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父母,無論再忙,也會找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做溫馨的親子對話,多聽孩子的想法,也適時說理給孩子聽,給孩子適當的管教。
常和孩子接觸、聊天,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剎那,心裏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股約束力量,知道父母曾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錯事就可以不必發生了。
2.學習傾聽孩子的話語
多數人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父母麵對孩子,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
不聽孩子說,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不聽孩子說,又怎麼能了解他、管教他?
所以,父母想要有個聽話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並不很困難,隻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就可以了。
當孩子在述說一件事時,父母盡量忍住不要打岔,隻須不時地點頭、微笑,或以簡單的言語鼓勵他說下去就可以了。當孩子發現父母有興趣聆聽他的訴說,他一定會有興趣說給你聽。
從傾聽中,父母能夠知道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情形,孩子在班上暗戀的對象是誰,哪個同學有欺負人的習慣,孩子最討厭哪門功課……
3.鼓勵、說理代替責罵
許多孩子總喜歡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態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父母的失望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孩子和父母溝通不良,幹脆“免談”。
為什麼溝通不良?也許以前孩子是很喜歡和父母聊天的,可是常常他才剛開口,馬上換來一頓罵,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說了。
親子溝通從談心、聊天開始,而良好的溝通除了由溫和的言語做起,一個微笑、一個擁抱,都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孩子能夠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那是自信的表現。看似很簡單的行為方式,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的。有的孩子,敢於在父母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敢於在爺爺奶奶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的孩子,膽子大,一貫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卻不敢在教室、在老師和同學的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通常來說,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害怕說錯。
家長應該支持孩子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應該培養他們思維的能力。
許多家長說:“我為我家的孩子鬱悶不開朗,為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而感到為難。”一經了解,才發現真正的原因在家長自身。在這些父母當中,有不少在孩子講話時,常常會不耐煩地責怪孩子說:“你想說什麼?給我痛快點兒。”
這些父母雖然是要求孩子“說話清楚些”,但往往這種想法起到相反的效果。性格不開朗的孩子說話不清楚,尤其是與別人接觸時更為緊張。
在這時候施加壓力說“你說清楚些”,孩子就會越加變得縮手縮腳起來。
首先,重要的是要對孩子想要說的話表示感興趣,表現出十分認真的態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近感。並且,大人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深深地點頭說“是嗎?”這樣故意打打幫腔,表示“你說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
常聽到有的媽媽唉聲歎氣:“我家的孩子都上小學一年級了,可還是笨嘴拙舌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辦呢?”一般來講,女孩成熟較早,大部分口齒伶俐,而男孩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擅表達,笨嘴笨舌。根治這一缺陷的靈丹妙藥仍就是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