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2 / 2)

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後才被動進行糾正。

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讓孩子學會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麵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參加集體活動是提高交往活動的重要途徑。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許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

鼓勵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參加集體活動是發展社會性的重要途徑。兒童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很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學習到許多生活技巧。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多參加各類集體活動,如宴會、社會公益活動、聯歡會等。父母外出活動時帶上孩子,可使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有機會學習一些社交禮儀和規矩,體會與群體交往的樂趣。心理學家指出,集體活動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兒童走出孤獨,具有特殊作用。這一點,對於發展獨生子女的社會性來說非常重要。

建構兒童良好的人際關係:兒童隻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交往的技能。父母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交友機會,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利。例如,可以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孩子的同班同學來家做客,或讓孩子去找別的小夥伴一起玩。當兒童在相處過程中出現糾紛或矛盾時,父母不要急於幹涉、製止,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允許孩子自己處理與其他人的關係。做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與方式,以發展和別人的關係。兒童就是要在同伴中間,通過嬉戲、玩耍,學會謙讓、體諒、適應能力這些重要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