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嬰兒期(1 / 3)

1.家庭備藥應注意哪些常識?

隨著市場化日程的不斷推近,藥品也已躋身市場經濟,有的廠家為了推銷產品,吸引消費者,藥物商品名多種多樣,同一複方製品(幾種藥物配伍)或在含量上稍有改變,就更換藥品名稱,隻治療傷風感冒的藥品就不下數十種之多,如感冒清、感冒通、感冒停、感冒靈,感冒靈又有複方感冒靈、強效感冒靈、999感冒靈等,其實不少治療感冒的藥的主要成份都是對乙酰氨基酚,也叫醋氨酚或撲熱息痛,隻不過不同廠家藥品說明書上標注的名稱不同,有的是對乙酰氨基酚,有的是撲熱息痛,而有的是醋氨酚,其實都是非那西丁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其作用與非那西丁完全相同。

因此,鑒於藥品市場的不規範,家庭在選用備用藥時要特別慎重,遵循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療效確切,數量品種適當,容易貯存,謹防偽劣等選藥原則。當然,在小兒科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家庭兒童備用藥再好不過了。

2.藥物的作用有哪些?

藥物的作用是指人體對藥物發生的反應和藥物對人體發生的影響。前者指藥物的不良反應,後者指用藥的目的,即發揮藥物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作用,稱藥物的防治作用。

藥物的防治作用,分為預防作用和治療作用。治療作用又分為對因治療作用和對症治療作用。

對因治療作用主要是消除疾病的原因,如鏈黴素、異煙肼、利福平等治療結核病,用甲苯咪唑治療蛔蟲病或鉤蟲病等都是針對病因進行的徹底治療,不僅可以使疾病得到根治,而且可以防止其傳染。所以藥物的對因治療又稱“特效治療”,常把具有對因治療作用的藥物稱“特效藥”。

藥物的對症治療作用雖不能消除病因,但可改善症狀、解除病人痛苦、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病情惡化等,如用解熱藥、止咳祛痰藥治療肺炎病人的高熱與劇烈咳嗽,這種退熱、止咳看起來不是針對引起肺炎的病毒或細菌,但卻可以減輕病人痛苦和防止病情惡化;化膿腦膜炎常引起危及患兒生命的驚厥,而及時止痙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對因、對症二者缺一不可,中醫指出:“急則治標(對症),緩則治本(對因),標本兼治”是很有道理的。

3.嬰兒不宜用的藥物有哪些?

(1)四環素族藥物較易沉積於骨組織中,阻礙骨骼的發育,服用數日可使牙齒變黃,不宜用。

(2)卡那、慶大黴素治療不要超過10天,以免損傷聽神經及腎功能。

(3)鏈黴素對聽神經亦有影響,對腎髒也不利,故也不宜用。

(4)氯黴素可抑製骨髓,並發灰白色綜合征,不宜用。

(5)維生素K3和K4、磺胺類藥物、新生黴素、三乙酸竹桃黴素、伯氨喹啉等易引起新生兒黃疸現象,不宜用。

(6)杜冷丁、嗎啡、可待因對敏感者易引起中毒,應慎重使用。

4.怎樣給嬰兒喂藥?

嬰兒的味覺是很敏感的。給嬰兒喂藥,應注意以下5方麵:

(1)苦味藥物應放少許糖以減少苦味,使嬰兒不致拒食。

(2)喂藥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則飽食後喂藥易引起嘔吐,故不宜飽食後喂藥。

(3)喂藥時禁忌捏鼻孔強行灌入,以免藥物嗆入氣管而致窒息。可用小匙盛藥後,順著口腔的頰側慢慢地喂入嘴內,這樣不易嗆咳。

(4)喂完藥後,可喂一點溫開水,讓口腔中的藥物全部進入胃內。

(5)注意藥片要磨成細粉,調成糊狀才能喂。

5.如何選擇打針與吃藥?

吃藥還是打針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的性質、作用來決定。有些病口服用藥效果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保持有效濃度,能收到很好效果。還有一些藥隻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漿等,所以家長不能隻迷信打針。藥物被口服之後,大部分都能夠被身體所吸收,經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而發揮作用。通過打針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而規則,所以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是打針痛苦大,還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損傷神經(雖然幾率很低),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還得要進行手術治療。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藥的應盡量口服為好。

6.用藥應注意哪些事項?

(1)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常用抗生素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濫用抗生素會延誤診斷和治療,容易繼發二重感染。小兒一般不要用四環素、鏈黴素、卡那黴素等藥。氯黴素可抑製骨髓造血機能,新黴素可引起嬰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小兒均不宜使用。

(2)注意退熱劑的使用。小兒發熱的原因很複雜,在沒有明確的診斷前,使用退熱藥往往會掩蓋病情而延誤診治。尤其是小兒在不適當地使用退熱藥後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而導致虛脫。小兒所用小兒退熱片、APC片還可引起青紫症、貧血以及肚臍出血、吐血、便血等嚴重不良反應。

(3)不宜濫用維生素和其他補劑。盲目用維生素,不僅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還可能發生副作用或毒性反應。如過多地服用維生素AD膠丸,會出現毛發幹枯、眼球突出、煩躁不安以及發熱等副作用。有些中藥補劑可引起小兒性早熟,因此,小兒慎用補藥,如需進補,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4)外用藥不可過量用。小兒皮膚黏膜吸收能力強,外用藥使用過量也會出現毒副作用。如鼻眼淨、硼酸水、硼酸軟膏、酒精、紅汞、氫化可的鬆軟膏、高錳酸鉀等藥,過多使用均可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7.小兒家庭用藥的誤區有哪些?

(1)用一隻普通湯匙或茶匙來量藥水喂給小兒吃,而不用專門為小兒而設的量藥水用的試管形匙。隨便用一隻平常用的匙來喂藥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份量給小兒,影響療效。1茶匙的分量相當於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小兒吃藥水,最好是用試管形匙,喂嬰兒吃藥可用滴管。

(2)沒有依說明在吃藥前搖勻藥水。搖勻藥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為需要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則,開始吃的2/3藥力不夠,到最後吃的1/3又嫌太衝,會對小兒有害。

(3)保留著已過期的藥物。每種藥物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過期的藥物是有害無益的。必須養成習慣先看看藥物是否已過期,才喂給小兒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個月清理一次藥品或藥櫃,丟掉已過期的藥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過期,為安全起見,寧願棄掉,不要怕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