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四)(1 / 3)

2014年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四)

高考大摸擬

作者:王海龍 胡萬田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1~3題。

史記漢書

朱自清

司馬遷是竊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時代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司馬遷是秦火以後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他們保存的方法不同,但用心是一樣。《史記自序》裏記著司馬遷和上大夫壺遂討論作史的一番話,司馬遷引述他的父親稱揚孔子整理六經的豐功偉業,而特別著重《春秋》的著作。他們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話:“我有種種覺民救世的理想,憑空發議論,恐怕人不理會;不如借曆史上現成的事實來表現,可以深切著明些。”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惡賢不肖,存亡繼絕,補敝起廢,作後世君臣龜鑒。《春秋》實在是禮義的大宗,司馬遷相信禮治是勝於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羅萬象,采善貶惡,並非以刺譏為主。像他父親遺命所說的,漢興以來,人主明聖盛德和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正該記載表彰,是他父子職守所在。他的書記漢事較詳,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漢的緣故。他排斥暴秦,要將漢遠承三代。這正和今文家說的《春秋》尊魯一樣,他的書實在是竊比《春秋》的。他雖自稱隻是“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述而不作,不敢與《春秋》比,那不過是謙詞罷了。

他在《報任安書》裏說他的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自序》裏說:“罔(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王跡所興”,始終盛衰,便是“古今之變”,也便是“天人之際”。“天人之際”隻是天道對於人事的影響,這和所謂“始終盛衰”都是陰陽家言。陰陽家倡“五德終始說”,以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互相克勝,終始運行,循環不息。當運者盛,王跡所興;運去則衰。西漢此說大行,與“今文經學”合而為一。司馬遷是請教過董仲舒的,董就是今文派的大師,他也許受了董的影響。“五德終始說”原是一種曆史哲學,實際的教訓隻是讓人君順時修德。

《史記》雖然竊比《春秋》,卻並不用那咬文嚼字的書法,隻據事實錄,使善惡自見。書裏也有議論,那不過是著者牢騷之辭,與大體是無關的。原來司馬遷自遭李陵之禍,更加努力著書。他覺得自己已經身廢名裂,要發抒意中的鬱結,隻有這一條通路。他在《報任安書》和《史記自序》裏引文王以下到韓非諸賢聖,都是發憤才著書的。他自己也是個發憤著書的人。天道的無常,世變的無常,引起了他的感歎;他悲天憫人,發為牢騷抑揚之辭。這增加了他的書的情韻。後世論文的人推尊《史記》,一個原因便在這裏。

班彪論前史得失,卻說他“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以為“大敝傷道”;班固也說他“是非頗謬於聖人”。其實推崇道家的是司馬談;司馬遷時,儒學已成獨尊之勢,他也成了一個推崇的人了。至於《遊俠》《貨殖》兩傳,確有他的身世之感。那時候有錢可以贖罪,他遭了李陵之禍,刑重家貧,不能自贖,所以才有“羞貧窮”的話;他在窮窘之中,交遊竟沒有一個抱不平的來救他的,所以才有稱揚遊俠的話。這和《伯夷傳》裏天道無常的疑問,都隻是偶一借題發揮,無關全書大旨。

(選自《經典常談》)

1.下列表述不能說明孔子和司馬遷的“用心是一樣”的一項是( )

A.要借曆史上現成的事實來表現種種覺民救世的理想。

B.要通過保存和整理曆史文獻明辨是非善惡賢不肖,以為後世君臣龜鑒。

C.要用史家之筆采善貶惡明王道,存亡繼絕,補敝起廢,以有效推行禮法。

D.要將明聖盛德和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記載表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出於使漢遠承夏、商、周三代的目的,再加上史料相對豐富,《史記》對漢事的記載較為詳盡。

B.司馬遷繼承了孔子刪述六經的事業,對各種學術思想一視同仁,剪裁、組織、整合,融百家學說於一編之中。

C.由於受董仲舒的影響,司馬遷十分看重天道對人事的影響,“欲以究天人之際”,強調五行互相克勝,終始運行,循環不已。

D.《史記》在記事中融入了適當的議論與抒情,為作品增加了特別的情韻,對後世散文產生了積極影響。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傳統文化能影響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而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

B.李陵之事讓司馬遷蒙難,使得《史記》多了牢騷之辭,改變了《史記》“據事實錄,使善惡自見”的風格。

C.《春秋》的文筆有失流暢,再加上較多的對於史實的議論評價,讀來遠不如《史記》淺顯易懂。

D.要客觀公正地評價一部作品,就要依據其主旨傾向、主要風格,而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往往會造成誤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於中丞

於中丞成龍,按部①至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無術。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③守之,嚴搜裝載。又出示諭闔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中出入至再者,捉之。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公曰:“此真盜也。”二人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④,皆奩中物也。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又公為宰時,至鄰。早旦,經郭外,見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發,發上簪鳳釵一股,側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夾隨之,時更番以手擁被,令壓身底,似恐風入。少頃,息肩路側,又使二人更相為荷。於公過,遣隸回問之,雲是妹子垂危,將送歸夫家。公行二三裏,又遣隸回,視其所入何村。隸尾之,至一村舍,兩男子迎之而入。還以白公。公謂其邑宰:“城中得無有劫寇否?”宰曰:“無之。”時功令嚴,上下諱盜,故即被盜賊劫殺,亦隱忍而不敢言。公就館舍,囑家人細訪之,果有富室被強寇入家,炮烙而死。公喚其子來,詰其狀。子固不承。公曰:“我已捕大盜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頓首哀泣,求為死者雪恨。公叩關⑤往見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詰其病婦何人?盜供:“是夜同在勾欄⑥,故與妓女合謀,置金床上,令抱臥至窩處始瓜分耳。”共服於公之神。或問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關心耳。豈有少婦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勢甚重,交手護之,則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婦昏憒而至,必有婦人倚門而迎;止見男子,並不驚問一言,是以確知其為盜也。”

(選自《聊齋誌異》)

[注]①按部:上級長官巡查叫按部。②穿窬(yú):鑽洞爬牆。③吏目:公差的頭頭。④襲:成套的衣服。⑤叩關:叫門。⑥勾欄:妓院。

4.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見二人以床舁病人(抬、扛)

B.又使二人更相為荷(遮掩)

C.隸尾之,至一村舍(跟隨在後)

D.捕得八人,一鞫而伏(審問、追究)

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於成龍辦案注重心理分析的一項是( )(3分)

①又出示諭闔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②於公過,遣隸回問之③我已捕大盜在此,非有他也④豈有少婦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⑤且易肩而行,其勢甚重⑥止見男子,並不驚問一言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主要寫了於成龍辦理的兩件公案。這兩件事本來都不是由他負責的,可他一經插手,便水落石出,不禁讓人們想象他一貫的作風和能力。

B.這兩件事都是有關盜竊搶劫的,頭一件事他用的是“敲山鎮虎”,說是要搜查贓物,逼著竊賊轉移贓物而自我暴露,然後將其緝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