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讓孩子健康成長最有效的運動,就是爬山。媽媽可以在周末帶著孩子一起登山。在登山之前,媽媽可以教給孩子應該注意的問題和事項,以及一些必備的用品,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
當然,並非每個孩子都喜歡爬山,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
小米是個文靜的姑娘。她現在是班級裏的文藝骨幹,一曲天鵝湖被她演繹得淋漓盡致。那年,她才13歲,就被媽媽送到了舞蹈培訓中心,學習芭蕾舞。
媽媽說,小米從小體弱,一到秋冬季節就沒完沒了地感冒,請假休息吧,耽誤功課;不休息,也是什麼都學不進去。想讓她多做些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可是大大小小的體育項目,就沒有一個是她喜歡的,所以隻好鼓勵她學習舞蹈了。
舞蹈老師說,芭蕾舞是一種有氧運動,能鍛煉人的心肺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果然,小米經過訓練之後,身體越發得健康了,而且身姿也比以前挺拔了很多,從內到外散發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
在不容爭辯的事實麵前,媽媽決定給小米辦一張VIP會員卡,從此後,小米一有時間就來學習芭蕾舞。用她自己的話說,每次跳完舞之後,都感到身體特別暢快,再學習時也有精神了。
而最為關鍵的是,小米從此後真的很少感冒了。
小米的故事告訴我們,積極鼓勵孩子多做運動,既是媽媽的責任,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發展的開始。
給孩子最好的鍛煉孩子現在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身體各部位尚未發育成熟,還未定型。如果長時間隻進行某一種運動,很容易造成某個相應的部位特別發達,這對於身體的整體協調發展十分不利。所以,孩子進行的運動要盡量多樣化,身體既要有舒展,也要有抱屈,隻有各種動作配合進行,才能促進身體的全麵發展。
小可出生在武術世家,爸爸是一所武校的總教練,媽媽是體育老師。所以小可還很小的時候,就由媽媽負責指導她的體育運動。
為了培養她的柔韌度,媽媽每天給她下腰、劈叉、而且每次都要堅持三十分鍾以上。久而久之,小可的身體就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小可放學回家,就直奔自己的房間去了。直到吃晚飯的時候,她也沒有下來。媽媽上樓喊她,她卻沒好氣地回答說:“我不吃,我不吃,我不想吃”。說罷就哭了起來。
媽媽好不容易才打開了房門,隻見女兒趴在床上,兩隻眼睛腫得仿佛被蚊蟲叮咬了一般。媽媽上前摟著她問道:“誰欺負你了嗎?”“沒有。”“那你為什麼哭呢?”小可沉默了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班裏同學叫我豆芽菜。”媽媽一聽此話,心頭不由得一陣悸動。她趕忙讓小可站立了給她看,果然“豆芽菜”的形象隱約可見。第二天,她便帶著小可來到了人民醫院進行檢查。檢測的結果讓媽媽大吃一驚。原來小可是因為長期堅持下腰,導致了脊柱變形。
這個故事說明了,鼓勵孩子多做運動,其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長期堅持某一單一的運動姿勢和動作,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所以媽媽在支持孩子運動的同時,要時刻注意,運動項目要多樣化,運動的動作也要多樣化。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擁有健康快樂的同時,又擁有完美標準的好身姿。
中國有句俗話: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小孩子也是如此,無論是秉性愛好,還是性格特征都各有不同。那麼,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心愛上運動,才能給予孩子最科學的運動呢?
根據研究表明,性格影響著運動的選擇,大致如下:
(1)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可以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體項目進行鍛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逐步改變孤僻的習性,適應與周圍群體的交往。
(2)膽小、害羞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進行鍛煉,如遊泳、輪滑、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跳箱、平衡木等活動,這些活動大多要求人不斷克服害羞、膽小等心理障礙,戰勝困難。(3)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可以選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拳擊、跨欄、跳遠、跳高、擊劍等活動,這些項目對於鍛煉人的果斷性具有很大作用。
(4)急躁、易怒的:可以選擇打太極拳、慢騎自行車、射擊等需要考驗控製力的活動,這些活動有益於人穩定情緒。
(5)缺乏自信心的:可以選擇參加一些如跳繩、俯臥撐、做廣播體操等活動。堅持鍛煉一個時期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
(6)遇事緊張、在眾人麵前結巴的:可以選擇參加一些公開的、激烈的體育比賽,鍛煉孩子冷靜沉著應對比賽的能力。
(7)逞能、自負的: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複雜的技巧,如跳水、體操、馬拉鬆等項目進行鍛煉。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
媽媽幫助孩子選擇了鍛煉項目之後,並不是宣告媽媽的工作就到此結束了,而是任重道遠。要想讓孩子從心底裏喜歡鍛煉,喜歡運動,媽媽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讓孩子喜歡運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真心喜歡上運動,就要刺激和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為此,媽媽可以這樣做:
(1)鼓勵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照射。
(2)經常帶孩子去公共場所觀看他人運動,感受運動給人帶來的活力,從中獲得熏陶和感染。
(3)給孩子機會參加一些運動遊戲,嚐試完成一些較難的動作或完成一項較複雜的遊戲任務,扮演一個主要角色及遵守共同的約定等,品嚐遊戲的樂趣。
2.懶惰者一事無成武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思是說,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勤奮刻苦。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將一事無成,運動鍛煉也是如此。
3.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有些孩子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時,心態不是很好,恨不得一下子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所以常常違背了體育鍛煉的一條重要原則,即必須循序漸進。
孩子年齡小,肌肉發展不夠成熟,耐力相對大人要差一些,心髒負荷相對也小。因此,做任何動作都應該逐漸適應,慢慢掌握,活動量也要逐漸加大,不要操之過急。在孩子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時,強度不要太大,隻要有些微汗,麵部覺得有些發熱,動作協調,活動量就是比較適宜的。長城的築就並非一朝一目之功,而是日積月累之效。
4.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的愛好,猶如七月的天空,說變就變。今天也許喜歡運動,明天或許就愛上表演了。所以在監督孩子進行鍛煉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明白貴在持之以恒的道理。
5.製訂鍛煉計劃所謂鍛煉計劃就是:合理安排每天所要進行的鍛煉項目和數量,以及時間分配等工作。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的條理性和協調性。
總之,媽媽給予孩子的就應該是最貼心的嗬護和最真摯的關懷,哪怕鍛煉也不例外。
一切從娃娃抓起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從娃娃抓起”。言下之意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我們知道,很多媽媽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可能在懷胎十月的時候,就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旋律。還有一些媽媽為了讓將來孩子能操有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就在孩子還在繈褓中的時候,就循環播放兒童英語。諸如此類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但是,我們很少發現,有哪位媽媽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其加強體育鍛煉的。
前不久,電視新聞報道了一件真實案例。一位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就領養了一個不滿周歲的女嬰,每天教她遊泳。不僅如此,他還讓女嬰當眾表演。當女嬰被放在盛滿水的大木盆中時,出於求生的本能,女嬰就奮力地劃水。後來,老人又加大了難度,竟然把女嬰放在護城河中進行訓練,此事引起了圍觀群眾的不滿。最後經媒體曝光,更是一石激起幹層浪,老人的行為被無情地指責是“禽獸行徑”。
當然,不可否認老人的行為確實存在過激的因素。但是,我們所要說的重點是,老人敢於讓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就加強運動鍛煉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近年來,中國媽媽在加強孩子智商、情商和財商教育的時候,殊不知,越來越多的美國媽媽則開始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體商”了。而所謂的“體商”就是提高孩子體育鍛煉的熱心程度以及運動水平。由此可見,上述老人的做法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唯一不同的則是,老人用的是別人家的孩子,美國媽媽用的是自己的孩子。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參加鍛煉越早,體商提高越快,長大後更可能成為體育愛護者或體育能人。因此,美國的媽媽會在孩子剛出生2周的時候,就將其抱到戶外,在樹陰乘涼、或者在柔和的陽光下享受“日光浴”,其間媽媽還會輕柔地搖動寶寶的小手、手臂、肩膀和腿。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做法,其實卻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大自然,有機會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等自然因素的刺激,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兩方麵的健康發育。
曾親眼見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媽媽抱著已滿2歲的兒子在院子裏:散步。小院裏並排種植了兩棵柿樹,兩棵樹中間拴著一根長繩子,用以晾曬衣物。突然,屋裏電話鈴聲響起,媽媽就把小兒子交給了上中學的姐姐抱著。姐姐則別出心裁地把弟弟的一雙小手掛在繩子上,然後,慢慢地放鬆雙臂。此時,小孩子的兩隻手就猶如一對鐵鉗似的,緊抓繩子不放,將整個身子懸於半空之中。媽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此景,不由得大怒。她接過小兒子,轉身就對女兒一頓痛罵。
也許,這就是中國媽媽的普遍心理,她們害怕孩子受到哪怕一丁點的傷害。所以,她們絕不容許任何人做任何~件對孩子造成危害的事情。其實,姐姐並沒有做錯,她隻是提供了一個讓孩子鍛煉的機會,而且這種鍛煉還是有安全保證的,因為孩子的身下是姐姐的懷抱。那麼,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大洋彼岸,會有什麼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美國媽媽會對孩子稱讚地說道:“親愛的寶貝,你簡直太棒了!”差距,這就是差距。所以若幹年以後,當我們羨慕他們有一個健康體魄的時候,請認真地反思。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有機會擁有的。
雖然,美國媽媽從小就加強孩子的運動鍛煉,但是她們絕不會像“英明神武”的領導者一樣,對孩子的鍛煉選擇指手畫腳,而是像一名睿智的參謀長,給孩子們最科學合理的建議,讓他們自己做主。有時候,媽媽還會鼓勵孩子多跟運動高手交往,這樣更有助於培養孩子鍛煉的熱情以及主動性,使他們真正在鍛煉中感受樂趣,從而養成愛運動的習慣,並由此而受惠終生,這才是一位好媽媽應該做的。
鍛煉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鍛煉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競爭,是一種奮發進取的拚搏,更是一種開放的創新。因此,很多的媽媽開始像重視孩子學習一樣地重視體育運動了。然而,運動並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和媽媽一起來做。在孩子們的眼中,媽媽就像一個永恒的楷模和榜樣,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今社會中,隨著運動時尚的流行,很多孩子在媽媽的鼓動下,也投入到了運動的洪流之中,而媽媽則更被光榮地稱為“運動母親”、“足球媽媽”、“棒球媽媽”等。
但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媽媽對孩子運動健康的問題,置若罔聞,或者把運動當做硬性指標一樣,攤派在孩子身上,而自己卻躲在一邊,優哉遊哉了。
20世紀80年代,中國拍攝了一部電影。故事中的老父親,每天逼迫著孩子參加體育運動,而自己整日端著茶杯,四處閑逛。當孩子反問他說:“爸爸為什麼不跟我一起運動呢?”父親回答說:“沒看到爸爸年紀大了嗎?運動是你們小孩子的事情。”孩子聽完爸爸的回答,就很不高興地離開了,而且在整個鍛煉過程中情緒都很低落。當然,這個父親是作為反麵教材而出現在電影銀幕上的。雖然這是個老掉牙的故事,但是它卻時刻警示著所:有的媽媽們:千萬不要丟下孩子,讓他自己運動。
在這方麵,日本的媽媽們就表現得很出色,很成功。她們會在一年一度的評選活動中,選出“最佳運動媽媽”。山田杏子夫人就是其中一位。
山田杏子最忙的一天是這樣安排的:某個星期六,早上九點送十歲的二兒子參加社區棒球隊的比賽。把二兒子送到棒球場後,馬上又送十一歲的大兒子到學校去參加學校足球隊的訓練。路上還要把小女兒送到體操館去。
剛回到球場不到半個小時,二兒子的球賽結束了。帶上二兒子又到體操館去等女兒。十二點半後,大兒子已在學校門口等候媽媽駕車來接他。到肯德基吃了個快餐,二兒子的溜冰訓練又要開始了。
小女兒的遊泳賽被安排在下午兩點半,比賽場地在另一個社區,至少要開上半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遊泳館。大兒子的足球訓練是在下午四點半。也就是說,這位媽媽一定要在四點半之前從小女兒的比賽場地趕回來,才能把大兒子送到在另一個方向的足球場去。
當然,還不能忘了,二兒子五點鍾溜冰訓練完,正在等媽媽來接呢。等到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八、九點鍾了。
當吃完晚飯之後,媽媽的運動就要正式開始了。她會練習瑜伽一直到十點半,之後,她才能上床休息。
其實,像山田杏子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她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又怎麼能讓三個孩子乖乖地參加這麼多運動呢?由此可知,隻有當媽媽時刻與孩子運動在同一起跑線上時,孩子才會由衷地愛上運動,並樂此不疲。
有人說世界上的語言雖然幹差萬別,但是“媽媽”這個詞語卻是通用的。她可以適用於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各個國家。因為“媽媽”對孩子的那份真摯的關愛,是永恒不變的,是統一不變的。正因為這份不變的情懷,所以勢必會將陪伴孩子運動的熱情,點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陳女士有四個孩子。她的四個孩子都是從三歲就開始參加體操訓練。她的同事李教授,看了她孩子的體操訓練,就很納悶地問道:“這麼小的年齡,她們能學到什麼呀?無非是翻個筋鬥、舉舉手、彎彎腰什麼的,或者幹脆就是在大蹦床上一個勁兒地跳。這樣的鍛煉有什麼用啊,你為什麼還要讓她們參加呢?”陳女士笑了笑,沒有回答,卻徑直走到了蹦床前,脫下了高跟鞋,和孩子一起蹦了起來,而且一邊蹦,一邊洋溢著幸福的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