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你可以不用心,但你必須在八點鍾之前完成作業,否則,周末就不能做什麼等。培養孩子的時間緊迫感,慢慢地讓孩子形成學習規律。
第三節 吃飯鍛煉注意力
吃飯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進餐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而漫長的過程,有很多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會在吃飯的中間吃著吃著突然跑了,或者一會兒取那個玩具過來,一會兒又要看兩眼電視,一會兒要換衣服,等等,諸如此類的要求往往打斷吃飯這件事。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幾乎是家常便飯。連這麼短短的半小時一小時時間都坐不住,孩子的注意力能好到哪兒去呢?何況吃飯還並不是一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情,如果吃飯都這樣,那麼學習就更難坐下來了。
濤濤都上小學二年級了,吃飯總是磨磨蹭蹭,一頓飯總要持續40分鍾以上,開始的時候媽媽並沒有在意。但是,漸漸的媽媽發現濤濤除了吃飯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其他的事情同樣如此。無論讓他做什麼事情,他總要磨蹭、拖拉一會,早上起床,媽媽要叫半個小時才會慢慢悠悠地穿好衣服。除了日常生活,濤濤的學習也敲起了警鍾。老師反映,濤濤上課總是東張西望,總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自然也是一塌糊塗。
濤濤為什麼養成無法集中注意力,拖拉的習慣呢?其實,這跟濤濤的飲食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吃飯是鍛煉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麵做起?
一、進餐中不要跟孩子討論過於艱深的問題。比如考考某個字或者某道題,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好的做法是簡單地講一下飯菜的營養,以刺激孩子的食欲。而且要注意不要在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
二、養成家庭吃飯的時間觀念。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專心坐下來吃飯,在一定時間內,大家吃完飯後,及時將桌子收拾幹淨,然後各做各的事情,養成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的好習慣。
三、家長以身作則,吃飯不能走來走去,也不要看電視。吃飯看電視這些習慣都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不能靜下來吃飯。還有大人要和小孩子一起吃飯,哪怕沒東西吃,嘴巴裏也不能空著,自己要帶頭,吃吃口香糖也比不吃好,寶寶要有一個專門的座位,吃飯用的,坐下去就是要開飯了,形成好的習慣。
四、盡量讓孩子自己拿餐具。自己去做這些事的話,對於做這些還有點吃力的孩子來說,他分心幹其他事情的能力就大大減弱。比如,拿筷子他拿不好,會費點勁,他騰出手去抓玩具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一點。再比如,你讓孩子自己去夾菜,他的眼神就得轉移到這件事上來,瞟著電視就幹不好了。
五、盡量使孩子停留在餐桌旁,並且盡可能地集中精力吃飯,一天哪怕集中一分鍾、兩分鍾,這樣一天天遞進,孩子的注意力天長日久也會越來越持久。所以對於吃飯跑來跑去的孩子一定不能嬌慣。這頓飯吃著吃著跑了,就不給他吃了,讓他明白,在該吃的時候不好好吃,就得挨餓,餓上一頓兩頓讓他明白你是跟他玩真的,他就乖了。
做到以上幾點應該並不難,另外,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注意的是: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如果孩子能夠專心地吃完飯,父母要給予一定鼓勵(表揚、撫摸、親吻等);除了言語上的肯定,父母還應該注意的是,在飯桌上要避免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父母的嘮叨和訓斥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厭煩,從而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吃飯的環境,孩子得到尊重,做事才會更加自信,父母說的話他才會更聽。
因此,別小看小小的吃飯這件事,他對於你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很大幫助。
第四節 個人衛生保持好
每一個家長,對孩子應該從小開始培養他們講究個人衛生的良好習慣。這跟注意力有什麼關係呢?一是會讓小孩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培養做一件小事的時候的注意力;二是保持好個人衛生才能保持健康,身體健康才會使孩子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身體狀況決定了專注程度。顯而易見,一個總是頭疼腦熱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安生生地坐那裏看書學習。因此,沒人會指望一個病懨懨的家夥能百分百地投入學習和工作中去。對於孩子來說,身體嬌嫩,抵抗能力差,如不養成良好講衛生、愛清潔、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會給身體發育帶來危害,影響身體健康發育。
那麼如何教育小孩保持個人衛生呢?
首先,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孩子年齡小知識貧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學好學壞都在無意識之中,受家長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意對孩子加強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盡力避免自身不良衛生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其次,孩子的良好衛生習慣都是在平常生活中積累,自然養成的,所以它的形成並不困難。比如,家長平時教育孩子養成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吃手指,經常洗澡、修剪指甲等衛生習慣。同樣的,如果孩子時期由於家長、教師的教育失當而形成了不良衛生習慣,成人後要想加以矯正就非常困難了。
講究個人衛生,首先要講究皮膚的清潔衛生。皮膚是機體的外衣,它能夠保護機體、調節體溫、感受刺激,並且能夠幫助機體排除體內毒素。人體中的水分、無機鹽以及新陳代謝的產物,除了一部分從尿排出體外,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要通過皮膚以汗液方式排出體外。如果不經常洗澡導致這些排出的汗液、毒素等在皮膚表麵聚集過多而堵塞了毛孔,汗液不能順利排出,就會影響身體健康。再則,身上髒兮兮的,孩子會感覺不舒服,小朋友也不喜歡,孩子做事就無法投入,注意力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要教育小孩從小養成衛生的習慣。要天天按時洗臉,飯前便後要洗手,晚上洗腳。夏季天天洗澡一次,冬季每周洗澡、洗頭一次。
同時,要讓孩子經常注重手和臉的幹淨,吃飯時嘴邊的飯粒和菜湯,平時的鼻涕,都要隨時擦淨。洗手最好用溫熱水,一定要用肥皂。但是洗手液就不必要,反而會破壞手上正常的菌群,給健康帶來危害。研究證明,用肥皂洗手,殺菌的效果比單用水洗高7~8倍,可使手上的細菌除去90%左右。
另外,指甲裏最易隱藏病菌,故要經常修剪指甲。在搞好個人衛生的同時,還可以教會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養成獨立的能力。為了搞好個人衛生,要求孩子衣服整潔,內衣、內褲要經常洗換,要給孩子預備幾塊手帕,並且要鼓勵孩子學會洗刷一類的勞動,如洗小手帕、洗襪子。這對孩子長大成人後,勤於、善於自理個人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節 學習用品慎擺放
擺放學習用品事實上也是為孩子創造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環境的一部分。不過這裏隻討論孩子書桌書房這一部分的環境。
小智習慣了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但是他發現,這樣寫作業的效率太低,於是,他決心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寫作業,剛開始的時候,小智還能專心寫作業,可是過了不一會,書櫃上的漫畫書又引起了他的注意,漫畫書是小智的最愛,於是小智興致勃勃地又看起了漫畫書。所以,即使躲在書房裏的小智依然無法專心寫作業,好不容易漫畫書看完了,小智決定要安下心來好好做作業了,這時候奶奶又端了一盤小智最愛吃的水果和零食,小智又開開心心地吃起了零食,最終小智磨蹭到了半夜還是沒能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
我們可以看到,小智的本意是想安心看書,但是電視、漫畫書、零食都成了他無法抗拒的誘惑。事實上,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首先,書房裏除了書不要放其他的東西,或者放在孩子視線很難注意到的地方。書桌上,也隻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零食,更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幹擾。作為家長,要把玩的吃的,都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這樣,孩子想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的時候也比較費勁,因為觸目皆是學習用的東西,他就沒辦法東磨西蹭。
總而言之,愛吃零食或愛看電視的同學在做作業前把零食拿開,把電視機關掉,把桌上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報紙、雜誌、收音機統統收起來。
此外,室內的光線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光線柔和適度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光線太強不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
其次,建議孩子在學習之前先把課桌上其他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也整理一下。如果課桌上亂七八糟擺滿了東西,視線就會被這些東西吸引。孩子書桌上的抽屜、櫃子最好上鎖,免得他隨時打開,在沒有完成學習的情況下去清理抽屜;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地圖、公式、拚音表格外,不應張貼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女孩子的書桌上不放鏡子,這會使她顧影“自美”。
再次,指導孩子在學習時自己要善於創造有利的環境,如在牆上貼學習計劃或鼓勵自己奮發學習的格言、詩句等。另外,盡量到圖書館和教室裏學習,因為這些地方通常學習氣氛比較濃,比較安靜,有利於孩子進入學習情境之中。
最後,引導孩子把學習用品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需要的時候一下就能夠找到,免得學習到中途一會兒找作業本,一會兒找課本,再一會兒找橡皮,沒完沒了,一會注意力就被分散完了。
所以說,別以為擺放物品是跟孩子的成績毫無關聯的小事,其實不然。要想讓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精神,這一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第六節 合理分配時間
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在恰當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引導孩子製定時間表,有一個大概的計劃就不會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轉移到無關的事情上去。然後要幫助孩子列出要做的事情的清單,免得做事的時候總是做了這件忘了那件,這樣就不會經常做事不周密,思路不嚴謹。延展到學習上就使孩子思路縝密,不容易出錯。
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每天上課、做作業、睡覺,各項活動都是學校規定好的,無所謂運籌不運籌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麵對相同的時間,善於運用的人,會有更多的收獲。指導孩子運籌時間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指導孩子善於抓住學習的最佳時機。也就是說,要把時間和心境、生理變化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同樣的時間,由於心理狀態不同,學習效果也不一樣。心境平和的時候,學習效率高;情緒波動時,學習效率低。另外,在一天的周期內,人體的生理機製會發生一係列的變化,並相應地影響人的各種能力。我們如果按這種規律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就可以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如早晨用於背誦外語,下午學習輕鬆一點的科目,晚上用來攻克難題,都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另外,每個人的生物節律不同,要把握自己的生物節律,充分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