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原則談起來簡單,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績時,要及時肯定和適當地讚揚,鼓勵孩子繼續進步。當孩子做錯了事或闖了禍的時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靜,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後再責備。
怎樣責備孩子才較為恰當呢?
這裏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兩條原則:
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們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認為孩子小,尚未成人,談不上什麼個人的人格。這是極端錯誤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隻有承認他們的人格,並且尊重他們的人格時,斥責和責備才會為孩子所接受。否則,孩子不會乖乖地聽父母的話。
第二,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挨罵,錯在哪裏。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為父母斥責的目的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認識自己的過失。否則一味地責備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會收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告誡孩子不要重犯。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確的做法告訴孩子,由孩子自己決定一些原則,具體的做法還可因人、因地而異。不過,總而言之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對孩子的過失不誇大,也不掩飾。
責備孩子時,應該冷靜而又熱情。不使用偏激的語言,字字句句都說在一個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親切,感到爸爸媽媽是講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學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為了自己好,因而樂於接受父母的斥責。絕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蠻不講理。因此,在訓斥孩子時,父母既要嚴肅,又要冷靜,同時滿腔熱誠。
嚴、冷、熱——這三個字談起來容易,道理也淺顯易懂,但真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雖然沒有一個父母會承認自己不講理,但在責備孩子時,在氣頭上,自以為講理實際上蠻不講理,或者隻許講自己的理,不許孩子講孩子的理,卻是常有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強調要冷靜。
請注意以下幾種方法:
(1)寬容孩子的髒話
兩三歲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偶而也會說出一兩句不知在哪裏學會的髒話,有的大人聽了,不但不感到什麼不雅,反而會發笑,覺得好玩兒:“這小家夥不知同誰學了這髒話!”因而也不糾正。
到孩子上小學,尤其是上中學以後,孩子再說髒話,一般父母就都會覺得不雅和厭惡了。可是,大人雖是不喜歡,孩子卻因從小無人糾正,越講越多。原因在於有些髒話已成為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口頭禪,或見麵的招呼語。
孩子們有他們的話題,有他們的小天地。他們也有他們的語言,我們做大人的不去要求他們說我們的語言,尤其是作為教師或知識分子的語言。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忽視孩子的這種心理,一味地責罵他們不文明,就成了大人直接幹擾孩子們的天地。而且,強迫他們摒棄他們的語言習慣,就會使孩子無法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無法融合到集體中去。這也就是為什麼父子的鬥爭不會有勝利者,甚至反傷了感情。
同時,孩子進大學換了環境,語言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會自然而然改掉自己說髒話的習慣。所以在這些小節上,我深刻體會到父母耗費太多的精力去糾正和鬥爭是沒有必要的。當然,父母對孩子的髒話和不文明的言談,在日常交談中一旦發現可以而且也應當指出和教育,但不必小題大作,把它看得過於嚴重。至於有些人到老還是一口髒話,那也是與他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有密切聯係,也不必過多責怪。
(2)對孩子不能懇求
有的母親因為孩子不聽話傷透腦筋,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有時急得無奈,隻得向孩子懇求:“聽我的話,你就做這一次,好嗎?”
現在不少家庭有了鋼琴,父母想培養孩子彈鋼琴。或者家裏有一個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學畫。有的孩子開始時,由於很小,父母怎樣吩咐,他們也就怎樣做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大了一點,而且練習量加大,他們逐漸體會到彈鋼琴和學畫的艱苦。他們對彈琴和學畫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長時期坐在鋼琴前和畫桌前枯燥無味、受罪,於是放棄練琴、畫畫。父母急了,就來勸說,勸說久了,無效,就懇求:“我的小公主,你怎麼不練了呢?快來,聽媽的話,練完。好吧?”
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兒子在幼兒園裏是有名的小畫家。他的畫曾幾次參加兒童畫展,並且獲得過獎。因而外國友人來學院參觀幼兒園,看他作畫也就成了幼兒園的一個精彩節目。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把紙筆都準備好了,外國友人也來了,隻等他作畫。而他那天不知怎麼,不想畫。他不肯畫,老師來勸也無效,隻得把他母親找來,母親說了許多好話,他還是不肯,最後母親隻得懇求道:“乖孩子,聽媽的話,就畫這一回,好不好?媽就求你畫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親的一再懇求下,雖然畫了,母親卻從此欠了兒子一筆債,使他日後對抗母親或要求母親做事有了本錢。這給孩子日後的教養留下永不可磨滅的陰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後會屈服。因此,父母懇求孩子也就是自動放下武器,孩子必然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孩子通常對父母的責備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還經常將就他們,日久隻會造成他們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