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黃思路之母王晶:重視培養情商(3 / 3)

思路16歲去美國學習鋼琴,獨自一人在美國住了三個月。她一下飛機就遇到很多問題,但思路靠著自己的力量把一切問題都解決得很好。

由不適應到很快適應,這自然是媽媽“自作自受”教育的一個成果。當有人問思路,媽媽的做法是否對頭時,思路會不假思索地笑答:“我覺得對,自作自受使我知道無論我做什麼事情,後果是要自己承擔的。所以我做事就很負責。”

不可否認,這樣的“懲罰”,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懂得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今,不管女兒走得多遠,王晶都非常放心。

教子點睛: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很多孩子犯的錯誤並不少,但智慧卻沒有增加。追根究底,才發現,原來是父母把孩子犯下的錯誤都承擔了下來,而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知心姐姐盧勤說得好:“愛孩子,就要幫助孩子養成負責任、守規則的好習慣。光說不練,不會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勞,孩子就不會長大。”

鼓勵孩子自主獨立

隻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就不要插手,這是王晶教育女兒的原則。目的是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辦事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思路3歲開始學鋼琴,而第一堂課,王晶就讓她單獨去對麵樓上的老師家。思路個頭小,直接坐在琴凳上夠不著鍵盤,媽媽就為她準備了一個大枕頭,並把枕頭綁在思路背上,站在大門口目送女兒走出家門,到老師家上課。

思路練琴的時候,父母也很少在旁邊盯著,隻是要求思路要認真,練好了,就可以去玩。從小到大,隻要女兒思路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晶從不插手,思路2歲時就學會了用筷子,3歲時就會自己洗澡,4歲時就會自己洗頭發。

在媽媽的耐心培育下,思路從小就養成了辦事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上小學的第一天,她自己把每一本書包好,又一起放進書包。思路讀小學四年級那年,看上了一條裙子,隻是大了些。思路請媽媽幫著改一改。媽媽卻說:“你拿得動針線吧?拿得動就自己縫。”思路就自己動手,縫了整整一個下午,總算把裙子改好了。“那條裙子我非常喜歡,穿了好多年呢!”思路後來經常自豪地說。

這就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其實,孩子喜歡自己動手做事,哪怕做不好。因為在做事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思路不僅學會了補衣服、縫扣子,甚至還能自己修自行車。

上小學五年級的一天,思路在學校生病了,放學後獨自跑到醫院看病。當外公得知消息趕到醫院時,她已經把藥都取好了。

思路12歲那年要去北京參加少代會,王晶把女兒帶到機場售票處,讓女兒自己查詢航班的時間和價錢,自己隻站在遠處看著女兒。

16歲時,思路一個人出國學習。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她克服了很多困難,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還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自力更生掙路費。回國後,她又把出國求學的經曆寫成一本書。

思路說:“我媽從不會因為年齡小而遷就我。媽媽好像一直都很平等地把我當成大人,這讓我很小的時候就不大考慮年齡問題。”

王晶對女兒的“激”和“逼”,使她收獲一個又一個驚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女兒想辦法修好;淋浴龍頭壞了,媽媽全身濕透沒有修好,女兒往裏麵夾塊海綿就解決了問題;上大學後,宿舍電話不通,女兒也動手去修……

在王晶的家裏,永遠聽不到有人說:“孩子還小。”遇到難事,媽媽倒像個孩子似的,總是退一步,擺出一副不聞不問的樣子,因為她知道“娘勤女兒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教子點睛:

做父母的要為孩子的長遠著想,在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越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具有麵對困境勇於突破的素質,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他同時又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因此,孩子未來的命運如何,很關鍵的一點就要看他今天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如何讓今天的孩子學著獨立不依賴,是每個父母必須認真麵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