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蘭陵王》高緯:為愛亡國的太子(1 / 1)

影視讀心術

高緯或許一生都在為別人活著,他想得到父親讚許的目光與表揚,所以他急於求成;他想要鄭兒過得開心,最終弄得禍國殃民。如果,高湛對身為太子的高緯再三鼓勵,耐心教導,也許他也可以是一位英明的皇帝。

父之過,從小就和蘭陵王比

高湛幾乎從小就拿太子高緯和蘭陵王高長恭比。

比能力,比才華,隻要能比的地方,高湛應該都會說上一句“你看看長恭”“你比不上他”等等之類的話語。

本身是太子,所以高湛對於他的期望比較大,比較高,所以處處總拿比太子優秀的蘭陵王出來,跟他比較。高湛本意不壞,隻是想借蘭陵王來激勵自己身為太子的兒子。

但是好心辦錯事,有點拔苗助長的感覺了。高湛的鼓勵,在太子高緯看來是壓力、是逼迫。導致太子好大喜功,一天到晚就想著通過捷徑就可以得到榮耀與權力,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

養不教,父之過,高緯的性格養成,脫離不了高湛夫妻的失敗教育。

高湛對高緯的教育是有缺陷的,高緯根本不明白如何應該當一個好皇帝,他隻是處在一個太子的位置上。母後對他溺愛,父皇望子成龍急於讓他成才,但是都沒有好好的教育與引導他該怎麼當、如何當好一個太子,或者是將來的皇帝。

他或許自身的能力與才華都比不上蘭陵王高長恭,但是從高長恭的描述和一些有關鄭兒的回憶裏可以看出,高緯本性也是很善良的人,他完全有能力可以當好一個好皇帝。

急功近利,不懂知人善用

高緯他急於求成,所以就讓祖珽小人鑽了空子,因為大家都一樣的急功近利。

他想得到皇位,但是真的太急於求成了。結果,聽從鄭兒與祖珽的話,害得自己親手殺害了自己的父皇,而父皇本身就是想要傳位給自己的。

在邙山一戰的時候,他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卻依舊奪了高長恭的兵權,結果失敗的隻能防守。

高緯不懂得用人,在當了皇帝之後,因為自己沒有能力與良策治理好國家,卻要殺了他眼中“功高蓋主”的蘭陵王,對小人祖珽重用毫不猜疑。

高緯對高長恭的妒忌與猜疑,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高湛給他種下的童年陰影吧。他不相信高長恭沒有當皇帝的心思,處處防著他。他恨高長恭比自己厲害,有才華,能幹,受到士兵與百姓的擁戴。特別是在士兵不聽自己的命令,卻聽從蘭陵王命令的時候;在士兵猶豫不決,不肯說選擇為自己死的時候。他的恨,讓他看不見蘭陵王的衷心,隻想到了一個詞“功高蓋主”。

於是,高緯要殺死高長恭。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戴了。他將一切錯誤的原因,都歸結在了蘭陵王身上,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

不敢麵對,遇到問題隻知道逃避

當高緯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他習慣性的是先問身邊的人“怎麼辦”。

邙山大戰的時候,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打贏的時候,他最先看中的是自己的平安。

在高湛問到他的錯誤行為的時候,高緯也總是找其他的接口與理由來逃避自己的失誤。他總是跟別人說自己有多麼多麼努力,但是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始終沒有為自己的失敗找自身的原因,也沒有為失敗找到解決的方法。他隻是逃避。

當齊國百姓叫苦連天的時候,在周國攻打齊國的時候,他選擇躲在皇宮裏,造叫花子村,然後躲在裏麵當一個叫花子。如此的逃避,讓人真是恨得牙癢癢的。當初對鄭兒言聽計從,現在知道自己禍國殃民了。

執念為愛,對鄭兒無悔付出

高緯對鄭兒的愛,那真是寵到天上去了。

他為鄭兒修建宮殿,拿軍隊去修建宮殿;無視百姓的生死;輕視死囚犯的生命,對於鄭兒的話是言聽計從。他愛的太盲目,愛的丟失了道德原則,丟了自己的理智。

高緯的射箭技術是很好的,但他的最後兩箭,卻射向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一個是他恨到骨子裏的蘭陵王,一個是他愛到骨子裏的鄭兒。人生是有多麼的失敗和無奈,才會把箭射向自己最親近的人。

網上對於高緯有這樣一段描述:

“北齊太子高緯,性格多麵陰狠手毒卻又對一生摯愛無法釋懷,高緯人性中醜與善都被放大到了極致,為了登上霸王君主之位,他可以多年如一日的人前人後兩麵做人,可以做出弑父登基天理不容的事,卻也為了一生摯愛的女人甘願被愛情蒙蔽了眼睛與理智,愛情最終沒有垂簾他,而他卻永遠懷抱著一線生機苦苦守候。”

高緯或許一生都在為別人活著,他想得到父親讚許的目光與表揚,所以他急於求成;他想要鄭兒過得開心,最終弄得禍國殃民。如果,高湛對身為太子的高緯再三鼓勵,耐心教導,也許他也可以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最後就不用如紂王般,愛著如妲己般的鄭兒,愛到亡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