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孩子多交朋友,學會交際本領(2 / 3)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孤獨呢?

其一,孩子沒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為雙職工,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其二,由平房的開放性轉向樓房的封閉性,居住環境的變化使人們之間的交往明顯減少;其三,許多父母出於種種考慮,不鼓勵孩子之間串門走動;其四,父母對孩子嬌寵過度,使孩子誤以為隻要自己快樂就行,不必關心別人,等等。

應當指出,上述原因已經構成扭曲孩子人格的危險因素。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即將有的恒河猴群體喂養,而將有的恒河猴單獨喂養。結果發現:群體喂養的猴子合群、健壯、活躍、生命力旺盛,單獨喂養的猴子則孤僻、不合群、膽小,連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即孩子是不能離開群體的。說得具體一些,孩子身上尤其是人格方麵的某些缺陷,靠一家一戶的封閉教育是難以奏效的,應依靠群體的作用,以群治獨。為了達到此目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社近些年進行了成功的實驗,如“星星河快樂家園”和“假日小隊”便是讓孩子們組織起來,在集體生活中培養健康的人格。在許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影響超過了大人的影響,因為孩子更渴望同伴的承認與接納,而且年齡越大此種渴望愈強烈。因此,以群治獨,讓孩子走出孤獨融入群體,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明智選擇。

人最先的時候與動物是一樣的,可能因為如此,有一種語言中把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孩子稱為“東西”,而學會說話之後才被稱為“人”。人與其他動物一樣,靠著觀察、經驗累積及模仿等方式來學習許多生活上的基本技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學會了觀察周圍的各種各樣的人、物等,從中學到許許多多東西。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孩子模仿其他人的行為,這成為他個人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隻要細心一點就可以發現,你自己平時說話慣用的字眼、語氣、腔調,或是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都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父母不必感到驚訝,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天天都在模仿著你。經過日積月累,孩子終於在你的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斷形成的。

1歲前,孩子因為動作及語言方麵的能力還未發展成熟,所以模仿能力是不太強的。當然,他們對於外界給予他們的各種刺激是會作出反應的,並且與別人形成互動的關係。

孩子在1歲半到3歲之間,他們的動作發展就比較成熟了,已經能夠漸漸靈活運用語言,所以模仿能力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時間,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人,比如爸爸、媽媽等。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擁有很成熟的模仿能力,而且他們的生活範圍和層麵都在不斷擴大,從家裏延伸到鄰居。幼兒園的小朋友、電視節目中的明星、歌星、運動員、卡通人物等,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觀察發現,重複的動作會加深模仿印象。

隻要進行仔細觀察,孩子模仿的一些行為、動作,通常就是父母等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做的一些動作,因為這些動作常常出現在他們麵前,他們對此印象很深刻。

正因為如此,幼兒教育專家特別強調父母“身教”的重要性。可能父母不經意的一些不良行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

總之,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的最基本的方式。未來社會的許多工作都需要人們通過協作去完成,這就必須讓兒童從小就學會與他人交往、協作。父母可引導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孩子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與協作。

上幼兒園可提高幼兒社交能力。

英國北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小學中人緣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規幼兒園的孩子。他們不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強。

從事這項研究的菲利普·歐文和約翰·萊奇福特博士對沃裏克郡一所小學的187名孩子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將孩子所受的學前教育分為四種類型,第一是幼兒園,那裏有較為正規的課程安排,老師既授課又安排大量的遊戲;第二是遊戲小組,通過特意安排的遊戲,鼓勵孩子們相互交流與合作;第三是托兒所,那裏雖有保育員看護,但沒有明確的社交和教育目標;第四是呆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親戚照顧。

研究證明,學前教育可為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較為係統的課程安排和活動指導的幼兒園和遊戲小組可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上托兒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兒則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