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付依據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50年8月20日下發的《關於收兌蘇維埃時期鈔票的指示》。
兌付機構為各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
兌付渠道為官方兌付。
兌付比價。1∶1500(舊幣)[6]P48。
兌付方式。第一套人民幣兌換。
兌付品種主要有國家銀行紙幣、公債、銅圓票。
兌付金額為779434元。
綜上所述,可得出1950年之前已實現兌付的金額為3881402元,其中紙幣兌付1817554元,公債兌付1781187元,借穀票兌付130000元,未兌付存款額為22782元。
三、蘇票兌付缺口及其現值折算
(一)蘇票兌付缺口超八成
綜上考證可知,應兌付蘇票總額為19555448元,但因當時屬戰時特征的蘇區貨幣兌付機製,在經濟上由於貨幣超發,違反了貨幣流通規律,在政治軍事上又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等因素,使這一兌付機製實際運行中發生諸多障礙而失靈,最終蘇票兌付完全停止。例如,中央蘇區群眾手持的紙幣在全國解放之前沒能兌付,經濟建設公債也因在主力紅軍長征之前未到還本付息期而未能兌付,借糧運動中所借穀子則大部未能兌付。由於國民黨軍隊攻入蘇區時沒收銷毀,加之曆時久遠,群眾保管不善自然滅失了許多,這些部分目前已無法考證。從現有史料看,1950年以前已完成兌付的蘇票金額為3881402元,兌付缺口達15674046.03元,兌付缺口超八成;按蘇區全盛時期453萬人計算,人均未兌付金額達3.46元。
(二)未兌付蘇票的現值增長逾千倍
1.折算方法。折算中考慮了量和價兩方麵的因素,對於量的折算,本課題采用較為常見的複利計算,可得出未兌付銀圓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Y=X*(1+i)^n
公式中Y為本息總額,X為本金,i為利率,n為時間。
同時,由於金屬幣本身有價值,因此在折算現值中,同時將銀圓價值計算在內,本課題通過銀價*重量這個計算方法,將銀圓折成現價人民幣。當時每個銀圓重量為27g,單價按2014年12月31日上海黃金交易所3455元/千克的收盤價計算,每個銀圓的人民幣價格為93.285元。
2.折算利率。因為存款利率變化較大,且無法獲取相應期限的存款金額,故無法計算出長期存款的加權平均利率。而學術界認為可用長期債券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因此,本課題用長期債券的加權平均利率替代平均利率水平。據查證,截至目前最長期限的國債為30年期,2002年以後才發行,因此我們以2002年以來發行的30年期國債,計算得出其加權平均利率為4.04%。
3.折算結果。通過計算可得,未兌付蘇票的現值總額按複利計算為37257萬銀圓,折算人民幣約為347億元,與當時的15674046元相比已達2200多倍。
四、兌付機製的曆史意義及啟示
(一)兌付機製折射出中央蘇區偉大的曆史貢獻
一方麵,原中央蘇區群眾未兌付的紙幣、債券等蘇票達1560多萬元,按貨幣時間計算,其價值近400億元。這些都是蘇區人民群眾用生命、真金白銀、糧食等物資對革命戰爭做出的巨大財力支持和重大的曆史貢獻。另一方麵,2012年國家出台的蘇區振興政策進一步印證並肯定了中央蘇區的貢獻作用。自國務院批準下發了《若幹意見》後,僅2012年、2013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分別下達贛州市補助資金583億元,已遠遠超過課題組測算的未兌付蘇票的貨幣時間價值347億元,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原中央蘇區的充分肯定和扶持,具有裏程碑意義。
(二)兌付機製體現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中央蘇區貨幣兌付機製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的特點。國家銀行準備金中有相當一部分現金是發動廣大軍民籌集。據不完全統計,僅興國、瑞金、寧都、於都、勝利、安遠、尋烏等縣,除了完成應交的土地稅、公債款外,還另外節省糧食70餘萬擔、經費90餘萬元供給政府和紅軍,許多婦女甚至將頭上戴的金銀首飾都捐獻給了國家[7]P209。毛澤東曾提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表明,此時我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據群眾”的群眾觀點已初步確立。這無疑對當前我們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三)貨幣發行兌付機製應遵循貨幣流通規律
馬克思說:“紙幣隻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也是價值量),才成為價值符號。”貨幣的價值是以一定數量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及鑄幣作為貨幣發行的保證基金來體現的。國家銀行發行貨幣初期,由於發行基金充足,深得蘇區群眾的信賴,蘇票的兌換順暢;後來因物資緊缺大量發行貨幣,最終導致蘇票全麵停兌,經濟陷入崩潰邊緣。這給我們的警示是,無論在哪個曆史階段,都要充分考量經濟實際才能確保貨幣政策符合經濟規律要求。
(四)振興蘇區是傳承發揚蘇區精神的曆史擔當和曆史使命
當年蘇區軍民為建立和實行蘇區貨幣製度所進行的努力,以及勇於開拓、大公無私的徹底革命精神,也是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是蘇區精神的重要部分,這一精神是井岡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又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脈相承,共同組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新時期,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要將蘇區精神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光大,把蘇區振興當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當起蘇區振興發展的曆史責任和曆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央革命根據地曆史資料文庫·政權係統(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羅華素,廖平之主編.中央革命根據地貨幣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編.曹菊如文稿[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83.
[4]許毅編.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中央革命根據地曆史資料文庫·政權係統(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6]李焱勝.建國初期江西省“蘇票”收兌工作述評[J].武漢金融,2006(10).
[7]中央蘇區政權建設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