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經典有深意 智慧碰撞兩巨人(2 / 3)

孔子自言自語道:“我擔心死後不能流芳百世,我活著不能夠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死後給人間留點什麼遺產呢?”

孔子‘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創作了《‘春’秋》一書,《‘春’秋》一書,用周王為正統,用周朝的禮儀製度作為評價人物事件的標準,使得那些‘亂’臣賊子擔心自己的行為不合禮法,而被後世唾罵,從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收斂。

孔子所寫的《‘春’秋》,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該寫就寫,該刪就刪,沒有人能夠輕易更改其中的一個字。孔子評價《‘春’秋》一書的時候,說到:“後世的人們知道我的名字,是因為《‘春’秋》這本書,怪罪我的原因,肯定還是因為《‘春’秋》一書。”

孔子的晚年,

得了病,孤獨的老人想念自己的學生,子貢來看望老師,看見老師拄著拐杖,正在慢慢地散步,看見子貢之後,孔子用責怪的語氣說道:“子貢啊,你怎麼到今天才來看我啊,再不來看我,恐怕都看不到我了。”

子貢陪著老師,孔子唱起歌來:“泰山要坍塌了啊,房子的棟梁要折斷了啊,富有智慧的我啊要死去了啊。”孔子邊唱邊流淚,子貢陪著一同流淚。

七天之後,孔子永遠告別了自己的弟子們。孔子的學生們按照周禮,為孔子守孝三年。三年之後,大家互相抱著哭泣了一陣子,大部分弟子都離開了老師的墳墓,隻有子貢沒有離開,子貢在孔子的墓旁建了一個小房子,獨自守候老師,前後長達六年。

過了若幹年,孔子的一些學生以及一些仰慕孔子學說的人,遷移到孔子的墓地附近居住,逐漸達到一百多家,成了一個小村落,被稱為“孔裏”。很多人都按時來拜祭孔子,孔子居住過的故居被改造成孔廟,裏麵收藏著孔子使用過的遺物。

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孔子的家鄉考察,了解到孔子的很多事跡,司馬遷感歎道:“孔子的學問像高山一樣令人敬仰,他的學說像大道一樣使人遵循。我雖然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但是我在心中很向往這種境界。我讀過孔子的書籍,可以從中想象出孔子的為人。我到了魯國的舊地,參觀孔子的廟堂,親眼看見儒生們按照孔子當年的教導演習儒家禮儀的情景。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不肯離去。天下間王侯將相多如牛‘毛’,他們活著的時候顯赫一時,可是死後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司馬遷接著說:“孔子隻是一介平民,他的學說與名聲流傳了很多代,學者尊稱孔子為宗師,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把孔子的理論作為評價六藝的最高標準,孔子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聖人啊。”

司馬遷的評價,到今天為止,依然是很公允的。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確實是生長在中華土地上的一代文化集大成者,他的學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斷地擴大著它的時空領地,孔子首先屬於我們中國,其次也屬於整個人類。

孔子生前,曾經慕名拜訪過老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對孔子說到:“善於經商的人,都深藏商機,從不對外泄‘露’商業機密;君子具有很高的修養道德,看起來卻像是一個愚蠢的人。請去掉你身上的驕傲之氣,並且放棄你心中的無窮‘欲’望與誌向,因為這些都對你沒有實際作

用。”

老子看到孔子在讀書,老子問孔子:“你看的是什麼書?”

孔子答道:“我看的是《易經》,古代的聖人也讀《易經》”

老子說道:“聖人是可以閱讀《易經》的,你怎麼可以輕率地閱讀《易經》呢?《易經》的主要觀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