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爺爺奶奶也要與時俱進(2)(1 / 2)

首先從來不拿欣欣跟別人比較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是,麵對爺爺奶奶對欣欣自信和自尊的“打擊”,隻是選擇帶孩子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媽媽也應該和爺爺奶奶溝通一下,首先,告訴他們總是拿欣欣和哥哥比對欣欣其實是一種傷害,可能會使欣欣變得很自卑,甚至會自暴自棄。其次,告訴爺爺奶奶不能總看到孩子身上不如哥哥的地方,也要看到她的優點,否則對孩子來說是不公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大人眼中的好與壞,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並不是琴沒有哥哥彈得好、乒乓球沒哥哥打得好、成績沒有哥哥考得好,就證明欣欣不如哥哥,欣欣身上也有哥哥所沒有的優點。

第三,對於爺爺奶奶來說。

總拿欣欣和哥哥比,可能主觀上是為了激勵她向哥哥學習,想法是好的,但對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都會是很大的打擊。如果爺爺奶奶真的是疼愛孫女的話,就要多看看孩子的優點,換一種方式來進行激勵。

4.雖然我小,我也有自己的隱私

案例一:

誰讓你翻我的包了,你侵犯我隱私

“不就是看了看他的包嗎?居然發那麼大脾氣。現在的孩子真是難管了。”周末,小武姑姑回家看望爺爺奶奶,一見麵就聽見奶奶的訴苦。

小武的爸媽在外地工作,所以一直跟著爺爺奶奶在一起。有一天,放學回家後,奶奶叫小武趕緊做作業,他說在學校就做完了。奶奶不放心,在小武看電視的時候,翻開了他的書包,找作業本看。結果,小武看到奶奶翻自己的包,一下子就衝過去,把包奪下,並且叫嚷著:“誰讓你翻我的書包了?你侵犯我隱私!”奶奶一聽,頓時血壓就上去了。一場“戰爭”就此開打,奶奶說小武不好好學習,小武說奶奶侵犯人權了。辯論到最後,小武自己打開包,讓爺爺奶奶看了個遍,以證明沒有“秘密”,但是當天就“絕食”了一頓飯,以表示抗議。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有了秘密是一個長大的標誌,沒有秘密的孩子是不會成熟的,同樣對家長沒有秘密的孩子永遠也不會長大。

奶奶想檢查貝貝的作業,於是去翻書包,這也是奶奶關心孩子的一種表現,但是這種方式是錯誤的。盡管小武在奶奶眼裏就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但是,奶奶應該意識到,他也在慢慢長大,需要自己的空間和別人的尊重。

案例二:

我是你爺爺,你以後別想跟我談隱私

濤濤現在上六年級了,一回家就喜歡關上門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爺爺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孩子在裏麵幹什麼。他總是沒事推門進去看看,濤濤對爺爺的行為很反感。有一天,他對爺爺說:“爺爺,以後進我的房間能不能敲一下門啊?”

爺爺一聽就生氣,說:“我是你爺爺,你有什麼要隱瞞的,進孫子的房間還要敲門,真是白養你了。”濤濤也很生氣,說:“我就不能有一點兒自己的隱私嗎?你太不尊重我了。”爺爺一聽,就更生氣了,說:“什麼隱私,我是你爺爺,你以後別想跟我談隱私。”

從此以後,濤濤回家幹脆就把自己的房門鎖上,爺爺怎麼敲門也不開了。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大人翻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或是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等等,而家長這麼做,主要是想借此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擔心他們有什麼事瞞著大人,以有利於及時教育。家長的想法沒錯,因為孩子畢竟還是需要大人來教育、引導的。但是,翻書包、偷看日記的做法卻隻能加大和孩子的心理距離。

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和隱私,是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覺醒的一種體現。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認,尤其是在麵對自己的秘密和隱私時,更希望能夠得到尊重和保護。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和隱私,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那麼,怎樣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隱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家長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態度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

當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間沒有人打擾時,就不要隨便進入;當孩子希望擁有記錄自己秘密的日記本時,就不要偷看。

其次,家長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去尊重孩子。

家長平時可以多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以及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如果孩子告訴你一些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耐心地給他們幫助,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以後也會越來越信任家長。

另外,做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當家長需要進入孩子的房間時,應該敲門,並禮貌地問他:“我可以進來嗎?”得到孩子允許再進去。這樣,孩子進其他人房間也會先敲門再進入。

當孩子寫日記或者寫信時,如果家長想看,必須經過孩子的允許。可以這樣說:“孩子,在寫什麼呢?我可以看看嗎?”當家長想幫助孩子收拾房間、書桌或者書包時,最好讓孩子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