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嶙嶙剛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由於比上幼兒園時離家遠了點兒,路上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可因為多出來的這段時間讓嶙嶙很不高興,還動不動就吼前來接他的爺爺:“你為什麼不學習一下開車?如果能開車來接我,還至於讓我在路上花費這麼長時間嗎?”

樂樂也是個不懂得尊重老人的孩子,每次回到家,都要姥姥把飯菜端到餐桌上,如果哪一天沒及時端上來,他就大聲嚷嚷:“還讓不讓人吃飯啊,我都餓死了,為什麼不早點兒做飯?”

像事例中嶙嶙和樂樂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現實生活裏並不少見,他們一邊享受著老人帶給自己的關愛和照顧,一邊挑剔著老人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包括那些算不上毛病的問題。

對於這樣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長的引導。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長輩,小孩子不能隨意命令老人做這做那,也不能對老人提一些無理的要求。

隻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成為一個尊敬老人的有教養的好孩子。

1.以身作則,尊重家裏的老人

很多家長自己都不懂得尊重父母,就很難給孩子樹立好的形象,那麼孩子自然也就不懂得尊重長輩,因此,要想讓孩子懂得尊敬老人,那麼做父母的必須先做到尊重父母。如果和老人住在一起,回家以後,要先向老人問聲好;如果沒有住在一起,就要經常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多陪陪老人,到過年過節的時候,要及時問候,為老人買一些禮物表示心意。

2.根據老人的節奏,耐心地對待他們

老人上了歲數,行動不再像年輕人那麼利索,思維的靈活性也會有所下降,這時候,我們不要讓孩子表現出厭煩的情緒,而應該告訴他要耐心地傾聽老人的話,讓老人感受到被尊重。

3.想辦法讓老人開心

對於老人來講,看著兒孫們的成長和快樂,就是自己莫大的幸福了,但有些老人也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產生孤獨、焦慮等情緒。那麼,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多陪伴老人,並和他們講一下最近的好消息,多說一些開心的話,那麼老人的心情就會好一些,整個家庭環境也就更溫馨幸福了。

麵對長輩,讓孩子懂得謹言慎行

有的孩子目無尊長,不管跟誰說話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根本不把長輩放在眼裏。在自家人看來,這樣的孩子頑皮、嬌慣,但往往出於愛子之心,不會對其產生反感。可是,一旦讓外人看到,很可能就不是這樣的感受了,他人會覺得這孩子缺乏教養、不懂事,大家也都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交往。

其實,一個孩子在長輩麵前的表現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折射出這個孩子的禮儀素質和道德修養,是其思想和行動的最直接的反映。

因此,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有修養、講道德,那麼家長們還是適當收起一些自己的嬌慣之心吧,讓孩子在長輩麵前不要肆無忌憚,就像《弟子規》中所講的,麵對長輩要謙虛恭敬,不要過於表現自己的才華,跟長輩說話,聲音也要放低一些,不要大喊大叫。

一位姓孟的男孩,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媽媽用言傳身教付諸孩子身上,使這個孩子從小就懂得尊老愛幼,頗受周圍人們的稱讚。

很快,男孩長成為大小夥子。讀大學的他,會通過書信、電話等經常和父母聯係,有什麼事情都愛和父母商量,他的父母也因為對孩子“知根知底”而非常省心。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企業負責財務工作。幾年後,由於他表現優異升任到財務經理的職位。一次,財務部的幾個“頭頭兒”約在一起談論共同利用公司的關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事。這件事隻是打一下公司製度和法律的“擦邊球”,做好了,每人能得十幾萬元,失利了也不至於犯法,頂多就是被公司開除。

看著其他幾個人積極參與的樣子,他有些猶豫。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想聽聽他們的意見。父母告訴他,不管有多大的利益或者阻礙,都要本分做人、踏實做事。他聽從了父母的建議,沒有參與此次行動。

不久以後,那幾個財務部的同事因為利益分配不均鬧起了矛盾,最終這件事被公司知道了,對他們幾個給予了開除處分,而唯一一個沒有參與此事的他被提升為財務部總監。

我們在為這個姓孟的男孩感到慶幸的同時,更應該想到的是他的父母,正是他們給予孩子的良好教育,讓孩子成為了一個尊重長輩、重視長輩意見的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作為家長,我們要想教育出這樣的孩子,就得從孩子小時候就對他進行相關的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也能夠從小的時候就尊敬長輩,長大後也會如此,並能夠通過長輩的教導和為了長輩的安定生活而檢點自己的行為。

1.讓孩子和長輩說話時不要肆無忌憚

現在的孩子,由於受信息爆炸、知識爆炸洪流的襲擊,每一個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那麼怎樣防止、改變這些孩子不把長輩放在眼裏的習慣呢?最簡單、最有效的就是告訴他們:在長輩麵前說話要多注意,千萬不要肆無忌憚,想說什麼說什麼。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長輩都是愛護晚輩的,他們願意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晚輩,讓晚輩少走彎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再不懂得珍惜,那麼早晚可能就有後悔的那一天,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2.告訴孩子,不要在長輩麵前炫耀自己

有的孩子一旦取得點兒成績,就喜歡在人前炫耀,麵對長輩時也不例外。殊不知這樣做,對於他們自身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誰見過一個愛炫耀的人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喜歡呢?再者說,如果總是炫耀,那麼就會讓長輩接受這樣一個信息:孩子很有能力,不需要自己的幫助。那麼,長輩從此可能就會疏於對孩子的關照,而使孩子由於心智和能力等都不夠成熟,在失去了長輩的關照和支持後,將情況搞糟。

因此,我們有必要提醒孩子,一定要存有謙卑之心,不管自己多麼有才華,都不要炫耀,麵對長輩的時候,要表示自己的感激和感謝。孩子一旦這樣,長輩就會更加疼惜和關照他,一旦有了什麼不足之處,長輩也願意指出來,促進他們的成長。

3.不允許孩子瞧不起長輩

很多孩子犯有瞧不起家長的毛病,覺得同學的父母如何如何強,而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笨。

作為家長,顯然是非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想法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要在孩子“三觀”形成之初就告訴他,不管父母及其他長輩是怎樣的情況,他們生平所經曆的一切,對他來講都是寶貴的財富。長輩們的不足,可以成為他們警惕的地方;長輩們的優點,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良好的作息習慣也是孝敬的一部分

每一個父母都時刻擔心著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我們說,一個孩子能夠讓父母放心也是孝敬的一種方式。這種放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出門或回家的時候要告訴父母,不讓他們擔心,長大成人後,住所和職業要讓父母知道,同時不經常變換,以免讓父母感覺自己在外四處漂泊而放心不下。

除了要有固定的場所居住和工作,作為孩子還需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隻有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不知道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父母難免會擔心,這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要保證良好的行為和作息習慣。

去年,秦浩以上學方便的名義,從家裏搬了出來,住到了舅舅單位的宿舍裏。可是有一次晚上,舅舅特意去宿舍看望秦浩,沒想到卻撲了個空。進屋之後,聞到一股潮濕的發黴味道,一看就是好長時間沒人住了。

這下舅舅可急壞了,他擔心外甥出什麼事,到時候自己怎麼向姐姐交代呀!於是,舅舅趕緊下樓去找秦浩,經過兩個多小時馬不停蹄地尋找和打聽,舅舅才從秦浩的一個同學家長那裏打聽到秦浩和另外幾個同學去酒吧喝酒了。

舅舅又順著線索到縣城裏僅有的幾家酒吧挨個去找,最後在一家酒吧的包廂裏找到了秦浩。秦浩看到舅舅一臉的緊張和嚴肅,嚇得不知所措。

舅舅把秦浩叫出來訓斥他說:“你出來住本來是為了離學校近,學習更加方便,可你卻大晚上的跑到酒吧來鬼混。要是讓你爸媽知道了,他們該多擔心呢!”

秦浩知道自己錯了,忙跟舅舅承認錯誤,並說以後再也不敢了。

事例中的秦浩打著學習的幌子,卻做出了夜不歸宿的事,如果不是舅舅發現,說不定還會繼續下去。如果長期如此,當他的父母知道兒子這樣的情況後,該多麼擔心和悲傷。

然而好的行為習慣和作息習慣並非天生就有,需要父母從小培養,那麼想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父母應如何去做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包括作息習慣。父母健康的行為作息習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時父母的習慣也是孩子健康作息習慣養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作息習慣,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多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此外,父母還要注意,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且不可以“特殊情況”為由,隨便打亂規定好的作息時間。比如安排孩子9點休息,因為有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而答應孩子晚一些休息;原本定在7點起床,因為自己有事就讓孩子晚起,這些都不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甚至讓孩子感覺有些東西是可以任意改變的。

2.多向老師或其他父母請教

平時,父母可以多和老師及其他家長交流,了解一些別的孩子在這方麵是如何做的,以便取長補短,這樣,就可以將其他父母或老師的良好建議運用在自己的教育當中,以便更加合理地安排孩子學習、娛樂、睡覺的時間,正確處理好各種活動之間的關係,進而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和作息習慣。

3.為孩子營造睡覺氣氛

如果身體在上床睡覺前處於高度興奮之中,那麼入睡就會比較困難,所以,為了孩子盡快入睡,父母要運用一些小策略,為孩子營造睡前氣氛,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準備睡覺的工作:刷牙、洗臉、整理床鋪等,用這些暗示性的動作告訴孩子“該睡覺了”。另外,快到睡覺時間的時候,父母應刻意讓家裏保持溫馨、安靜的氛圍,關上電視,關掉過於明亮的燈,放一些輕柔的晚安曲。還有,在孩子每次上床之後,父母可以為他講述一個溫馨可愛的小故事,這樣也能增加他上床睡覺的動機。

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意識到父母的艱辛

“我家那個小公主,每天早上刷牙連牙膏我都要給她擠好,否則她就不刷,真是沒辦法!”“我家那個小少爺,玩過的玩具到處扔,從來不知道收拾,姥姥都成了專門跟在他屁股後麵撿玩具的了。”“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嬌貴,讓他做點兒家務比登天還難,想想我們小時候可不是這樣”……

類似體現著家長們或抱怨、或無奈的話時常會響在我們的耳邊。可是家長們自己是否想過,孩子不做家務,難道和做父母的一點兒責任沒有嗎?你是否曾經想過,孩子還小,做家務會累著?或者孩子學習任務太重,還是不要讓他做家務了?事實上,正是家長對孩子的嬌慣,才導致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殊不知,這樣不但讓孩子形成凡事依賴大人的習慣,而且也不會體會到父母的艱辛。相反,如果我們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則會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無理要求給父母帶來了麻煩。

所以說,為了培養孩子愛父母之心、體諒父母之情,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娜娜是個11歲的大女孩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變得越來越愛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換衣服的頻率越來越高。

衣服換得勤了,可是洗衣服的活,娜娜卻始終不做,全由媽媽來完成,這無形中增加了媽媽的負擔。媽媽意識到這樣下去問題的嚴重性,她決定和娜娜談談。媽媽說:“娜娜,媽媽每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做家務,很忙,也很辛苦,你現在已經是11歲的大孩子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媽媽希望以後你的衣服都由你自己來洗。如果你忘記的話,就隻好穿髒衣服了。”

聽了媽媽的話,娜娜很痛快地點點頭,一點兒情緒都沒有。

一周的時間眨眼便過去了,媽媽發現洗衣機裏塞滿了娜娜的髒衣服,她很生氣,於是很嚴厲地批評了娜娜,娜娜答應媽媽下次不會忘了。接下來的一周,媽媽發現娜娜的髒衣服更多了,連洗衣機裏都已經放不下,而娜娜則直接把它們堆在自己的臥室裏、衣櫃裏。

媽媽沒有責備娜娜,但也沒有幫她洗,而是采取了冷處理的辦法,她決定用對此置之不理的方法來好好教育教育女兒。

這樣一來,娜娜隻好把曾經穿過的衣服裏比較幹淨的拿出來換著穿,可終於有一天,她實在找不到一件可以穿的比較幹淨的衣服了。至此,娜娜終於決定自己洗衣服。當她把一件件衣服洗幹淨後,娜娜發現,原來洗衣服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難。

從那之後,娜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來洗,也時不時幫媽媽做一些其他的家務,娜娜不但沒感覺累,反而體會到很多快樂了。

看得出,娜娜媽媽的做法是聰明的,她用“冷處理”的方法促成了女兒自己動手洗衣服及做家務的行為。如果不是媽媽這樣做,恐怕娜娜還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也就無法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引導孩子從小養成勞動的觀念,即使兩歲大的孩子,也要逐漸培養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類。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應當成為有能力獨立做大部分家務活的幫手,比如負責決定家庭菜單和簡單的烹調、收拾與打掃房間,等等。

實際上,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也是正確的勞動態度得以培養的過程。對孩子來說,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了解和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如果在孩子的記憶裏除了書本知識而缺乏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那麼將很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1.根據年齡,為孩子布置家務活

我們不要為了訓練孩子做家務而讓一個3歲大的孩子拖地板,也不要讓一個5歲大的孩子扛米袋。換句話說,我們得根據孩子的年齡,給他們布置合適的家務活。比如,3歲大的孩子可以用百潔布擦拭茶幾上的灰塵,也可以用雞毛撣子清掃椅子之類的大型堅硬物體。到了4歲,孩子可以承擔澆花、收拾自己小衣服的責任了。再大一點兒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管理自己的用品了,比如收好自己的玩具、整理床鋪,等等。到了八九歲以上,就可以學著做菜、洗衣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