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於成龍所辦的後一件事,其實是他偶遇的。他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多年的辦案經驗,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不用什麼調查就弄清了真相,結了案。
D.為表現人物,文章運用了襯托手法,“刺史無術”“共服於公之神”“或問所以能知之”——別人束手無策或不明所以,於成龍卻遊刃有餘,突出了他的才能。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二人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
(5分)
譯文:
(2)時功令嚴,上下諱盜,故即被盜賊劫殺,亦隱忍而不敢言。(5分)
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麵這首唐詩,完成8~9題。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8.這首登覽詩中景與情的關係有怎樣的特色?請簡要分析。(5分)
答:
9.詩中寫景的詩句在角度上各有什麼不同?請簡要作答。(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6分)
(1)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師說》)
(2)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從以下三、四兩大題中選定一大題作答。隻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1)~(4)題。
(25分)
拉不開的槍栓
周海亮
連長看看手表,取下嘴裏的煙鬥。還有10分鍾!他說。遠處炮火隆隆,戰壕裏卻落針有聲。10分鍾以後,他們將撲出戰壕,對方的機關槍等在那裏。
兵很害怕。兵隻是一百多個兵裏的一員。兵想點一根香煙,可是他總是打不著火。
還有7分鍾!連長再看一下表,說。他巡視著他的兵,他試圖記得所有兵的模樣和名字。他知道7分鍾以後,至少將有一半兵被打倒。他經曆過太多這樣的時刻,他的兵從來未曾活過一半。
兵為自己整了整頭盔。這是他的習慣動作。似乎,將頭盔戴好,子彈就會聽話地繞過他的身體和腦袋。
還有5分鍾!連長走到隊伍盡頭,說。兵和連長之間隔著一百多個兵,一百多個兵,開始同時檢查他們的步槍。
兵拉一下槍栓。他沒能將槍栓拉動。兵再拉一下槍栓。槍栓仍然沒動。兵有些慌,蹲下來檢查他的槍,他的槍似乎完好無損。
還有3分鍾!連長說。
兵的頭上冒出了汗。兵的手開始發抖。兵使出渾身力氣。沒有用。槍栓仍然不能夠拉開。
……
兵看到自己抱著步槍躍出戰壕。兵看到對方的機關槍手衝他微笑。他瞄準機關槍手的眉心,可是他的槍不能夠射出子彈。機關槍“嗒嗒嗒”地響起,兵的胸口,多出一排整齊的窟窿……
還有1分鍾!連長說。
兵幾乎崩潰。他經曆過兩次戰鬥,他沒能打中一個敵兵,可是,他的手裏握有可以將敵兵射殺的步槍。現在槍還在,可是他知道,今天,他將注定被敵兵射殺。
30秒!他看到連長的身體,繃緊成弓。
兵絕望了。他的手指流出了血。他想起母親,想起父親,想起妻子,想起女兒。以前他也常常想起他們,然那不過是思念。而現在,絕望排山倒海,他知道他再也見不到他們。
……
兵看到自己被打倒在戰壕前,他的槍栓仍然沒有拉開。他沒有死,他還能動,可是他沒有一絲力氣。他看到一個敵兵居高臨下地看著他,笑笑,腰間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鋸著他的脖子……
5!4!3!2!……
兵開始痛恨這場戰爭,痛恨給他步槍的連長,痛恨手裏的步槍。他做好衝鋒的姿勢,他的身體繃緊成弓。當攻擊開始,無論他的槍膛裏有沒有子彈,無論他的槍栓有沒有拉開,無論他的手裏有沒有槍,他都必須躍出戰壕。他必將死去,死在對方的步槍下,機關槍下,手榴彈下,甚至,匕首下。
1!
兵一躍而起。空中他想試最後一次。他的槍栓在那個瞬間奇跡般地拉開,兵聽到一聲無比親切無比美好的“喀嚓”聲。然後,兵迎來一排子彈,子彈“噗噗”地射中他的胸口,那裏多出一排整齊的冒煙的窟窿。他躺倒在戰壕前麵,可是他還沒死。他看到一個敵兵居高臨下地看著他,笑笑,腰間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鋸著他的脖子……
戰鬥很快結束。連長果然失去他一半以上的士兵。
後來他說,這場戰鬥,他最應該感謝的,就是那個最後一刻拉開槍栓的士兵。
可是他沒有開一槍……似乎他對這場戰鬥毫無貢獻。有人不解。
可是他衝了上去。連長說,當他從戰壕裏一躍而出,我看到了敵人的恐懼。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2年第6期)
(1)下列對小說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故事從一次激戰的前10分鍾寫起,其中連長的倒計時提醒,不僅推動著情節發展,也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B.小說雖然隻寫了兵和連長兩個人,卻以點帶麵,把整個戰鬥甚至整個戰爭收海於勺,縮龍成寸,讓人們對那場戰爭有了清晰的了解。
C.小說中的“兵”先是怎麼用力也拉不開槍栓,可在衝鋒時的一躍而起之中卻拉開了槍栓,這主要是由人物心態變化所致,情節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D.故事截取了戰爭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展示了普通軍人的無私胸懷和保家衛國的精神風貌,歌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E.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使讀者不僅感受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那場戰鬥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2)小說中的“兵”是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6分)
答:
(3)文中三次寫到了“兵”被子彈射中的情景,都有什麼作用?(6分)
答:
(4)戰後,連長說他最應該感謝那個最後一刻拉開槍栓的“兵”,可這個“兵”根本沒開一槍,因而有人不解。你怎麼看待這件事?(8分)
答: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1)~(4)題。
(25分)
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楊雪梅
81歲執掌人大國學
如果從1950年任教於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女中算起,馮其庸先生從事教育工作整整60年了。他在人大教過書,後來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也帶了許多研究生,算得上桃李滿天下。對於“大師”的稱號,他含蓄地表示:“要是將‘大師’理解為‘大學教師’,我倒很符合。”
人大國學院成立時,馮先生講了國學入門課,那一年他已經81歲高齡。今年夏天,首屆學生完成了六年本碩連讀的學業,100%的就業率令曾是首任院長的馮老十分欣慰。
作為國學院的設計者之一,馮先生認為,國學院應該從古代私塾和書院那裏借鑒一些方法,比如背誦名篇,訓練做舊體詩詞等,現在,這些設想都在逐步實現。中華書局的柴劍虹正在編輯《瓜飯樓詩詞》,聽說國學院的學生很多可以寫詩填詞,直呼“這是個好現象”。
在馮先生心中,國學的最終使命是使今天的人們能夠繼承古人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種境界應該世代相傳。
濃厚的西域情結
雖以“紅學大師”著稱於世,但晚年的馮先生卻致力於西域學研究,數次踏訪西部,並力主在國學院設立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
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成立第一次將西域學納入國學研究視野。馮先生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國學不應該僅僅反映漢族文化,還應包含其他民族特別是邊疆各民族地區的語言、曆史、宗教等方麵內容,這樣的國學“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