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對錢的觀念自有見解,他們認為“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從不把錢分為“幹淨的錢”或“不幹淨的錢”。他們認為,不管方式方法如何,隻要是通過經營賺來的錢,均拿得心安理得。因此,他們通過千方百計的經營,盡量賺取更多更多的錢,不管這些錢是農夫出賣了產品得來的,或是賭徒贏來的,還是知識分子腦力勞動得來的,都是收之無愧泰然處之。
1872年,年僅24歲的猶太人哈同來到中國上海謀生,當時年青力壯之外,幾乎一無所有。他立誌來中國賺錢發財,但一無資本,二無特長和靠山。於是他在一個洋行找到一份看門工作。對於血氣方剛的年青人而言,看門的工作極其難堪。但哈同卻不那麼想,他認為看門賺來的錢是一種報酬,毫無丟臉和失身份之說。在他看來,隻要是自己流汗掙來的錢就無愧無羞。
對於金錢,猶太人常保持一種平常心。這也正是猶太人金錢智慧之一。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它在祝福著人們。
猶太人的現金主義
猶太人在流浪的曆程中,由於驅逐和殺戮時刻威脅著他們,他們必須時刻準備攜帶現金流亡。此外,他們除了自己,不相信任何人。於是猶太人在金錢方麵還有一個較特別的地方,就是遵守現金主義。有個幽默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位猶太人,病危臨終之際,立下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全部兌換成現金,用這些錢買一張高級的毛毯和床,然後把餘下的錢放在我的枕頭裏麵,等我死後再將它們一同放進我的墳墓,我要帶這些錢到天國去。”
富翁死後,親人依遺囑準備將死者所有財產換得的現金一同埋進他的墳墓。這時,他的一個朋友覺得這樣太可惜,就靈機一動,飛快地掏出支票和筆,簽下了同等的金額,撕下支票,放入棺材。他輕輕地對死者說:
“夥計,金額與現金相同,你會滿意的。”
這則笑話說明了猶太人對現金的偏愛。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現金主義表現得特別明顯。在做生意時,猶太人關心的是現金,力求把一切東西都“現金化”。因為在他們看來,在繽紛複雜的社會中,沒有人能預知明天是什麼樣,也無法保證對方明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社會及自然,每天都在變,隻有現金是不變的,這是猶太人的信念,也是猶太教的“神意”。
窺探人格的“鏡子”
猶太人在二千多年的流散曆程中,曆經迫害、放逐乃至殺戮,卻終未被同化,這和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一個民族一旦掌握了金錢,她便掌握了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她不僅可以利用金錢對付外族的侵略和演化,還可以利用金錢增加抵抗的力量。
猶太人把錢當作一柄雙刃劍,既認識到錢可以讓人生存,又認識到錢可以腐蝕掉一個人的靈魂。所以,猶太人認為,錢是窺視人格的一麵鏡子,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卑微,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