂的可以聽幾首輕的慢的舒緩一點的音樂。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有的音樂有助於放鬆身體、安撫呼吸、平靜β波震顫,在這些音樂的伴奏下學習,往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的最佳狀態還是可以積極地創造出來的。下麵我們就具體說說創造自己最佳狀態的幾種方法。家長可以參考一下,在需要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引導。

1.練習。有人會問,集中注意力也會像體育鍛煉作用肌肉一樣使大腦得到鍛煉嗎?美國俄勒岡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運用星電圖描記追蹤大腦活動表明:當人們第一次做一項工作的時候,會增加血液循環和大腦中的電流活動。但是一旦目標完成,大腦血液循環和電流減弱。這位教授指出,我們越是訓練集中注意力,大腦下次進行這種活動時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少,相應地,節省出來的這部分精力和思維能力會轉移到其他各個部位。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可以訓練出來。

2.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心理學家斷言,人的大腦有著無窮的潛力,而人類隻發揮了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潛力。之所以不能發揮出來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大多數工作都是照章辦事,枯燥無味。這樣大腦處於抑製狀態,幾乎無所事事。其結果,導致粗心的錯誤和對工作感到厭倦乏味。

因此有位專家解釋說,隻有當人們的技能和所麵臨的挑戰旗鼓相當的時候,人們才能達到最佳狀態。這就是我們隻有在某些緊急情況下才發現自己原來能做好自己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的原因。這就好比跑步,也許平時我們隻要慢跑一會兒就會覺得很累,但是如果真是緊急情況,比如火災逃生或者後麵有惡人追趕,我們就會跑得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快得多。

3.自我暗示。當你出門有好幾件事情要辦的時候,你可以自言自語地嘮叨自己要幹哪些事,反複地想上幾遍,或者跟自己嘮叨幾遍。這樣會促使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強化行事的力度,並且能時刻提醒自己。

自言自語起著“強心劑”的作用,它有助於排除外界幹擾。

4.做好眼前的事情。注意力集中於未來而不是現在會嚴重影響任何活動。運動心理學家認為,一位優秀的網球選手考慮的是打好球而不是贏得比賽。而無數奧運冠軍的賽後感想也告訴我們,隻有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不在意結果,才會在比賽中獲勝。因此,千萬要記住:保持最佳狀態,時時刻刻集中注意力。

5.有時,短暫的自我休整實際上更有助於迅速地完成工作。該睡的時候就睡,洗漱好就躺下,腦袋放空,別想事情別看書。因為晚睡的話總會怕睡不好、睡不夠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結果越緊張越睡不著。午休一定要休息,同樣的,別在那段時間看書。

在孩子認為已經休整好後,再投入到學習中去。但是當結束某一項學習任務之後,不要立即投入下一件事。要稍微休息調整片刻,這樣才有可能恢複活力。

第八節 學會分類

分類法有很多好處,如果孩子能很早學會分類法,那麼這一生當中會受益無窮。

分類法有什麼好處呢?簡單地說可以在教育孩子認識事物的同時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有效地處理自己的物品,不至於養成丟三落四的毛病。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各種思維能力。

教會孩子學會分類,父母要從哪裏下手呢?下麵我們就來具體說說:

第一,父母可以教孩子按顏色分類。這在很多幼兒教材中都有體現。準備兩套彩色卡片,一套是正方形的彩色卡片,紅、綠、黃、藍各幾張;另一套是張,紅、藍、黃、綠種顏色,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四種形狀的卡片。先出示第一套形狀相同、顏色不同的卡片亂擺在桌麵上,然後讓孩子按顏色分別擺開。當孩子能順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類後,出示第二套顏色和形狀都不同的卡片,把顏色、形狀打亂擺在孩子麵前。首先讓孩子找出所有綠色卡片,再分別找出所有黃色和紅色卡片,最後問孩子剩下的是什麼顏色的卡片。除此以外,還可讓孩子進行多種多樣的以顏色分類的活動。比如讓孩子找出屋子裏什麼是紅色的?什麼是黃色的?什麼是……然後擴展到你見過什麼是紅色的,什麼是綠色的。

第二,教孩子按形狀分類。拿來各種形狀的積木、扣子,各種幾何圖形的彩色卡片,雜亂地擺在桌子上,讓孩子分別把圓形的東西挑出來;把三角形的東西挑出來;把方形的東西挑出來;把菱形的東西挑出來……還可讓孩子在周圍環境中找出形狀相同的東西。

第三,教孩子按大小分類:買來一些專門用於教孩子比較大小的圖畫書,讓孩子把所有的圖畫中成對的比較大的那個東西剪下來。或者準備外形顏色等相同隻是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幹對,如商標相同的大小牙膏盒各一個,形狀相同的一個茶匙和一個湯匙,一大一小形狀相同的兩個食品盒、盤子、皮球等,攤在桌子上。讓孩子把這所有的成對的東西分出大小來,大的放一堆,小的放一堆。

第四,教孩子按功用分類:帶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類,在逛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什麼樣的東西會擺在一個區裏以及為什麼。比如食品放在食品區,衣服應到服裝店,買玩具應到玩具店等。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問孩子,出門的時候哪些東西能乘坐?在家裏的時候問孩子,哪些東西有四個輪子?哪些東西能發光發熱?哪些東西能防雨?哪些東西能寫字繪畫?哪些東西是打掃屋子的……讓孩子回答,答得越多越好。

教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分類:讓孩子說出什麼東西能飛,我們周圍的東西什麼是兩條腿?家裏的用品哪些可以讓人坐,哪些東西可以歸為一類?讓孩子一一回答。

方法多種多樣,家長可以自己創造,用最適合孩子的方法去進行練習。這樣在教育孩子認識事物的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有效地處理自己的物品,不至於在找東西的時候亂七八糟,從而影響生活,養成丟三落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