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後,母子二人從基礎知識、音樂感覺、演奏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麵進行了詳細的交談分析。吳章鴻的一席話,激發了吳純極大的學習熱情,這以後他學習的自覺性更強了,自我要求的標準也更高了,失敗的香港之行對吳純以後出國留學是一次很好的練兵。
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失敗。其中,有些孩子也許失敗的次數比較多,父母也會由此變得不安,他們擔心孩子的前程,於是處處防患於未然,不讓孩子失敗。
本田公司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說,從別人那裏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經過深思苦想得來的東西相比較,其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是大不一樣的。本田先生在上小學時,也是班裏的後進生。無論讓他做什麼,都總是失敗,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然而,對這段經曆,本田先生是這樣認為的:“正是因為當時的失敗,才培養了我能進行獨立思考、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大腦。”日本教育家多湖輝以此為例,勸誡父母,不要隻盯著孩子的失敗,要多想想失敗所帶來的好處。
實踐證明,“可以失敗”要比“不準失敗”更能減少孩子的失誤。當父母麵對孩子的失敗時,應像吳章鴻對待兒子那樣,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心理負擔,告訴他“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孩子聽後會深受鼓舞、精神大振。孩子肩上的重擔也會減輕,結果,事情就會朝著好的方向轉化。
教子點睛: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分的對孩子求全責備,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影響了他的正常發揮,有害無益。其實,孩子有失敗並不可怕,失敗是成功之前的練兵,可怕的是孩子沒有信心。沒有人願意自甘墮落,父母試著去給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勵,他也許就會給父母意想不到的回報。
放兒子飛向理想
吳純記得,爸爸和媽媽離婚那會兒,家裏隻剩下一架舊鋼琴和一些換洗衣物,那時的他剛滿11歲,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學習鋼琴已經差不多6個年頭了。按照當時的狀況來說,連吃飯恐怕都成了問題,更不要說學琴了。
所有人都在勸吳章鴻,不行就算了吧。但吳章鴻並沒這麼想,她明白兒子的心,她知道鋼琴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吳純在小學畢業時向母親提出了自己的心願,想去專門學習鋼琴,要考音樂學院附中。
孩子有自己向往的領空,吳章鴻很支持兒子的想法。可是,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勸吳章鴻不要讓吳純再學鋼琴了,因為他的文化成績也很好,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讀大學,也是有前途的,而且內部子女在高考分數和學費上都有優惠,支持吳純去學鋼琴,就等於放棄了這一係列的優惠政策,自己也踏上了一條坎坷的道路,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但是,吳章鴻想,孩子熱愛鋼琴,又有那麼多年的基礎,應該讓孩子去試試,讓他大膽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目標,即便是他成不了鋼琴家,若能從事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同樣是幸福的。她決心支持兒子。
吳章鴻說自己是“四無人員”——無文憑、無專業、無丈夫、無金錢,但她卻決心要送兒子走上藝術的不歸路。大家都說她太溺愛孩子了,什麼都由著他。但是,吳章鴻心理清楚,這不是溺愛,而是母親對孩子的一種相知。隻有血緣相連的母親,才會知道兒子最想要的是什麼,才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去完成畢生的理想和夙願。
因為沒錢,他們一開始就遇上了攔路虎,音樂學院附中高昂的讚助費吳章鴻實在拿不出來。她提筆給院長寫了一封信,以母親的名義真誠地懇求緩交。院長卻建議吳純放棄這條需要用金錢堆砌的藝術之路。
正當母子倆感到絕望的時候,一向對吳純很看好的鋼琴老師被一家民辦藝術學校聘請做老師,她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讓吳純就讀。吳純在入學測試中考了全校第一。
1998年,吳純接到了烏克蘭奧德薩音樂學院的邀請函。麵對高昂的學費、前途未知的留學生涯,吳章鴻再次支持了吳純的選擇。她說,好男兒誌在四方。臨上飛機那天,吳純感念母親多年來無私的付出,生怕她一個人在國內孤獨,他勸母親再找一個伴。他們既是母子,更是朋友,吳章鴻珍藏起兒子的這片理解和孝心,時刻與在異國求學的兒子並肩拚搏。
為了省下每一分錢給孩子上學,吳章鴻給自己製定了一條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的生活費限5元人民幣。長期艱苦的生活,使她落下了脾髒方麵的疾病。吳章鴻總在問自己,我能為兒子做些什麼呢?我還能為兒子做些什麼呢?還有什麼是兒子急需要的?而我沒有做到。
有一個小秘密,吳章鴻不曾告訴兒子。她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了一次次博覽群書的機會。每次學校資料室到了新書,她就幫忙運送。唯一的請求,就是借來一看。每次她都會用最快的速度閱覽、複印、歸還。吳章鴻認為,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母愛就是應該這樣滴水穿石。
吳章鴻說,自己就像老蜜蜂采蜜一樣,希望把最新鮮的、時代最前沿的觀念理念帶給兒子。遠在烏克蘭的兒子就是依靠著母親的鼓勵,一點點駛向理想的彼岸。上大學的5年來,吳純共獲得9項國際鋼琴比賽的大獎。
2004年6月,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招考鋼琴係博士生,來自全世界的幾百名高手競爭2個入學名額,作為烏克蘭奧德薩音樂學院理論博士生的吳純,終於以出神入化的演奏,從這些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世界著名鋼琴家克萊涅夫的學生……這一喜訊傳來,遠隔重洋的吳章鴻緊握著電話,忍不住喜極而泣。
吳章鴻坦言,作為女人,這麼多年的單身留守生活是有遺憾的。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也會為自己沒有品嚐過真正的愛情而心酸,但是,她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把心力精力投入到自己兒子身上並不是一種浪費,對於她來說,以一種淡然隨緣的心態等候一份真摯的愛也未嚐不是一種癡情。
吳章鴻決定要吳純學習鋼琴的時候,並沒有太多地計較學鋼琴的前景,也沒有巴望著兒子一定能在鋼琴領域有所成就,她隻是單純地支持了兒子想學琴的願望。她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想讓孩子失去自我。其實,隻有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真正尊重。
教子點睛:
孩子隻有理解父母的苦心,他才會以非常大的熱情自覺學習,適應可能遇到的困難,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隻有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