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局部地區金融風險顯現。企業經營困難使企業資金緊張,不良貸款率上升,借貸風險開始暴露。商業銀行出於對自身資產的擔心,加大了向企業和地方政府催債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社會資金鏈壓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融資進入還款高峰期,部分融資平台出現違約現象。2009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增長較快,總額超過10萬億,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占62.6%,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占21.8%,這些負債中85%左右依靠土地收入支撐借貸和償還。盡管對部分融資平台還款進行了展期,但2013年後將迎來還款高峰期,一旦土地收入下降或項目不能按期完成,部分地區會麵臨違約風險。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發展過快,缺乏有效監管,部分資產質量不高。這些風險與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相互作用,處理不好將影響經濟發展,使潛在的風險變為嚴峻的現實問題。
三是穩房地產投資和穩房價麵臨兩難選擇。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開發投資帶動了鋼鐵、水泥、建材、工程機械等重工業和家電、家居消費用品等輕工業的發展,並且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也與房地產市場運行高度相關。一旦經濟減速,“鬆綁樓市”的呼聲就起。但由於前幾年房價持續快速上漲,明顯超過居民承受能力。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房地產調控對房地產開發投資產生了抑製作用,但部分地區房價仍在上漲,2012年6月份以來的實際情況也表明,與房地產調控有關的政策包括貨幣政策稍有放鬆,房價就會反彈。既要穩經濟,又要防止房價過快上漲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難題。
四是製造業缺乏新增長點。前幾年,我國鋼鐵、有色、建材、化工、汽車、造船等產業投資增加較多,形成的產能已陸續進入釋放期。隨著世界經濟放緩和我國實施房地產調控,這些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一直是壓製鋼鐵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平板玻璃、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的產能超過需求一半,船舶製造能力則超過了目前的全球總需求。高新技術產業和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速雖有所加快,但總體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處在技術突破的孕育期,尚無法替代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個別發展較快的新興產業如風電設備、光伏一些新興產業也有嚴重產能過剩問題。
閱讀3
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麵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要切實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在淘汰過剩產能的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外需不足的同時,努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穩定經濟增長;在企業投資意願不強和投資能力不足的同時,保持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在部分企業可能破產和部分地區融資平台可能出現違約的同時,守住不發生係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的同時,兼顧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2013年的經濟工作,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擴大國內需求,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1、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作用。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保持必要的增量調控能力和減稅力度。2013年,加強“三農”、教育、科技、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推進和完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工作,也會減少財政收入。同時,我國財政政策回旋餘地較大,2012年我國財政赤字率僅為1.5%左右,加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政府債務餘額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在40%左右,可以把財政赤字率提高到2%左右。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保持在20%的高位,高於1985-2012年平均值8個百分點左右,存款準備金率有較大下降空間。基準貸款利率為6%,也有下調的可能。完全有條件通過貨幣政策和金融體係改革,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加強對實體經濟支持。2013年M2增速保持在14%較為適度,既可以保持相對寬鬆的資金環境以“穩增長”,守住不發生係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又可防範未來通脹風險的累積。
2、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堅持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對地方汽車消費限購行為進行規範化管理,積極發展汽車金融、汽車租賃、二手車市場,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和經營城市停車場。培育和扶持有利於服務消費的建設項目。對文化娛樂、旅遊設施、養老、養生健身、家政服務、電影電視、技能培訓、網絡信息、體育休閑等活動場所的建設經營要從信貸、稅收、水電價格等方麵享受與工業項目同等政策支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三農”、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欠發達地區等領域。抓好國家重點在建項目,確保按時竣工投產,保障重大工程進度、質量和安全。落實好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新36條”及42個方麵的實施細則,鼓勵發展實體經濟。要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同時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建議在原有城市範圍內繼續實行限貸政策,同時公布房產稅征收方案,在房價總水平上漲勢頭減慢的城市取消限購,放寬對改善性購房需求的限製。
3、夯實農業基礎,保障農產品供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繼續落實和完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保持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好勢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保障主要農產品穩定生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大型灌區改造與建設等重點工程,抓好薄弱環節建設。進一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穩步提高種糧直補水平和良種補貼標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持續增收。要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體製,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加強綠色生產,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4、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製,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製定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力爭盡早取得實效。可通過擴大和創造內需、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促進企業兼並重組來消化、轉移、整合一部分產能,對於落後產能,則需要通過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和環境技術標準下決心予以淘汰。強化創新驅動,啟動“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實施一批高新技術重大專項,加快推進重大信息化工程。編製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規劃,研究製定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完善支持政策,健全行業標準,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5、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科學編製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著力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總結全國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經驗,加快戶籍製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製度,抓緊研究製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引導和規範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供水、排水和供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