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還記得本刊第八期刊登的一篇《瓦力遊鄭州》的文章嗎?小小的瓦力觀察著這個城市的喜怒哀樂,細節與感動,醜陋與汙濁,許多被忽視的地方也見證了這個城市被遺忘的曆史。2011年即將過去,瓦力又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每張照片定格每個動人的瞬間。
左圖:2011年12月4日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裏,我最喜歡你……
右1圖:2011年8月1日瓦力在緯一路。空氣中隱隱有了些秋天的味道,在這些大樹的葉子變黃之前,還能走過幾條街呢。
右2圖:2011年8月5日瓦力在黃河路經七路口。等活兒的人問,這有啥好拍的?我說,這是生活啊!然後他自言自語地重複了好幾遍,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左1圖:2011年8月6日瓦力在法院東街。很多人不知道這條隱藏在紫荊山路旁邊的老街道,這是我長大的地方,很久沒回去過了,因為拆遷改建,印象中的那條街已經幾乎找不見了,隻有西邊的一段還有點兒從前的模樣。
左2圖:2011年8月16日瓦力在航海西路。這一回,終於趕上看海了。
右圖:2011年9月1日瓦力在書院街112號院。這個建於民國21年(1932年)的院子被稱為“鄭州最後的四合院”,書院街也是一條與鄭州的傳統教育有著深厚淵源的街道,曾經的鄭縣縣立初級中學,後來的鄭州市立高級中學(鄭州一中的前身)都建在這條路上。左1圖:2011年9月2日瓦力在博愛街。這條街南頭曾經有一座明朝時修建的火神廟,因此得名火神廟胡同、火神廟前街。1927年,時任河南督軍的馮玉祥下令改名為博愛街,文革時又改名為革新街,1978年恢複了博愛街的舊名。這座“L”型老樓的來曆我沒有打聽出來……
左2圖:2011年9月25日瓦力在磚牌坊街。這條街西頭路北有一座乾隆四年建造的磚結構牌坊,因而得名。文革期間,牌坊被拆除,街名改叫立新街。1979年恢複原名。這條街還曾經叫做梨花巷,多美好的名字啊,這個名字來源於明朝鄭州望族孫姓大宅後花園的棵棵梨樹。
右圖:2011年9月18日瓦力在南門西拐4號院。古城牆南關西的一條小路,曾經的鄭州文化用品廠,曾經的嶽家大院,這個不起眼的舊院落,有著鄭州唯一一座繡樓,但是這座樓也已經破落到完全被人忘記,隱藏在旁邊居民種植的絲瓜叢中。這個大門的來曆更無從查找了。左圖:2011年10月6日瓦力在下午的人民公園摩天輪前。
右圖:2011年10月9日瓦力在9月19日到過的BRT車站前。生活在有濃厚煙火味兒的霧裏的日子,無比懷念前兩天的晴好,至於更早前的藍天白雲,那也許隻是夢裏的一瞬間。左圖:2011年11月21日瓦力在國營鄭州第五棉紡織廠生活區大門前。
右1圖:2011年11月23日瓦力在國營鄭州第六棉紡織廠生活區大門前。刮了幾天風,天藍的有點兒不象樣了,李誌的《關於鄭州的記憶》裏唱,她說她喜歡鄭州冬天的陽光,嗯,我們都喜歡鄭州冬天的陽光。
右2圖:2011年11月25日瓦力在國營鄭州第三棉紡織廠生活區大門前。終於,走完了這幾個曾經承載著城市夢想的棉紡廠,從小在國棉二廠長大,對西郊這幾個“兄弟單位”既熟悉又陌生,這幾天在家屬院裏溜達,總是有穿越的錯覺,可惜沒有機會到生產區裏看看前紡後紡印染車間。左圖:2011年11月13日時間的顏色。7月15日的時候瓦力說:“盼望著這些銀杏樹葉變黃的日子。”4個月之後,盼到了。
右1圖:2011年11月26日瓦力,西環,熱電廠,鄭州的早晨。
右2圖:2011年11月29日2011年冬天的第一場雪。
(編輯/王卉美編/海冰校對/海霞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