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產後康複要素(1)(2 / 3)

總之,應當用合乎科學的方式,推行產後養生、產後科學康複的新主張。

怎樣才能坐好“月子”

根據四季的氣候和產婦的體質,要定時通風換氣。室內溫度最好在25℃左右,濕度在50%~60%為宜。要防止風直接吹到產婦身上,以免受涼。夏季衣著不要捂得太嚴,被褥不要過於厚重,以避免發生中暑。

產婦產後當天應充分臥床好好休息;

第二天可以坐起,在床邊活動:第三天可在室內自由活動:以後可做輕微的家務勞動,但不宜久站及常蹲,以免影響產後盆底組織張力的恢複,造成子宮脫垂。

高齡孕婦往往合並有高血脂,屬於血栓性疾病的高發人群,產後早些下地活動有利於身體的恢複,可以防止發生血管栓塞性疾病。

產婦汗多,乳汁的分泌及惡露的排出,容易使身體散發異味,應注意勤換內衣褲,勤換會陰墊,尤其是被惡露及乳汁汙染的內衣,否則可能引起皮膚疾患。最好穿著棉質柔軟寬鬆的衣物。應該每天衝洗外陰部,可淋浴,切忌盆浴,以免細菌經陰道感染官腔。有條件的家庭可安裝女性衝洗器,在大、小便後及時衝洗外陰,保持會陰部位的清潔。

有洗浴條件的家庭,剖宮產術後或會陰側切術後,傷口愈合良好的產婦可以洗淋浴。如沒有洗浴條件,則可采用擦澡,定時擦洗皮膚。洗頭後可用大浴巾迅速揩幹。長時間不洗頭,頭皮不清潔,會影響頭皮毛囊的細胞代謝,使頭皮發生瘙癢,反複抓撓,更易造成頭發脫落。

在產後第1~2天,不宜吃得過於油膩,應吃一些容易消化,又富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餛飩等。以後可喝一些粥湯類流食以利乳汁分泌。不要吃刺激性食物,飲食要多樣化,粗糧細糧、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要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最好不偏食、不忌食。

怎樣預防產褥感染

產後陰道流出的分泌物稱為惡露,正常的惡露有血腥味,但不臭。在產後前3天為鮮紅色,狀似月經,以後轉為暗紅色,最後變成淡黃色或白色,流量也逐漸減少。一般在產後3~4周內流幹淨。

孕期有貧血、胎膜早破、產程延長、胎盤滯留、產後出血等,產程中多次內診、助產手術、產後刮宮等手術操作都是導致產褥感染的誘因。有這些並發症的產婦更耍特別注意,防止發生產褥感染。

如果血性惡露不淨,持續2周以上,或伴有臭味,就可能有感染征兆,嚴重的會伴有持續下腹痛、發熱等表現,需及時去醫院就診。

①局限性感染:外陰、陰道、宮頸、會陰切開或裂傷縫合處是常見的發炎部位,常伴有局部紅腫熱痛,傷口開裂,有異常分泌物,帶有腥臭味。有時會全身發熱,白細胞升高。

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多發生於產後3~5天,惡露臭或不臭,輕者可以有低熱,惡露增多有臭味、腹脹、下腹疼痛及壓痛。重症者伴發熱、寒戰,下腹壓痛或疼痛,白細胞升高。

②盆腔器官感染:常在產後5天左右出現寒戰、高熱、下腹痛、盆腔深部壓痛,會引起盆腔膿腫,甚至高熱不退。

③盆腔腹膜炎,表現為寒戰、高熱、全腹劇痛、嘔吐、腹脹、腹肌緊張、壓痛與反跳痛明顯,會引起腸粘連,甚至腹瀉、裏急後重、排尿困難。

④血栓性靜脈炎:發生在產後或剖宮產術後7~10天,長期臥床者、年齡大且肥胖者易發病。表現出周期性發熱,持續性腹痛並且向腹股溝、上腹部及肋骨下放射。下肢血栓性靜脈炎表現為下肢疼痛,由於血流受阻,會引起下肢水腫,皮膚發白,能摸到下肢靜脈呈索條狀,壓有痛感。患肢溫度高於對側,病程較長,嚴重者血栓脫落,栓塞進入血循環,出現預後極差的肺栓塞、腦栓塞,在數分鍾內就會有生命危險。

因此,當出現產褥感染征兆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並及時治療。

①首先應預防妊娠期貧血及營養不良,提高抗病能力。避免偏食,應多吃各種富含纖維及蛋白質的食物,增加營養。

②在孕晚期盡量避免性生活。有外陰炎、陰道炎要及時治療,按時用藥。如果發生胎膜早破,要注意外陰清潔,及時更換清潔的衛生墊和內衣,並及時到醫院看病,必要時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應每天清洗外陰,先擦去分泌物,用清水先衝洗外陰後再洗肛門處。要使用清潔的衛生巾,應經常更換衛生巾。

③產婦可根據身體狀況早期下床活動,增加抗病能力,促進分泌物排出體外;改善下肢循環,防止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④外陰的傷口發生紅腫或有分泌物、化膿,都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婦產科去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處理傷口。可進行消毒換藥,局部抗生素注射封閉,產後10天後可以用1:5 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或進行激光照射、傷口理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