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劉蘇之母蘇杭:病榻上譜寫母愛曲(2 / 3)

一次,劉蘇班上有個男同學打逗,不小心踢傷了小個子K同學的辜丸,K同學立即住院了。中午,許多同學別扭得沒吃好飯,議論紛紛,發愁他今後不能成家生育了。女兒也憂心忡忡,回家向蘇杭討教。

蘇杭趕快查醫書,最後,她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結果。她用一張小紙寫下:“一側辜丸的損壞不會喪失功能,你會有幸福的未來!”讓女兒悄悄地把紙條交給了K同學。平素視劉蘇為大姐姐的K同學不知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於是說:“你媽真夠哥們兒!”

班上另一位同學告訴劉蘇,他把這事和自己的爸爸一說,他爸爸就急了:“在學校不好好念書,還公開討論什麼狗蛋問題,真不學好!要在我們那個時候,早按流氓開除了!”

蘇杭覺得,中學生渴求用醫學知識為同學解憂,助人與求學之心是多麼珍貴!他們敢於公開討論婚育科學,這是時代的進步啊!為什麼要把當年的封建愚昧當做單純向孩子標榜呢?

有時,蘇杭和女兒之間也有麵紅耳赤的爭論,凡在這個時候她都用幽默的語言讓女兒輕鬆而大膽地質問。對待真理,她最怕孩子把她當做長者,唯唯諾諾而失去自我。

孩子考得不理想,深夜難眠,悄悄推過藍色日記本,允許母親走進她的心扉。於是她在女兒的日記本上寫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隻知道要你的高分安慰自己,那我隻是個膚淺虛榮的媽媽;如果我隻憑分數論定你的成敗,那我是個糊塗功利的媽媽。因為我分明看見,女兒正在追求全麵發展的人生境界,正在追求為他人為集體做貢獻的高尚生活。

隨著劉蘇漸漸長大,蘇杭認識到,女兒的獨立人格已經形成。這時,她特別注意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遇到孩子的同學來電話,她絕不追問,尤其是男同學的電話連姓名都不問,順手遞給女兒。

蘇杭說,也許,是自己太了解自己的女兒了。中學生打電話往往不敢報姓名,連同性別的同學也隻是含糊地說:“我是她同學。”這想必是父母戒備森嚴造成的吧!信任是一劑通心的良藥,關心得過分就變成了傷害。

有個女同學遇到麻煩,來電話找劉蘇借幾百元錢,但不肯說明原因。由於蘇杭夫婦害怕那女生路遇不測,在寒風中,劉蘇的父親用三輪車拉著她們母女及時將錢送去。當見麵時,那女生眼含熱淚,一把將女兒拉到角落去訴說,卻把他們夫婦扔在一邊凍了半個小時。

和那女孩分手後,麵對父母渴求答案的神情,劉蘇抱歉地說:“我已經答應替人家保密,對不起!一句也不能說。”孩子的行動,證明著自己的成熟。重承諾、講信義是做人的根本。蘇杭夫婦半句也不問了,釋然而笑。

所以說,雖是長輩,也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這樣,和孩子做朋友,用平等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他,對待他,孩子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一種獨立自主的感覺,他內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反而會被激發起來。

教子點睛:

和孩子交朋友要給孩子更大的空間,不能老拿家長的架子把孩子逼得太急,同時,不同的孩子還要考慮不同的方式。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態。心理上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具體心態,從孩子方麵出發,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讓孩子學會審美

劉蘇很愛美,小時候,她看到一些小朋友著裝豔麗,或戴項鏈、手鐲,不免流露出幾分羨慕。她悄悄地問媽媽:“園園塗紅指甲好不好看?”

蘇杭覺得,審美品味的高低,最能反映人的氣質。怎樣培養孩子具備較高層次的審美意識,從而能夠在富有個性的審美中建立自尊與自信呢?

雖然蘇杭懂得品位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但是,她沒有限製孩子在穿戴方麵的選擇,也從不硬性規定哪些可以穿或哪些不可以穿。她之所以這樣做也是防止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認為媽媽有病,沒有能力打扮她,就限製她追求美。

一次,蘇杭花10元錢買了5公斤毛線頭,那是毛衣廠的下腳料。她把五顏六色的線頭一截截接好,給孩子織了10來件衣、裙、褲和背心,利用顏色俱全的特點,精心設計出富有兒童情趣的款式和圖案。

比如,有件毛衣構圖新穎奇特,下擺織成紅色線加白色線的“磚牆”,胸前露出半張頑皮三毛的臉,左右兩隻胖乎乎小手正扒著牆頭,好像在尋找著什麼。仔細一看,袖子上還有一隻小烏龜。小烏龜是先用綠色線頭纏好,縫上去的,活動的頭和尾別有一番情趣。

劉蘇穿上這件衣服,平添了幾分聰穎、活潑。小朋友圍著她,摸摸小烏龜,揪揪三毛的頭發,羨慕極了。好多阿姨都借這件毛衣做樣子。

蘇杭那時因病坐不住,躺著織得很艱難,致使胳膊肘流血結痂,但她以母親深摯的愛,像春風化雨般地潤澤著女兒健康的審美情趣。她問女兒:“你還要貝貝的粉緞子棉襖和項鏈、戒指嗎?”女兒趕忙說:“不要不要,像個小大人,多俗氣!”

過年了,懂事的小劉蘇不讓母親花錢為她買新衣,建議利用家裏的剩條絨布拚成灰綠色罩衣,由她自己設計選擇補花圖案,她選擇了一個卡通小姑娘。於是,一家人找出各色花布,劉蘇負責剪紙樣,全家三口人剪剪貼貼,拚拚補補,一起縫製,整整幹了兩天一夜,大年初一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