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作良性的比較,鼓勵孩子競爭(1)(1 / 2)

有這樣一個故事:父親教兩個孩子釣魚,兩個孩子中,弟弟的釣魚技術比哥哥好。長大後,兩兄弟各奔前程。哥哥成為一名成功的學者,弟弟成為一名記者。有一天,弟弟對哥哥說:“我經常羨慕哥哥,爸爸總是表揚你。”

聽了弟弟的話後,哥哥說道:“不是這樣的,其實爸爸更喜歡你。你釣魚的技術更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父親通過釣魚,來維持兩個兄弟的競爭關係。

哥哥從釣魚技術好的弟弟那裏產生了危機感,為了戰勝這個危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之中。而弟弟因為父親更加讚賞哥哥,從而激發了自己的好勝心,加倍努力拚搏。

事實上,兄弟間既是同伴又是競爭者。兄弟間在形成兄弟關係的同時,也開始了競爭。他們競爭最重要的砝碼就是父母的愛,這樣的競爭是從雙方的比較開始的。

“媽媽喜歡弟弟那樣做”,“哥哥那樣做會受到爸爸的批評”,雙方開始從行動上做比較,然後選擇是去模仿還是改掉。

兄弟間這種自然的競爭,可以激發上進心、更好地發揮各自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為是自己選擇的競爭,更能激發自己的潛能。就像兩個水平相似的長跑運動員一起跑步,可以創造更好的紀錄一樣。

這時候,父母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父母從中要進行適當的調節,因為孩子們一味的競爭可能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因此有必要把競爭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

五六歲的孩子總在和同伴比,也總希望自己能勝人一籌,從換牙到踢球,到家裏的玩具,無論什麼,他們都渴望自己能夠占上風。那麼,父母該不該對孩子們這些沒完沒了的競爭叫停呢?

“我換了7顆牙,你隻換了5顆!”“我昨天踢球一下就踢了10米,你能嗎?”生活中,麵對五六歲孩子這種接二連三的競爭問題,父母常常感到左右為難,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競爭,不能用簡單的“好”或“壞”來定義,但它卻能夠造成正麵和負麵的結果。

父母會因為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誇大其詞而感到尷尬,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認為是一個傲慢自大或者無知卻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但是,另一方麵,令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這種大環境中,孩子們不得不因為要進入一個好學校,參加某個球隊或者一些學校的活動而和其他同伴展開激烈的競爭。父母認為如果幹預孩子的競爭意識,就會導致孩子競爭意識的淡化,從而處於劣勢,那麼孩子將來就無法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下來。但是,父母的努力往往造成了一種不良結果,帶來的負麵效應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正是因為父母內心存在這種矛盾,所以導致自己給予孩子的信息是模棱兩可的。父母們既想讓自己的孩子感覺輕鬆,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不必因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擔心,又想使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努力而最終獲得成功。由於這種矛盾心理在作怪,父母們就無法清楚地判斷出,孩子競爭意識的程度和他的年齡比起來是不是恰當的。即使孩子的競爭行為有些過火,競爭意識過強了,恐怕父母們也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實際上,因此,擺在父母麵前最大的任務就是指導孩子用正當的方式來競爭。

孩子長到五六歲的時候,身體各方麵的能力都有很大進步,這與他們的競爭勇氣和日益增強的競爭意識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開始喜歡和其他同伴做比較。就拿五六歲孩子突飛猛進的行為能力來說吧,有一天他突然就學會自己係鞋帶了,還可以把小軲轆卸了騎兩個軲轆的自行車了,這些能力都會讓他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他總是樂此不疲地向別人炫耀。而且,無論他掌握了哪種新技能,無論掌握的程度有多深,他都會非常引以為榮,還把這些能力當成和其他人做比較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