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蘭陵王》鄭兒:發簪引發的血案(1 / 1)

影視讀心術

心理引言: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其可憐的當初。鄭兒本是個善良的小宮女,最初給人的感覺就是天真無邪。她愛蘭陵王,但是對愛太貪與癡,她一心想要得到蘭陵王,但是她不懂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愛,隻想要占有。在看不見愛之後,就讓恨來成全自己的愛。她在對蘭陵王的愛中迷失了自己。

本性善良畫蛐蛐

鄭兒本是個善良的小宮女,最初給人的感覺就是天真無邪。在太子被罰餓的時候,還給太子偷偷帶吃的過去,太子心情鬱悶,還給他畫蛐蛐。

和馮小憐出宮玩耍,回宮時偶遇巡邏的官兵,結果發簪掉在了地上,蘭陵王撿起,並救了她們倆,從此心係蘭陵王。那時候的那種純真的笑容,看不出一絲的惡,也就是這樣的善良,才會讓太子鍾情於她吧。

在最初出入蘭陵王府的時候,她還是心性善良,想要幫助雪舞留在蘭陵王府裏。在知道自己無意中害了蘭陵王之後,懊悔不已,準備去揭發惡人祖珽。結果卻被祖珽抓去,此後她的心性就改變了。

心裏不平衡,由善變惡

因為發簪鄭兒心係蘭陵王,但是在自己被無辜受冤,後當成官奴做苦力的時候,得知那個曾經說要幫助自己當蘭陵王妃的楊雪舞,已經準備和高長恭成親,鄭兒心裏開始不平衡。

她覺得楊雪舞很虛偽,為人太假惺惺了。說過要幫助自己,自己卻成了蘭陵王高長恭的王妃。對蘭陵王的愛與強大的占有欲,導致她因愛生恨,然後設計陷害楊雪舞,導致高長恭與楊雪舞剛剛起步的婚姻,矛盾與誤會重重。

一切被揭穿之後,她還是覺得應該自己當王妃,不應該是楊雪舞。她在對蘭陵王的愛中迷失了自己。

鄭兒是愛蘭陵王,但是對愛太貪與癡,所以她一心想要得到蘭陵王,於是就各種打壓楊雪舞。卻忘記了問題的根本不在楊雪舞,而在蘭陵王。如果蘭陵王是愛她的,那麼楊雪舞的出現不會改變任何現狀。

以“馮小憐”重生

恨,已經讓她變得不是當初的鄭兒了。太子高緯救了慘遭淩辱上吊自殺的她,而後她開始了她的複仇。她用盡辦法幫助與利用太子,得到地位與權力,打壓高長恭與楊雪舞,導致太子親手殺了自己父親。

為了能讓太子封自己為妃,鄭兒殘忍的殺害了好友馮小憐,從此以馮小憐的身份活下去,做了皇後。有微博評論說,“一個人的外在很容易改變,但內心卻很難造假。鄭兒下毒殺人,以取得替身得以重生,可縱使換了身份,騙得了天下人,卻改變不了做人的本質。傷人終將害己。”

鄭兒在殺了馮小憐後,被自己給驚嚇了,突然之間哭泣、害怕、道歉,但是那也隻是她善良本性的一次回光返照,她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擁有甜美笑容的宮女了。

她的愛將她毀滅

那麼多人因她直接或間接被殺害,導致她自己成為百姓口中的誤國妖後,有時候笑得那麼放肆與狂妄,她過得快樂麼?

不快樂,誰都看得出來。

她愛蘭陵王,但是她不懂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愛,隻想要占有。她看不見愛,於是就讓恨來成全自己的愛。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讓別人得到。自己過不了幸福的生活,也要毀了別人的幸福生活。鄭兒太以自我為中心了。

鄭兒喜歡看囚犯們自相殘殺,對於百姓的疾苦視若無睹。她的恨,讓她隻想著追求一種生物本能的快樂,追求權力,將道德原則忽視。恨,讓她失去了理智。

但是她終究不忍心殺害蘭陵王,因為那麼癡情的愛著。但是,當她再把那支簪子拿在手裏的時候,她的天真善良已經被報複這個字眼所替代,眼神裏的清澈已不複存在。

太子曾說要畫蛐蛐,鄭兒婉拒了。太子救了她,她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給太子吃下毒藥。再想到蘭陵王,不免讓人感歎,我們總是對愛自己的人太殘忍,對自己愛的人太寬容。

最終她死在最愛她的人——太子高緯的箭下。當她看到太子明知道是毒藥,會死的,還要吃下自己給他的藥的時候,在她看到太子死前拿出那張她畫的蛐蛐的時候,鄭兒哭了。太子為了不愛自己的鄭兒,將國家都可以舍棄。我想在哭那一刻,鄭兒已經明白了什麼是愛吧。

太子高緯的愛,是默默無聞的陪伴,無怨無悔的付出,哪怕是舍棄我擁有的全部,為了愛你,我也不在乎,隻想要你過得快樂。

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其可憐的當初。隻是,若是沒有在愛中迷失了自己,我想鄭兒其實可以是一個好皇後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