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不能粗暴責罵,而要講理(2 / 3)

(4)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斥責易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情緒,孩子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由於嚴重的情感障礙而拒絕承認錯誤。

為了避免斥責帶來的負麵效應,父母要盡量少用斥責,確有必要進行斥責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大人往往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會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情感傾向,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信任。我們隻有尊重孩子,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對待他們,才能把他們培養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責任感的人。因此,斥責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也不要說粗魯、譏諷孩子的話。

(2)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受斥責

由於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會惹出這樣那樣的事端來,父母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講講道理,同時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他自我反省。

(3)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斥責本身隻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父母在斥責孩子的同時還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改進。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體會到,父母過多的斥責、嚴厲的管束不但會束縛孩子的主動性,也會扼殺其心靈的創造精神。

我有個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學教師。她管教的學生遵紀守法,學科成績好。她在家中對子女的要求也甚嚴。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飯時不許說話,坐在椅子上背必須伸直,家規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過失,她就斥責。由於她長年的這種模式般的訓練,孩子雖然是變得聽話了,對人也彬彬有禮了,但卻也變得拘謹、怕事、被動。

有一天,她的學校裏舉行觀摩教學,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學回來,就坐在沙發上等母親。整整一個中午母親沒有回來,沒有給他們做飯,他們也就餓了一個中午。下午放學回來,母親問他們中午吃些什麼,他們說沒有吃什麼。母親問那個12歲的姐姐,冰箱裏有速食麵,為什麼不取出來泡了吃。

兩姐弟卻說:“你沒有講呀!”

同樣的情形,有一次那位教師在做菜,發現醬油瓶裏沒有醬油。而家裏又適逢有客,菜不能馬虎,於是她隻得叫她的女兒上街去買醬油。不巧,那天雜貨鋪盤點,關了門,隻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小攤上沒有瓶裝醬油,隻有塑料袋包裝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於母親沒有吩咐可以買袋裝醬油,不敢買,結果空了手回去。

這些學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麵前顯得這樣無能,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家中常遭父母的斥責,父母管得過嚴,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動習慣。

這些孩子隻知道聽從大人的吩咐,自己從沒有主見,也不敢有自己的見解和要求。他們既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了。

不恰當的斥責還可能使孩子變壞。

前麵已談到,管教過嚴,或過多的斥責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險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還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孩子對斥責置之不理,但口頭上不反抗,內心不服。你越罵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歡,我越要做。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父母的責罵是否對孩子成長有所影響進行研究,他把父母責備孩子的不良態度分為下列幾種,並且舉出了一些會使孩子變壞的責備方式:難聽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非難:叫你不要做,你還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製: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的狡辯!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就不理你了!你就給我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行吧?

賄賂:隻要你聽話,我就給你買一輛自行車。或者隻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給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爛碗,真能幹,將來還要成大事哩!這種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都是一個年輕母親在氣急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子女時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們通常也是最不能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它們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隻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不良的影響。至於央求和用金錢來誘惑更是隻會把孩子引上邪路。

在日常生活中,這方麵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近年來發生的子殺父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父親對兒子的要求非常嚴格,略有過失便打罵,兒子不堪如此對待,有天下午趁父親午睡之際,終於拿刀殺死了父親。由於父母管教方式的不當而產生的類似的悲劇太多了。因而,在這裏我想針對上述不好的責備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