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鼓勵孩子換位思考(2 / 2)

總之,通過換位思考,可以使我們與孩子之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溝通,少一些責備……

換位思考——這才是兩代人相互溝通心靈的最好橋梁!

除了換位思考,以下幾點也是家長須掌握的有效策略。

“主動解決”是孩子正確麵對現實、認真分析問題、自主嚐試辦法的積極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發展和提高的能力,研究發現,兒童從1歲就會出現使用這種策略的能力,並隨著他運動、語言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

孩子的經驗有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所以他的主動解決策略有時不正確,有時不成功,需要家長的啟發和幫助。但是家長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這種主動性,把他不正確和不成功的策略歸為反叛、多動、固執和搗亂,因此采取否定、壓製或者包辦代替的管教方式,這將阻礙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替代活動”是孩子調節自己需求的積極策略,當孩子“主動解決”策略不利的時候,他就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對自己比較有意義的其他行為,從而求得心理平衡。它與逆來順受的“被動應付”不同,也與逃避和歪曲現實的“自我慰藉”不同,孩子選擇“替代活動”的態度還是積極的,選擇的行為也是相對能吸引自己並從中得到快樂的,因此“替代活動”是培養孩子心理調節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時孩子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動”,有時需要家長的啟發、提示、支持和幫助。

“重新思考”的孩子對事物的意義再次進行評估,在家長的引導下,他善於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態度一變、行為就變的積極調節方式。與“酸葡萄”效應的“自我慰藉”不同,它並不回避和歪曲現實事物,而是在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係、大利益與小利益之間的關係中進行重新思考和判斷,最終做出心甘情願的理性選擇。

如果家長善於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運用此策,培養孩子遇到矛盾換個角度思考的習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主動掌握並善於使用這種積極的調節策略。

讓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告訴他們:每當遇到一些類似的狀況的時候,或許你會產生一些不愉快、不認同的感受和想法,但是你們應該學會原諒,或許你看到的隻是表麵現象,其實裏麵另外還有原因,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他,我是不是也會發生同樣的事?隻要不是故意的、惡意的行為,我們都應該去嚐試理解和原諒。

父母幫助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提醒孩子們此時的心情、感受同樣也是父母們的感覺,爸爸媽媽對於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情景同樣也是“有些絕望”,教育孩子同父母相處時注意自己的態度。培養換位思考能力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

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的處事方法,能站在對方或者事情的另一麵看待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今的獨生子女往往有著很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處事缺乏能從別人角度去為他人著想的意識。因此容易形成衝動、固執、自私等不良個性品質。要做稱職的父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優秀品德,教育孩子勤於換位思考的處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