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許多老人和孩子已經不隻是隔代“親”了,而是格外的“寵”“溺愛”“捧在手裏怕碎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隔代親隨之而來的便是隔代教育,正如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淘所言: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國特有的國情。無數的老人在“親”孩子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而隔代教育的產生既有社會方麵的原因,也有孩子父母、祖父母自身的原因。
第一,社會原因。
(1)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中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較多,曆來有祖輩幫忙照顧孩子的習慣。
(2)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年輕人肩負著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
他們大多初為父母,主要的精力往往都集中在事業上,被工作所困,即使有一點空閑時間,也忙於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
(3)日益壯大的農村留守部落,對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城市中日漸普遍的因子女長大離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農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現為年輕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為留守部落,正緣於此,在廣大農村,隔代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第二,孩子父母自身原因。
(1)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加快。
許多年輕父母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事業。尤其許多白領夫婦,根本無暇照顧孩子。
(2)大多數年輕父母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其生活環境、成長經曆往往使得他們中的不少人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
很多年輕父母缺乏“為人父母、照顧孩子”的意識,而且怕費神、圖省事、無經驗、希望保留二人世界。不少年輕媽媽甚至怕影響自己的身材而在產後拒絕給孩子喂奶。
(3)因患病、傷殘等身體狀況或因下崗而導致的經濟能力不濟。
(4)離婚、喪偶、再婚或夫妻兩地分居,住房緊張。
(5)出國工作、讀書或到外地工作。
第三,祖輩自身原因。
(1)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有時間、有精力照顧孩子。
(2)祖輩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曆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具有權威性。
(3)祖輩心疼自己的兒女,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時間照顧好下一代,再加之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就自己承擔起照顧孫輩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