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智慧的人就是那些善於學習的人(1)(2 / 3)

這則軼事屬於金融界的傳說,但人們,包括猶太人自己,也把這種捕捉信息提前決策的金融技巧歸之於羅斯柴爾德家族,顯然是人們對猶太人在信息方麵的“精明之處”的認可。

信息來自的渠道是多方麵的,很少一部分來自獨家情報;更多的信息是來自公眾的,但這需要進行專門的收納、整理、分析,並且需要超常的破譯思維。下麵這個猶太大商人就是依靠對別人“不起作用”的信息而出奇製勝。

美國著名的猶太實業家,同時又被譽為政治家和哲人的伯納德·巴魯克於30歲之前已經由經營實業而成為百萬富翁。他在1916年時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國防委員會”顧問,還有“原材料、礦物和金屬管理委員會”主席。以後又擔任“軍火工業委員會主席”。1946年,巴魯克擔任了美國駐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代表,並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巴魯克計劃”,即建立一個國際權威機構,以控製原子能的使用和檢查所有的原子能設施。無論生前死後,巴魯克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創業伊始,巴魯克也是頗為不易的。但他就是猶太人所具有的那種對信息的敏感,使他一夜之間發了大財。

1898年的7月3日晚,28歲的巴魯克正和父母一起呆在家裏。忽然,廣播裏傳來消息,西班牙艦隊在聖地亞哥被美國海軍消滅。這意味著美西戰爭即將結束。

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是星期一。按照常例,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在星期一都是關門的,但倫敦的交易所則照常營業。巴魯克立刻意識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趕到自己的辦公室,那麼就能發一筆大財。

在這個小汽車尚未問世的年代,火車在夜間又停止運行。在這種似乎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巴魯克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趕到火車站,租了一列專車。巴魯克終於在黎明前趕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在其他投資者尚未“醒”來之前,做成了幾筆大交易。他成功了。

巴魯克在獲得信息的時間上,並不占先機,但在如何從這一新聞中解析出自己有用的信息,據此作出決策,並采取相應的行動上,巴魯克確確實實地占據了先機,巴魯克在不無得意地回憶自己多次使用類似手法都大獲成功時,將這種金融技巧的創製權歸之於羅斯柴爾德家族,但顯然,在對信息的“理性算計”中,他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不存款的資金管理法

猶太人從不把錢存入銀行生利息。猶太人善於精打細算,把錢存入銀行,年息最多不超過10%而把錢投資在有潛力的項目上,如果對市場走勢觀察分析準確的話,每次周轉盈利不少於30%,一年滾動周轉4次,所得利潤超過100%。在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放貸業務,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高利。到了19世紀後,猶太人寧願把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買賣,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不作存款是猶太人經商智慧不可忽視的部分。

“不作存款”是一門資金管理科學。“有錢不置半年閑”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增加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

在猶太人眼裏,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經商智慧,關鍵看其能否靠不斷滾動周轉的有限資金把營業額做大。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複觀察和思考後,決定從報業著手。對於一個毫無資本和辦報經驗的人來說,想通過報紙賺錢無疑是癡人說夢。但普利策卻堅定不移地往這個奮鬥目標前進。

為了搞到資本,他靠運籌自行做工積累的資金賺錢;為了從實踐中摸索經驗,他千方百計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板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板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複自我介紹和請求,言談中老板發覺他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耐老板的剝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於采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導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吸引著廣大讀者。麵對普利策創造的巨大利潤,老板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普利策也開始有點積蓄。

通過幾年的打工,普利策對報社的運營情況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循環。即使在最初幾年,他每年的利潤也超過15萬美元。沒過幾年,他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能夠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閑地滾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這就是“不作存款”和“有錢不置半年閑”的體現,是成功經商的訣竅。

風險與利潤同在

在商業運營過程中,風險與盈利並存並成正比的。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人們對機會把握的能力基本差不多,但有些人在看到機會的同時,也被伴隨機會的風險弄得患得患失,猶豫不決;或是在那一點點風險麵前麻木不仁,沒有反應,使機會在自己麵前溜走。

猶太人無疑是風險財富的擁有者。猶太民族曆經磨難,但在看待事物的發展趨勢時卻常常抱積極樂觀看心態。他們憑借化險為夷的生存技巧,將風險遊戲操縱得出神入化。

從J·P·摩根哥丁根大學畢業後,來到鄧肯商行任職。摩根特有的素質與生活的磨練,使他在鄧肯商行幹得相當出色。但他的過人的膽識與冒險精神,卻經常害得總裁鄧肯心驚肉跳。

一次,在摩根從巴黎到紐約的商業旅行途中,一個陌生人敲開了他的艙門:“聽說,您是專搞商品批發的,是嗎?”

“有何貴幹?”摩根感覺到對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於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處理掉。這些咖啡原是一個咖啡商的,現在他破產了,無法償付我的運費,便把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這方麵業務,您是否可以買下這船咖啡,很便宜,隻是別人價格的一半。”

“你很著急嗎?”摩根盯住來人。“是很急,否則這樣的咖啡怎麼這麼便宜。”

說著,拿出咖啡的樣品。

我買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樣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太年輕了,誰能保證這一船咖啡的質量都是與樣品一樣呢?”他的同伴見摩根輕率地買下這船還沒親眼見到質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

“我知道了,但這次是不會上當的,我們應該踐約,以免這批咖啡落入他人之手。”摩根對自己的眼力非常自信。

當鄧肯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嚇出一身冷汗。

“這混蛋,拿鄧肯公司開玩笑嗎?去,去,把交易給我退掉,損失你自己賠償!”鄧肯嚴厲無情地衝著摩根咆哮。

麵對粗暴的鄧肯,摩根決心賭一賭。他寫信給父親,請求父親助他一臂之力。在父親的資助下,摩根還了鄧肯公司的咖啡款,並在那個請求摩根買下咖啡的人的介紹下,摩根又買下了許多船咖啡。最終,摩根勝利了。在摩根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災,大幅度減產,咖啡價格上漲二三倍,摩根旗開得勝。這時,鄧肯不得不發出嘖嘖讚歎。

與鄧肯公司分道揚鑣後,在父親的幫助下,J·P·摩根在華爾街獨創了一家商行。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首先也是從投機鑽營開始的。

剛剛贏得一次投機勝利的摩根,又躊躇滿誌地盤算著再一次的投機。此時1862年,美國內戰正酣。由於北方軍隊準備不足,前線槍支彈藥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這又是賺錢的好機會。他和克理姆再次合作,他們設法從華盛頓陸軍部的槍械庫裏買了5000支報廢的老式步槍,轉手以高價賣給了北方軍。北方軍危急中錯買了廢槍,損失慘重,而摩根又大賺了一筆。僥幸的是,摩根竟然沒有被查出來。

J·P·摩根的事例表明:在關鍵時刻看準了孤注一擲,通常可以化危機為賺大錢的機會。但這當然要善於觀察分析市場行情,把握良機。機會如白駒過隙,如果不能克服猶豫不決的弱點,可能永遠也抓不住機會,隻有在別人成功時慨歎:“我本來也可以這樣的。”

懦弱的遊移者等待機會,強者則創造機會。

工於算計的經商法則

猶太人非常精於心算。

猶太人的心算本領,成為其對經營判斷和對外談判的高招。事實上,猶太人這種本領非屬天賦的,而是訓練得來的。他們從長期的經營實踐體會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的道理。即經營者要重視對各種數量關係的分析,以便在數量的計算中尋求有效的對策和方法,從而克敵製勝。

在長期的商場磨煉中,猶太人練就了閃電般迅速的心算能力。如牛仔褲創始人列瓦伊·施特勞斯,他是個猶太人。因家境不佳,1870年跟隨別人從德國到美國西部參加淘金,希望能借此發財。到了舊金山後,經過幾星期的淘金生活,他發現那裏人山人海,淘金者中確有人因此賺到了一些錢。但他想,每日從早到晚疲於淘挖不止,一個月也隻不過獲得幾十美元。如果在礦場上做生意,供應給千千萬萬的礦工生活必需品,每100美元營業額賺得20美元,每天做100美元的生意,一個月足可以賺600美元。何況那麼多的礦工在這裏,每天何止做100美元的生意呢?

經此謀算後,列瓦伊決定不幹淘金活了,自己開始擺賣涼水及一些小百貨。果然不出所料,列瓦伊第一個月經營的營業額就達5000美元,他的利潤超過1000元,相當一名淘金者多賺了幾十倍的錢。以後,隨著他經營品種的增多,賺錢也更多了。

猶太人因為工於心算,所以他們經常能做出迅速的判斷,這使他們在談判中能鎮定自如,步步緊逼,直至大獲全勝;在商場上遊刃有餘、坦然從容。

對於猶太人來說,精於計算,是為了錙銖必究。他們不像大多數東方人一樣,羞於“斤斤計較”。他們認為,該攫取的利潤絕不應放手。他們既要計較得清,又能迅速地計算出結果。把兩者結合起來,是猶太人的聰明之處,也是他們善於做生意的訣竅之一。

有準備的人才能撞上運氣

縱觀猶太民族的發展史可知,猶太人善於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所具備的條件和優勢對自己人生進行理智的設計和運作。在商場上他們也是如此,他們根據時代的潮流選擇、設計和把握生意,以致他們被稱為撞上運氣的人。

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一帶曾出現過一次淘金熱。年輕的猶太人列瓦伊·斯特勞斯聽說這件事趕去的時候,為時已晚,從沙裏淘金已到了尾聲。他隨身帶了一大卷斜紋布,本想賣給製作帳篷的商人,賺點錢作為立足的資本,誰知到了那裏才發現,人們不需要帳篷,卻需要結實耐穿的褲子,因為人們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褲子壞得特別快。

於是,列瓦伊·斯特勞斯用那卷斜紋布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

後來,列瓦伊·斯特勞斯又在褲子的口袋旁裝上銅紐扣,以增強褲子口袋的強度。此後,列瓦伊·斯特勞斯開始大批量生產這種新穎的褲子,銷路極好。盡管大量服裝商競相模仿,但是列瓦伊·斯特勞斯的企業一直獨占鼇頭,每年大約能售出100萬條這樣的褲子,營業額達5000萬美元。

列瓦伊·斯特勞斯就是被運氣撞上的人,但運氣隻撞那些有準備的人。或者說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偶然撞上門的“運氣”。金融巨頭安德烈·邁耶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

邁耶出生於巴黎一個生存維艱的家庭。1914年,16歲的邁耶為了生計輟學,成為巴黎證券交易所的一名送信員。同年夏天,他受雇於巴黎的鮑爾父子銀行。這不僅使他從此入了銀行界,而且由於戰爭造成金融人員大量流失,使他在16歲時就得以自由地習這個行業的所有的東西。不久,邁耶的精明能幹就得到金融界的一致讚揚。

拉紮爾兄弟銀行在法國金融界聲譽不斐,1925年,拉紮爾兄弟銀行的老板韋爾看上了安德烈·邁耶,他認為邁耶是個可造之材。這年邁耶27歲,韋爾問他是否願意加入拉紮爾。邁耶很感興趣,但他有一個問題:我何時才能成為合夥人?韋爾未置可否,邁耶就婉拒了這個邀請。

1926年,韋爾重提此事,並提出一個建議:邁耶可以有一年的試用期,如果他的表現的確非常出色,那麼一年後邁耶就成為合夥人,否則,邁耶就得離開拉紮爾。邁耶此次毫不猶豫地跳槽了。

1927年,邁耶如願以償地成為拉紮爾的合夥人。但是,邁耶並沒有滿足這個成就,他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家:為公司出謀劃策,安排交易,籌措款項,同時為銀行尋找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邁耶認為這種意義上的銀行業務才是拉紮爾的主要活動所在。

1928年,拉紮爾成為雪鐵龍汽車公司的主要股份持有者。當時,雪鐵龍公司首次向法國汽車工業引進了賒銷汽車的辦法,這種辦法是通過雪鐵龍的一家子公司——“賒銷汽車公司”,法文簡稱為“索瓦克”來實施的。但是,雪鐵龍的老板隻把“索瓦克”當作他的汽車促銷工具。而邁耶馬上想到了“索瓦克”更多的用途,比如賒銷家用器具,甚至房產等等,他建議由拉紮爾聯合另外兩家銀行買下“索瓦克”,把它變成一個基礎寬廣的消費品賒銷公司。

雪鐵龍的老板認為邁耶的建議對他沒有壞處:索瓦克將繼續銷售雪鐵龍汽車,不銷售其它汽車,隻是也將從事其它領域的業務。此外,“索瓦克”的轉手,使雪鐵龍不必再為開辦這家相當於銀行的公司提供資金,這對於資金來源相當吃緊的雪鐵龍來說,是倍受歡迎之舉。

為了成功地策劃這筆大買賣,邁耶四處活動。他眼界非常高,最後找到兩家最強有力的合夥者,一家是“商業投資托拉斯”,當時美國最大的消費品賒銷公司之一,另一家是J。P。摩根公司,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私人銀行。

合作夥伴找到了,接下來開始尋求使用“索瓦克”作為其銷售機構的商業客戶,他毫不費口舌就與著名的美國電器製造公司凱爾文·耐特簽訂了合同。這樣“索瓦克”開始運轉,它給投資者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利潤,即使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依然如此。時至今日,它仍財源不斷,勢力強大。

“索瓦克”的成功讓金融界知道,邁耶是一個成熟的銀行家。他不僅能想出一個宏大的構想,而且還表現出了使這個構想得以實現的決心。

邁耶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運氣隻青睞那些有準備、有抱負、有超常耐力的人;運氣是偶然的,但抓住撞上門的運氣決非偶然;運氣也是需要爭取的。

國籍賺錢的商業經

在二千多年的流浪漂泊生活中,猶太人飽受歧視,屢遭迫害,沒有家園,沒有真正屬於自己情感和文化意義的國家。猶太人之所以購買國籍,隻不過籍此獲取生存和施展才華的空間,贏得所在國公民應有的權利和尊嚴。總而言之,猶太人把國籍隻不看成一樣商品,一個能夠為其嫌取更多金錢的外在化手段和工具而己。因此,猶太人巧用國籍賺錢的本領自然成為生意經。

猶太商人羅恩斯坦就是一下典型的靠國籍致富的人。

羅恩斯坦的國籍是列支登士敦,但他並非生來就是列支敦士登的公民,他的列支敦土登國籍是用錢買來的。他為什麼要買此國籍呢?

列支敦士登是處於奧地利和瑞士交界處的一個極小的國家,人口隻有19000人,麵積157平方公裏。這個小國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稅金特別低。這一特征對外國商人有極大的吸引力,引起各國商人們的注意。為了賺錢,該國出售國籍,定價7000萬元,獲取該國國籍後,無論有多少收入,隻要每年繳納10萬元稅款就行了(不分貧富)。

因而,列支敦士登便成為世界各國有錢人向往的理想國家,他們極想購買該國的國籍,然而,原來隻有19000人的小國容納不下太多的人,所以想買到該國國籍也並非易事。

但是,這當然難不倒機靈的羅恩斯坦。於是,他把總公司設在列支敦士登,辦公室卻設在紐約。在美國賺錢,卻不用交納美國的各種名目繁雜的稅款,隻要每年向列支敦士登交納10萬元就足夠了。他是個合法逃稅者,減少稅金,獲取更大利潤。

羅恩斯坦經營的是“收據公司”,靠收據的買賣,可賺取10%的利潤,在他們辦公室裏,隻有他和他的女打字員兩人,打字員每天的工作,是打好發給世界各地服飾用具廠商的申請書和收據,他的公司實質上是斯瓦羅斯基公司的代銷公司,他本人也可以說是一個代銷商。提及斯瓦羅斯基公司,便想起羅恩斯坦致富的本錢——美國國籍,下麵是羅恩斯坦的一段故事:

達尼爾·斯瓦羅基家是奧國的名門,他們的公司世世代代都生產玻璃製假鑽石的服飾用品。精明的羅恩斯坦最初便看準了這家公司。隻是時機未到,他隻好靜靜地耐心等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瓦羅斯基的公司,因在大戰期間迫於德軍的威力而不得不為其製造望遠鏡,故法軍決定將其接收,當時是美國人的羅恩斯坦,悉知情況後,立即與斯瓦斯基家族進行交涉:

“我可以和法軍交涉,不接收你的公司,交涉成功後,請將貴公司的代銷權讓給我,直到我死為止,閣下意思如何?”

對於猶太人如此精明的條件,斯瓦羅斯家族十分反感,大發雷霆。但經冷靜考慮後,為了自身的利益,隻好委屈求全,以保住公司的巨大利益而全部接受了他的條件。

對法國軍方,他又利用美國是個強國的威力,震住了法軍。在斯瓦羅斯基斯接受他的條後,他馬上前往法軍司令部,鄭重提出申請:

“我是美國人羅恩斯坦,從今天起斯瓦羅斯基的公司,已變成我的財產,請法軍不要予以接收。”

法軍啞然,因為羅恩斯坦已經是斯瓦羅斯基的公司主人,即此公司的財產屬於美國人。法軍無可奈何,隻好接受羅恩斯坦的申請,放棄了接收的念頭。美國人的公司法國是不敢接受的,因為他們惹不起美國。

以後,羅恩斯坦未花一分錢,便設立了斯瓦羅斯基公司的“代銷公司”,大把地賺取鈔票。真可謂是不沾手便能賺大錢的幹將。

“厚利適銷”的營銷策略

古往今來,很多人在經商過程把“薄利多銷”作為商場的金科玉律,但猶太人認為進行薄利競爭是愚蠢之至,是奔向死亡的大競賽。他們還認為,同行之間開展薄利多銷的惡性競爭無疑是往自己的脖子上絞索。因為“薄利”就體現了賣主對自己商品的不自信,有“因為商品不好,所以才便宜賣”的意味。

猶太人對“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往往這樣嘲弄道:“為什麼要‘薄利多銷’,為什麼不‘厚利多銷’呢?”他們認為,在靈活多變的營銷策略中,為什麼不采取上策而采用下下策?賣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潤隻等於賣出一件商品的利潤,上策是經營出售一件商品。這樣,既可省了各種經營費用,還可保持市場的穩定性,並很快可以按高價賣出另外兩件商品。而以低價一下賣了三件商品,市場飽和後,再想多銷也無人問津了。“薄利多銷”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猶太人在經營活動中除了堅持厚利適銷做法外,為了避免其他人的“薄利多銷”的衝擊,他們寧願經營昂貴的消費品,不經營低價的商品。為此,世界上經營珠寶、鑽石等首飾的商人中,猶太人居多。猶太人選擇這個行業為主,顯然是避開那些以薄利多銷的競爭者,因為這些競爭者一般沒有資本或力量經營首飾類資本密集型商品。

猶太人的“厚利適銷”營銷策略是從有錢人作為著眼點的。名貴的珠寶、鑽石、金飾,一擲千金,隻有富裕者才買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們付得起,又講究身份,對價格就不會那麼計較。相反,如果商品定價過低,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懷疑。猶太人抓住富裕者“價低無好貨”的消費心理,開展厚利策略經營,即使經營非珠寶、非鑽石首飾商品,也是以高價厚利策略營銷,如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梅西百貨公司,它出售的日用百貨品總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類商品價高50%,它的生意仍比別人要好。

猶太人的高價厚利營銷策略,表麵上從富有者著眼,事實上是一種巧妙的生意經。講究身份、崇尚富有的心理在整個社會乃比比皆是。在富貴階層流行的東西,很快就會在中下層社會流行起來。據統計和分析,在富有階層流行的商品,一般在兩年左右時間就會在中下層社會流行開來。道理很簡單,介於富裕階層與下層社會之間的中等收入者,他們總想進入富裕階層,由於心理的驅使,為了滿足心理的需求或其他原因,總要向富裕者看齊。為此,富裕者購買高貴的新商品。而下層社會的人士,往往力不從心,價格貴昂的商品消費不起,但崇尚心理作用總會驅使一些愛慕富貴的人行動,他們也不惜代價而購買。這樣的連鎖反應,貴昂的商品也成為社會流行品。可見,猶太人的“厚利適銷”策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樣是盯著全社會的大市場的。

此外,猶太人的“厚利適銷”定價策略對顧客的購買欲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

策動人心的暗示戰術

“策動人心”是銷售策略中的一大類,在具體使用時,還須細分為各種具體戰術。在猶太商人那裏,最基本的戰術是“暗示”。暗示的最大好處是,暗示者什麼也不需要允諾,而受暗示者就會自己給自己作出種種“投已所好”的允諾。但既然是自己的允諾,事後就隻能怪他自己,而絲毫牽涉不到暗示者。

猶太人有個典型的笑話可以說明此點。

許多年以前,一個叫費爾南多的猶太售貨員在星期五的傍晚來到一個小鎮,他饑腸轆轆,又身無分文,沒錢買飯吃,便談不上住店了。他隻好去找猶太教學校的管事,希望他能介紹一個可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根據猶太教的教規,隻要是本教的教徒,不論走到哪裏,都應該受到生活上起參與的照顧和款待。

管事打開筆記,查了一下,歉意地對他說:“這個星期五,經過本鎮在此歇息的人特別多,幾乎每家都安排了客人,現在惟有開金銀珠寶店的西梅爾家還沒有客人,不過他從來不收留客人,神對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他會接納我的。”費爾南多十分自信地說。

半個小時後,費爾南多來到了西梅爾金銀珠寶店門前,他走進門廳,將老板西梅爾拉到一邊,神秘地從大衣口袋裏掏出一個拳頭大小沉甸甸的小布包,悄聲問題道:“老板,您看,這麼大一塊金子能賣多少錢?”

西梅爾眼睛一亮,他萬沒想到,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竟然會有這麼大一塊黃金,而且他好像是外地人,對本地的金價肯定心中無數,如果能做成這筆生意,肯定能掙上一大筆錢。

可是,按照猶太教規,每周五到周六日落的24小時為安息日,這段時間不能談生意,更不能動錢,如果違犯了教規,就會遭到厄運。

西梅爾實在舍不得將這筆生意放跑,考慮再三,他決定留他住宿。等安息日過後再談生意。

“這樣吧,小夥子,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就請在我的店裏住上一晚吧,我想你還沒有吃晚飯,我們共進晚餐吧……”

不用說,費爾南多當然很愉快地住了下來。

整個安息日,費爾南多受到了西梅爾的盛情款待,以至他自己都感到有些難為情。

到了星期六夜晚,安息日結束了,可以進行交易活動了,西梅爾笑眯眯地對費爾南多說:“好了,小夥子,現在可以把貨拿出來讓我看看了。”

費爾南多不慌不慷地從衣袋裏掏出布包,然後一層一層地打開,裏麵居然是一塊石頭。西梅爾立刻驚詫地瞪在眼睛:“你的布包裏包的不是金子嗎?”費爾南多故作不解地說:“老板,你可能誤會了。進了您的店,感到十分好奇,於是想知道像我包著那塊石頭大的金子能值多少錢,什麼時億說我有金子啦?”

這則笑話雖有“懲惡揚善”的意味,但裏麵也包藏著不可忽視的生意戰術。售貨員本是商業活動中最純粹的“中介人”,他甚至連商店老板少不了承擔的售後責任也不用承擔,隻管把手頭的貨物轉移到顧客手裏就行了,所以才練出如此熟練的“策動人心”技巧:他在一個不能談生意的時刻,問了一個似乎是談生意的問題;而到可以談生意的時刻,這個似乎是談生意的問題,又成了一個純粹不是談生意的問題。由於售貨員從頭就沒有明確他是否在談生意,對他所提的問題的理解完全取決於首飾店老板個人的界定,售貨員隻不過為老板的“假想對象”,提供了若幹“參照情境”,諸如神秘兮兮的舉止,還有那塊用布包著的“金子”似的石頭,而所有這些參照物同樣也是缺乏明確界定的,故此,最後隻能怪梅西爾賺錢心切,一廂情願地把別人“隨便問問”當作了商業談判的引子。

借模棱兩可的暗示來策動對方,決不僅止於笑話中的售貨員才會用,在現實生活中,會用這種手法的猶太人也比比皆是,美國猶太實業家路易·E·沃爾夫森就是一個例子。

沃爾夫森出生於美國一猶太舊貨商家庭,在50年代和60年代時,被譽為金融奇才。他的實業道路是從負債經營開始的。他向人借了10000美元,買下一家廢鐵加工場,把它辦成了一個贏利很高的企業。年僅28歲時沃爾夫森的財產就突破了百萬美元。

1949年,沃爾夫森以21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首都運輸公司”。這是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一套地麵運輸係統。眾所周知,沃爾夫森完全有能力把虧損的企業辦成高贏利的企業。但這一次,還沒來得及做到這一點,沃爾夫森就公開宣布,公司將要增發紅利。諸如此類的手法本身並沒有特別出奇的地方,隻是沃爾夫森發放的紅利超過公司這一段時間裏的贏利。這等於說,他以貼出公司老底的辦法為企業製造高贏利的假象,借此“策動人心”,讓公眾產生對該企業的過高期望。

一切都在沃爾夫森的意料之中,證券市場的“首都運輸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路上漲。趁此機會,沃爾夫森將其手中的股份全部拋出,僅此一舉贏利竟達6倍。

沃爾夫森辦的“梅裏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是60年代興起的新的實業形式,“聯合大企業”的第一個,所以被人稱為“聯合大企業”之父。他曾是美國薪水最高的經理之一,完稅前的收入為一年50萬美元。沃爾夫森的實業王國當然不是完全靠策動人心建立起來的,但也不可否認,“策動人心”確實加快了其形成過程。

“每次都是初交”的生意經

猶太人認為,在商業活動當中,人與人都是以利益維係的,人的良知和道德往往被金錢扭曲,一旦輕信別人,就可能傾家蕩產,而且是呼告無門。“每次都是初交”的生意經,初看之下毫不起眼,細細推敲卻令人深思。

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上銀座的飯館吃飯。賓主坐定之後,畫家乘等菜之際,取出紙筆,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飯館女主人畫速寫。

不一會兒,速寫畫好了。畫家遞給商人看,畫得形神皆俱。日本人連聲讚歎道:“太棒了,太棒了。”

聽到商人的奉承,畫家便轉過身來,麵對著他,又在紙上勾劃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通常,畫家在估計人的各部位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方法。

商人一見畫家的這副架勢,猜想這回是在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麵對麵坐著,看不見他畫得如何,但還是一本正經地擺好了姿勢,讓他畫。

商人一動不動地坐著,眼看著畫家一會在紙上勾劃,一會兒又向他豎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鍾。

“好了,畫完了。”畫家停下筆來說道。

聽到這話,商人鬆了一口氣,迫不及待地欠身過去,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畫家畫的根本不是商人,而是畫家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寫。

商人連羞帶惱地說:

“我特意擺好姿勢,你……,你卻作弄人。”

畫家卻笑著對他說:“我聽說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問別人畫什麼,就以為是在畫自己,還擺好了姿勢。單從這一點來看,你同猶太人相比,還差得遠呢。”

此時,日本商人才如夢方醒,明白過來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看見畫家第一次畫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麵對著自己,就以為一定是在畫自己了。

正是基於對類似這位日本商人所犯的錯誤,猶太人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猶太人也決不會因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鬆對這次生意的各項條件、要求的審視。他們習慣於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獨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觸的商務夥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夥伴。這樣做,起碼有兩大好處:

其一,不會像日本商人那樣,因為自己對對方的先入之見而掉以輕心,相反,可以有足夠的戒備防止對方可能的一切手腳。

其二,可以保證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爭取得到的贏利,不致於在第二次生意中為顧念前情而作出的讓步所斷送。生意畢竟是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否則第一次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猶太人深知,在人的潛意識層麵上,“每次都是初交”往往在漫不經心中被忽略了,先入之見的厲害之處在於會使人都想不到去糾正它。直到事情結果出來了,大失所望甚至絕望之餘,人們才不無懊悔地察覺自己的疏忽。

“每次都是初交”是猶太人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由活生生的商業活動而得出的高級生意經。而其適用範圍竟然已經到達潛意識層次。隻有一個發明了精神分析學的民族商人,才會在這種極其細微、極不容易覺察的地方,有如此清晰的認識,並且駕輕就熟、遊刃有餘。這是一條保持內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動的生意經。

但有意思的是,對自己,猶太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為別人策動;但對別人,猶太人則毫不遲疑地利用對方對“第二次”的先入之見,來策動別人。一則猶太笑話中的某個賣傘櫃台的售貨員,他不用開口,利用顧客的問話,就構築好了“第二次陷阱”。

“先生,您買這把漂亮的傘吧!我保證這是真綢麵子的。”

“可是,太貴啦。”

“那麼,您就買這把吧。這把傘也很漂亮,可是並不貴,隻賣5馬克。”

“這把傘也有保證嗎?”

“那當然。”

顧客猶豫了很長地間,又問道:

“保證它是真綢的?”

“不是……”

“那你又保證什麼呢?”

“這個嘛……我保證它是一把傘。”

此則笑話中的顧客差一點把“第二個保證”當作“第一個保證”,從而買了一把僅僅保證是“傘”的傘。

商場上的生意規則

在生意場上隻能遵守商業規則,日常生活中的親情、友情、尊老愛幼、禮讓、助人等等其他的倫理道德規範都必須服從商業規則。在生意場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則隻有一個屬性,那就是增值、生錢,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幹,違背合同的事不能幹,其它的一切都應該服從這個最高目的。

猶太人在進行商業操作之前,先排除了眾多倫理道德規範的掣肘和情感的障礙,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眼界看得寬,手腳放得開,處處得心應手,無往而不勝。

在猶太人看來,創立公司無非是為了賺錢,隻要能賺錢,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一種商業形式。同樣的道理,猶太人在進行商業操作時,對於所借助的東西,也從來沒有什麼顧忌,隻要是有利於賺錢,且不違犯法律,就怎麼好用怎麼用,完全不必考慮過多。

猶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嚴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很少見的,並且這些禁忌曆經二千多年而能堅持貫之,極少改變。但是在另一方麵,猶太人在經營商品時的百無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見的。許多原先非商業性的領域大都是被猶太人打破禁區而納入商業範圍的。

蘇聯剛剛成立之時,許多資本家把蘇聯看作洪水猛獸,隻有猶太人哈默不受局限,獨辟溪徑。結果在蘇聯發了大財。

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為什麼不回美國一趟,聯合機器和其它產品的生產企業,與蘇聯進行更多的貿易呢?他說服的第一個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車早已聞名世界,其創始人亨利·福特不僅是個有名的倔老頭,也是個有名的反蘇派。哈默經人介紹與福特見了麵,福特不否認在蘇聯市場上銷售自己公司的產品可以賺錢,但是,“我絕不運一隻螺絲釘給敵人,除非蘇聯換了政府”。

福特的態度非常堅決,但是哈默並沒有氣餒,他說:“您要是等蘇聯換了政府才去那裏做生意,豈不是要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丟掉一個大市場嗎?”哈默把自已在蘇聯的見聞、經商的經曆以及列寧如何對自己開綠燈的事,一五一十地講給福特聽,哈默說:“我們是商人,隻管做我們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福特對哈默的話漸漸產生了興趣,留哈默共進午餐。餐後,福特又陪哈默去參觀自己的機械化農場,兩人談得非常投機,最後,福特終於同意哈默作為自己產品在蘇聯的獨家代理人。哈默從福特這裏首先打開了缺口,很快又成了美國橡膠公司、美國機床公司、美國機械公司等許多家企業在蘇聯的獨家代理商。

後來,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蘇聯政府又達成了聯合辦拖拉機生產工廠的合作協議,福特由此獲得了滾滾利潤,哈默自然也受益非淺。

顯而易見,對於猶太人而言,生意隻是生意,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物都可以貼上商品的標簽,一切都可充斥著金錢的味道。

獨具特色的經商心態

與猶太人相比,其他民族在實際生活中的精明隻是一種上不了台麵的醜角。猶太人之所以如此精明有諸多因素,但最重要而且最具猶太特性的因素,是猶太人對精明的心態。

猶太人不但極為欣賞和器重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地欣賞、器重、推崇,就像他們對錢的心態一樣。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種自在之物,精明可以以“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這當然不是說精明可以精明得沒有實效,而是指除了實效之外,其他的價值尺度一般難以用來衡量精明,精明不需要低頭垂首地在宗教或道德法庭上受審或聽訓斥。

美國和蘇聯兩國成功地進行了載人火箭飛行之後,德國、法國和以色列也聯合擬訂了月球旅行計劃。火箭與太空艙都製造就緒,接下來就是挑選太空飛行員了。

工作人員問應征人員:“在什麼待遇下才肯參加太空飛行?”

“給我3000美元,我就幹。”德國應征者說,“1000美元留著自己用,1000美元給我妻子,還有1000美元用作購房基金。”

接下來法國應征者說:“給我4000美元。1000元歸我自己,1000美元給我妻子,1000美元歸還購房的貸款,還有1000美元給我的情人。”

最後以色列的應征者則說:“5000美元我才幹。1000美元給你,1000美元歸我,剩下的3000美元用來雇德國人開太空船!”

在這則笑話中猶太人的精明可以說展現得極為生動。猶太人不須從事實務(開太空船)而隻須擺弄數字,就可以白拿1000美元,還可以送工作人員1000美元的人情,這種精明的思維邏輯正是猶太人經營風格中最顯著的特色之一。

平心而論,猶太人並沒有盤剝德國人,德國人仍然可以得到他開價的3000美元。至於猶太人自己的開價,既然允許他們自報酬勞,他報得高一些也無可非議,怎麼安排純屬他個人的自由,就像法國人公然把妻子與情人經濟上一視同仁一樣。而且猶太人的精明並沒有越出“合法”的界限。

猶太人尤伯羅斯舉辦奧運會更把這種本領發揮到巔峰。

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城市,能夠承辦奧運會是一個巨大的榮譽。但是,奧運會的巨額費用使承辦者苦不堪言,想承辦者也知難而退,籌集資金是承辦奧運會的關鍵,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

尤伯羅斯分析認識到,以往人們隻注重奧運會的體育和政治功能,卻忽視了它的經濟功能。

《塔木德》裏說:“任何東西到了商人手裏,都會變成商品。”這句話對尤伯羅斯來說恰如其分,毫不誇張。

尤伯羅斯身為商人,深刻地體會到,企業家最重視的是自己企業產品的知名度。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名氣超過競爭對手,各個廠家往往肯花大錢,盡力設法擠垮對手。因而,尤伯羅斯決定利用各競爭對手這種心理,提高讚助收入。他規定本屆奧運會正式讚助單位隻接受30家,每一個行業選擇一家,每家至少讚助400萬美元,讚助者可取得本屆奧運會某項商品的專賣權,這樣一來,各大公司就隻好拚命抬高讚助額的報價。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曆來是對頭,每一屆奧運會都是兩家交手的戰場,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上,百事可樂占了上風,雖然賭注大了點,但畢竟打響了牌子,提高了銷售量,可口可樂盡管自恃老大,但一不留神就會在競爭中落後,這次洛杉機奧運會上,可口可樂決心一定要挽回自己的麵子。

尤伯羅斯向兩家大公司拋出了400萬美元的底價。百事可樂思想準備不足,還是猶豫之際,可口可樂已經胸有成竹,一下子把讚助費提高到1300萬,高出了尤伯羅斯提出的底價2倍之多。可口可樂的一位董事咄咄逼人地說:“我們一下子多出900萬,就是不給百事可樂還手的餘地,一舉將它擊退。”果然,百事可樂沒有還手之處,可口可樂成了飲料行業獨家讚助商。

尤伯羅斯笑納1300萬美元後,又把目光對準了感光膠片的兩位大亨:柯達公司和富士公司。底價同樣是400萬美元,然而這次可不那麼順利。

柯達公司開始也想加入讚助者的隊伍,但他們不肯接受組委會的不得低於400萬美元的條件,他們隻同意讚助100萬美元和一大批膠卷,尤伯羅斯沒有答應。

此時一向嗅覺靈敏的日本人似乎感覺到了什麼,決心以此打入美國市場。富士公司同尤伯羅斯討價還價,最後以7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洛杉磯奧運會膠卷獨家讚助權。

待到柯達公司醒悟時,富士膠卷已經充斥了美國市場,為此柯達公司廣告部的經理被撤了職。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日本豐田等日本幾家汽車公司的競爭,更是熱火朝天,彼此都竭盡全力以拚搶這“惟一”的讚助權。

結果,企業讚助共計3.85億美元,而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的381家讚助廠商,總共僅讚助900萬美元。

收入最高的莫過於把運動會實況電視轉播權作為專利拍賣。最初,工作人員提出的最高賣價是1.52億元,遭到他的否定。他親自研究了前兩屆奧運會電視轉播的價值,又弄清楚了美國電視台各種廣告的價格,提出2.5億美元的價格。

然後,尤伯羅斯跑到美國兩家最大的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ABC)和全國廣播公司(NBC)遊說,策劃了幾家公司之間的一場全力以赴的競爭,結果全國廣播公司欣然接受了這個價格。該公司負責體育節目的副總經理對尤伯羅斯在談判期間所表現的談判藝術和工作效率表示十分欽佩。

尤伯羅斯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分別賣給了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從這開始,廣播電台免費轉播體育比賽的慣例被打破了。

結果,僅此一項,尤伯羅斯就籌集到了2.8百億美元。

奧運會開幕前,要從希臘的奧林匹亞村把火炬點燃空運到紐約,再蜿蜒繞行美國的3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途經41個城市和近1000個鎮,全程衛1.5萬公裏,通過接力最後傳到洛杉磯,在開幕式上點燃火炬。

尤伯羅斯發現參加奧運火炬接力跑是很多人夢寐以求、引以為榮的事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公開出賣參加火炬接力跑名額的辦法,即凡是參加美國境內奧運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一英裏,須交納3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