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讓孩子當家(1 / 2)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還小,長大後他們知道該做什麼就行了,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然而,他們忽略了孩子的責任感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形成的。平時事無巨細都為孩子安排好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天突然變得有責任感,就如同白日做夢一般。

據目前獨生子女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過或很少做家務勞動,孩子平均每天隻有12分鍾的勞動時間。這造成了許多孩子依賴性強,且懶惰自私。分析這個現狀,主要原因是家長觀念和教養態度存在著誤區。家長的教育觀念是直接影響家教質量的因素之一。作為家長,要讓幼兒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培養孩子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並逐漸過渡到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人”。

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過,“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

兒童期是孩子品性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極具可塑性。孩子雖小,卻也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應該適時教育,加以指導,讓孩子在家裏承擔一定的責任,借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自理與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孩子在體驗、經曆各種事物的過程中增加見識並形成良好的品質。

讓孩子偶爾當當家,帶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裏,讓他交給收銀員。他還不會算賬,但至少讓他知道錢能買東西。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錢,讓他當家,會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父母應該很清楚,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包辦一輩子。而自理自立能力是培養孩子獨立的基礎,獨立性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質,對人一生的發展和成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堅毅頑強的性格、適應環境的能力,將使孩子受益終身。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獨立精神,孩子也應當盡量擺脫對父母的種種依賴。父母要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那麼,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時,父母應該注意什麼呢?

1.教會孩子做家務

孩子喜歡勞動並不等於會勞動。教會孩子勞動方法才能避免孩子因多次嚐試失敗而失去勞動的積極性。在孩子開始做一些事情時,應教給孩子勞動程序、方法及重點,並注意示範,讓孩子觀察怎麼做,使其較快掌握要領,並細心嗬護,耐心指導,使孩子的勞動目的更加明確,積極性才能持續下去。

2.獎懲尺度的把握

當孩子認真地幫助父母完成家務時,應及時鼓勵,因勢利導,讓孩子在讚揚聲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和培養孩子身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懲罰要及時,讓孩子立即明白對他的獎懲與其行為的因果關係。獎懲避免過高過低或太頻繁,懲後不要馬上獎,否則容易造成懲罰無效,難以讓孩子明辨是非。

3.培養孩子堅持勞動的毅力

孩子做家務勞動常缺乏毅力,堅持性差。父母開始分配給孩子家務活應注意時間,4歲的孩子每次勞動在15分鍾以內,六七歲的孩子每次勞動20至30分鍾。

在勞動強度上一定要貫徹力所能及的原則,堅持“量力、適度”。隨著年齡增大,要適當安排獨立性強、難度大的任務,勞動過程中注意場所的空氣流通,教會正確的勞動姿勢及使用適當的勞動工具。

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不能采取消極態度,聽之任之,而應給予支持和幫助,適當的時候可利用獎勵手段來使孩子堅持下去,同時可做適當的規定,每天做好一件事。如在門口擺鞋子,並提醒他記住,然後加以表揚,過一段時間更換一件事,也可把勞動和遊戲相結合,在遊戲中滲透教育,通過遊戲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增加趣味性和競爭性,但絕不能相互代替。

一部接一部的《小鬼當家》讓中國父母在領教了美國小鬼智勇雙全的同時,不禁也發出一聲感歎:“我們孩子要有這本事,我也就放心了!”

對於現在的家長來說,如果不得不讓孩子獨自在家或外出,最擔心的,當然是安全問題。教會孩子處理緊急情況的方法要比隻告訴他們危險的嚴重性重要多了。

一些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建議家長們別把這種教育看得有多麼複雜,也千萬別人為製造緊張氣氛。他們總結了下麵幾個問題,隻需在茶餘飯後同孩子聊天、遊戲的時候,考考孩子,如果他答不出來,再耐心仔細地教給他處理的方法。這也是當孩子具備當家本領的基礎。下麵我們來看幾個可以向孩子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