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章鴻感慨地說,吳純出國留學後能夠自立、自強地學習和生活,可以說之前的種種磨練給他奠定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吃苦、戰勝困難、承擔責任的經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無價之寶,有這些生活的磨練,可以讓孩子擁有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子點睛:
作為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自我生存能力的鍛煉,不要讓孩子在父母過分的庇護下成長,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意誌,讓孩子“自立”、“堅毅”。真正愛孩子,就要多給他一些磨練,少一點嬌慣,多進行競爭意識、生存危機的教育,少一點包辦代替。
要與孩子及時溝通
吳章鴻說,當前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溝通問題:好多問題不說不行,說出來孩子又不愛聽。這到底該怎麼辦?一般的家長隻是告訴孩子做什麼,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對誰有好處?這都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溝通不順暢導致的。
兒子出國後,吳章鴻心裏空蕩蕩的,寢食難安。她擔心年僅16歲的兒子在國外能否健康成長。為此,她從各種雜誌書籍上選擇好文章,特別是優秀人士成功的小故事,圈出重點,寫下讀書心得,以“每周一信”的方式寄給兒子。家書抵萬金,吳章鴻耗盡心血選擇的文字滋養著兒子在異國他鄉慢慢成長。
為了加強與吳純的聯係,2001年,已經45歲的吳章鴻還學會了電腦,在網上和兒子交流。她和兒子結束了“每周一信”,開始在網上“每日一信”的交流。
為與兒子進行平等的交流,鏟除所謂的代溝,達到母子共同成長的目的,吳章鴻真正是耗盡了心力。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為母親,吳章鴻覺得,她有責任把身邊的最優秀的東西收集起來,展現在孩子麵前,為他製定學習的計劃和目標,樹立同時代的楷模,讓他學有誌向,趕有目標。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不論世界潮流如何變化,但人的優秀品質是永恒的。
2002年5月,吳章鴻被教育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教子有方好家長”,入選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光榮地走進了人民大會堂,作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場報告。至今她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巡回演講數百場,與家長們交流在培養教育孩子成長中的心得體會,現場解答家長們的困惑。
吳章鴻建議各位家長,不妨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從各種報刊雜誌擷取那些大到愛國、事業,小到飲食及生活中的很多小節,這些具有強烈針對性和教育意義的小文章,附上父母自己的讀後感,然後放在孩子的麵前,這樣不僅孩子受益自己受益,更重要的是孩子比較願意接受。
這種方式不僅適用於遠離自己身邊的子女,同時也適用於生活在自己身邊的子女教育。讓孩子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好的思想意識的熏陶,以完善他的品德和人格。
吳章鴻特別提到,在平時的交流中,父母要以誠懇、平等的口氣與孩子及時溝通,不是把孩子當作孩子而是當作朋友,平等交流,用真情、愛、行動與孩子建立信任的基礎。父母用行動去感動你的孩子、感染你的孩子,與孩子心貼心地交流。
同時,她還提出,父母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要不斷地提高、學習、充實自己,和孩子一起起跑,這也是所有優秀父母的共同點,正是由於父母的進步,孩子才得以進步,而不是相反。
不僅如此,母子倆還精挑細選,從“每周一信”的上千篇文章中優中選優,2004年3月輯錄出版了《每天進步一點點》一書,該書至今已再版多次。
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有很多,吳章鴻母子但這種交流的方式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吳章鴻希望父母,能與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分享這些蘊含人生哲理的文章,每天進步一點點,讓人生最優秀的品德和最高尚的人格播灑到更多幼小的心田裏。在吳章鴻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
教子點睛:
現在有很多父母很苦惱,總是弄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每天想些什麼,其實,這些問題都屬於和孩子溝通上的障礙。吳章鴻和兒子的溝通方法很獨特,他們之間的溝通是以書信為依托,以“榜樣”為依托,在和孩子交流的同時又使得他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父母也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榜樣”的為人和做學問的功夫,把孩子當成真正的朋友,一定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生活允許失敗
吳章鴻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及時對孩子進行承受失敗挫折的教育。因為挫折和苦難對一個人的傷害程度大小與他們對挫折和苦難的態度直接相關。
她建議父母,讓孩子懂得,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一個人不排斥苦難,不畏懼挫折,苦難和挫折就不能打倒他。相反,如果一個人害怕它們、逃避它們,他就能輕易被打倒。
要讓孩子學會麵對困難和挫折,不要抱怨環境,也不要懼怕失敗,要引導孩子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要有對失敗的承受力,對失敗的承受力越大,從失敗中走出來的時間就越短,最終獲得的成功就越大。
麵對遭受挫折和失敗的孩子,不是斥責、打罵孩子,而是要把失敗的孩子拉回父母溫暖的懷抱,理解、安慰孩子,及時幫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拿出對策,不要給孩子潑冷水,也不要譴責被挫傷的孩子。父母正確麵對孩子的失敗,和孩子一起進步,建立平等交流的關係,能增強孩子麵對困難和失敗的自信和勇氣。
1997年12月底,吳純被選送去香港參加“首屆中國鋼琴曲目比賽”。吳純拿了家裏僅剩的6000元錢,自費去香港參賽,遺憾的是,由於臨場發揮不佳,吳純沒能拿到名次。
走前她曾對兒子說:“媽媽不去送你,也不會去接你,因為家裏沒有錢。”但現在她決定去機場接兒子,因為兒子此刻正在經受他人生的第一失敗,這時他最需要媽媽的支持和理解。
吳章鴻決定走出家門,把她失敗的兒子像英雄一樣接回家。可家裏距離機場如乘出租車,要花100元錢。最後,她花了1元錢,乘公共汽車趕到民航小區,然後步行走上了通向機場的高速公路。
她步行30公裏,在機場等了7個小時,接到最後走出機場垂頭喪氣的兒子,走下飛機的吳純忽然聽見母親的呼喚,一臉驚訝:“媽媽,您怎麼來啦?對不起,家裏花了那麼多錢,我卻沒有拿到獎,你怪我嗎?”
吳章鴻流著淚告訴兒子:“正是因為你沒有獲獎,媽媽才不辭辛苦走了很遠的路,專門到機場來接你回家。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以一次的成敗來論英雄。相信你能從這次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今後會做得更好。媽媽相信你能從這次比賽中總結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