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蔡和森開創黨史學的研究方法
人物研究
作者:還玉婷
[摘 要]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蔡和森撰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開創了中共黨史學的研究領域。蔡和森在《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曆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和辯證分析法,學習研究這些方法,對當代黨史研究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蔡和森 黨史研究方法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
蔡和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建黨初期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以下簡稱《黨史的發展》)是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共旅俄支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是中國共產黨內最早的一部黨史專著。學術界對蔡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他的各種思想、他所主編的《向導》以及他的專著的研究,而缺少對蔡和森黨史研究方法的研究。筆者在研究《黨史的發展》一文的基礎上,分析了蔡和森的幾種黨史研究方法並得出一些啟示,希望對當代黨史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一、蔡和森開創黨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黨史的發展》一文中,蔡和森主要使用了四種方法:曆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辯證分析法。
1.曆史分析法。曆史分析方法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把研究對象放到當時當地具體的曆史環境和曆史範圍內,用聯係的方法進行客觀、全麵、辯證地分析。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在《黨史的發展》中,蔡和森十分注重曆史分析法的運用,強調對社會背景的研究分析。他說:“我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絕對不會把一個政黨的產生當作是腦筋中幻想出來的,或是幾個學者塑造出來的。一個政黨的發生,必有其階級的、政治的、經濟的背景的。”[1]P2對於如何讓黨員同誌了解黨的具體情況,蔡和森強調首先要了解黨的曆史。在《黨史的發展》的開篇,蔡和森指出,要做一名好黨員,必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了解黨的曆史。當時聽取蔡和森報告的黨員同誌離國已久,對黨以及黨內部的情況知之甚少,對黨發展的階段、程度以及道路問題都不了解。對於這一係列問題,蔡和森指出:“這不是絕對空想所能答複的,而是必須以曆史的方法答複的。”[1]P2麵對黨員同誌的不解,蔡和森並沒有臆造出答案,而是把黨的具體情況放在了黨的曆史背景中加以闡述。接著,蔡和森在闡述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原因時,用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背景”“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政治的責任”兩章的內容,來具體分析黨產生的國內外背景。他在分析中共二大、四大的國內外背景時,用“職工運動”“黨的政治生活”兩個章節來分析二大時的國內外背景,用“南方、廣東的政治情形”“北方的政治情形”“工人運動的情形”等章節來論述四大時的政治背景。此外,不論是論述黨的第一次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還是黨的第二次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蔡和森都貫徹著曆史分析法,他在論述後者時指出:“我們要知道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情形,就要先知道這時的一般情形。”[1]P61以上種種都表明蔡和森在黨史研究的過程中,堅持用曆史分析法,將黨的建設與發展放到當時的國內外環境中進行分析。
2.階級分析法。階級分析法要求在對某曆史現象進行研究時,分析其所體現的階級關係,從本質上揭示和把握他們的階級本質,即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觀察和研究階級現象的方法。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曾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因此,在研究黨史的過程中,如果離開階級分析的方法,就不可能準確地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規律。在《黨史的發展》中,階級分析法得到了很好的運用。蔡和森在論述中國共產黨政治責任時,分析了社會各階級的力量。他指出:“要明白中國共產黨的責任,不僅要明白其政治的環境還須知道各階級的力量如何、關係如何,如此才能得到明確的觀念。”[1]P10他詳細分析了帝國主義入侵後,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各新階級的產生,以及原有階級所發生的新變化。他在論述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使命時,詳細分析了各階級的革命參與情況,指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雖然參與了革命,但不能指導革命;農民還未參與到革命中來;無產階級尚未能占據領導地位。他在論述中共四大的意義和內容時,詳細分析了各階級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與趨向,明確指出:“愈是上層的階級在革命中的妥協心也愈大,隻有無產階級是民族革命的領導者。”[1]P55他在分析黨在五卅運動中的政策時,剖析了資產階級的兩麵性,指出“他們怕帝國主義,在另一方麵又怕工人”[1]P60。正是由於蔡和森運用了階級分析法,才能準確把握當時中國的革命形勢,才能準確把握當時社會生活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