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孩子多交朋友,學會交際本領(3 / 3)

可見,在兒童成長期,最值得家長擔心的就是社會隔絕。不僅社交能力,連認知能力、判斷能力、魄力等等都和社會交流有關。無疑,幼兒園是增強孩子社會交流的一個外部環境。

王甘博士曾留美多年,對美國的幼兒教育有很深的了解,也有很多感觸,現在他還進行更深入的實踐(創辦小橡樹幼教培訓部)。

以下是王博士認為最重要、最有借鑒意義的幾點感觸。

(1)以孩子為中心,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

在美國,幼兒園教師屬於一個全國性的聯盟。這個聯盟對教師的行為規範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條是:如果一位教師不能成為成年人的典範,或者是不能愛護幼兒園的設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師。在國外,一進幼兒園,就可看到很多東西都是從兒童的角度來考慮的,幼兒園裏很多畫都比較低,它可能是孩子進幼兒園時最先看到的。幼兒園裏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適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另外,幼兒園環境的設置、時間的安排,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2)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留給孩子自主的權力

孩子在幼兒園每天的活動有具體的時間安排。在活動中,孩子願意進行什麼活動(有時包括具體的活動時間),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每天有具體的時間,小朋友們坐成一圈,老師來唱歌,但是具體唱什麼歌,每個小朋友都有權利來選擇。如果有兩個小朋友點的是同一首歌,那麼老師就為孩子唱兩遍。在很多活動中,孩子穿紅色還是藍色衣服都是由孩子自己決定,老師不規定,給孩子更多選擇的自主權,隻要符合活動要求就可以。在長大以後,他對人生的選擇,有一定的看法,就不會處處要父母代理了。在國內,有很多父母對孩子升學、考試等很多方麵做得非常多,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應該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3)幼兒園引導孩子尊重父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王博士通過在國內與孩子父母的接觸了解到,孩子在家裏可能不是特別有紀律,生活中可能會有不好的地方,所以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是想讓幼兒園培養一下。在國外的幼兒園裏,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想要表現什麼。國外一歲多孩子的老師認為,孩子在一歲左右時,他的變化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某一天,他突然會叫媽媽或爸爸;某一天他可能突然會走路。如果孩子在家由媽媽親自帶,她看到孩子走出了第一步,說出了第一句話,會特別的興奮。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媽媽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

在國外的幼兒園,當老師發現孩子已經會走路了,她不會告訴父母:“你的孩子會走路了!”她會提醒父母:“你注意看看,也許你的小孩要走路了,我覺得他可能要走路了。”當父母在家發現孩子真的會走路了,他們是多麼的高興,然後再告訴老師“我的孩子會走路了”。從這件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國外幼兒園非常體貼父母、尊重父母,讓父母充分感覺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也是最好的老師。

(4)幼兒園不僅僅是老師的事,父母要積極參與

國外幼兒園裏有很多父母輪流幫助幼兒園搞清潔衛生,幫助小朋友外出郊遊,每個父母提供參與時間,特別忙的父母才能免去他們的義務。幼兒園非常鼓勵父母參與。父母通過幫助幼兒園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兒園是怎麼運行的,也知道老師的辛苦,知道教學思想是怎麼講的,又是怎麼體現的。這樣,幼兒園與父母溝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國內比如孩子開父母會、演出、部分活動等一般是父母中來一個,而在國外,一般都邀請父母一起來,因為這在國外都被認為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動。所以,父母的參與體現了父母在親子教育、幼兒教育當中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美國,父母參與幼兒園的活動,甚至到了幾個父母共同辦一個幼兒園的地步。因為他們的幼兒教育非常多樣化,有很多種類的幼兒園,有的父母非常喜歡某一種教育理念,他們就想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幼兒園。但是,很不巧,比如他們住在加州,他們喜歡的幼兒園在紐約,沒有辦法,不能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幼兒園。然後,他們就和其他有同一理念的父母共同建成一個這樣的幼兒園,讓他們的孩子享受他們認為理想的幼兒教育。

再比如,幼兒園的硬件和軟件。

在美國,特別著名的幼兒園,裏麵可能有總統的孩子,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依我們的想象,這樣的幼兒園應該非常宏偉、豪華,也應該是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見過之後,才發現它的校舍是多麼破舊,因為它已經有上千年、幾百年的曆史,有的特別有名的幼兒園隻是借用一個教堂辦學。他們的資金不是用來蓋多麼好的房子,是用來幫助孩子進行更多更好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