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笨嘴笨舌,做媽媽的常常為此感到焦躁和不安。甚至有的在聽孩子講話時,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就截斷話頭,替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這樣一來,反而隻會加劇孩子表達的困難。
對於不善言辭的孩子,家長要為他樹立起想表達的自信心。好不容易想說什麼時,父母卻著急打斷,孩子說話的機會就會被剝奪。在體味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的痛苦中,孩子就會對說話失去信心,變得更加笨嘴拙舌了。
對於笨嘴拙舌的孩子,家長還應學會好好聽他表達,這一點尤為重要。孩子說話時,要努力聽、側耳細聽。等孩子說完後,可以對他說:“你是想說……吧?我都聽明白了。”然後用合適的詞彙糾正一下所犯的表達性錯誤。若父母能用一種易於接受的方式、放慢語速向孩子示範簡捷、準確的表達方式,孩子一定會記住:“想這樣說的時候,可以用這個詞”,“這樣說就行”。
不擅表達的孩子喜歡模仿別人的措辭,因此,父母應經常向他們示範正確的說法,這一點也很重要。
經過反反複複和鍥而不舍的努力,孩子就能記住很多種說法,並且能將它們運用得準確、流暢。這樣就能使孩子信心大增,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個善於表達的人。這種方法,不僅局限於語言表達的訓練方麵,對培養孩子的能力也是通用的。
此外,當孩子講反對意見時,也要先肯定其態度後再糾正其是非。
當周圍的人都講右的時候,自己卻認為左正確,提出這種主張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孩子的回答即使出現差錯,但對他大膽地提出反對意見的態度也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能否提出自我主張,與創造性有很大關係。例如,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少年時代不與同齡孩子一起玩,不像一般的孩子,而是經常一個人擺弄機器。因此,他在學校裏曾被同學們譏笑為“鄉巴佬”。因確立相對論而出名的愛因斯坦曾指出“應與他人有不同的見解”,並以此作為生活的座右銘。可以說不僅是發明和發現,任何有創造性的工作都是從與常識及大多數人的意見相異而開始的。
能夠主張自己的意見,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是十分有益的。自我意識一強,就會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壞事。因此,提出獨自不同意見的孩子,就會被指責為“別扭的人”、“古怪的人”等。例如,大人總是對不喜歡父母買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說“你盡給我找別扭”,對反駁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責怪說“脾氣古怪”。當孩子與朋友的意見不一致時,父母有時也會因擔心而教育孩子說:“隻有你一個人提反對意見,這樣會遭到大家討厭的。”而父母把不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好的看法強加給孩子,與說孩子“脾氣古怪”沒有什麼區別。如果父母采取不認可孩子的主張的態度,就會妨礙孩子自我發展。其結果就有可能培養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著向右的隨波逐流的孩子。
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大家能夠積極參與思考,自信的闡述自己的觀點。隻有有自己觀點的人,才是有自信的人,才是一個會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