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寒假,有人要租曲寶琴的舊房,她就讓三女兒天昭帶著去看房子。等了一會兒,天昭有點生氣地回來了。原來,那人見了天昭就閑聊,問她中學是哪裏畢業的,天昭就說附中。因為附中是省重點,那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啊,你家有人啊!”他的意思就是指走了後門。天昭就解釋說,不是,是考的。那人就很詫異。天昭後來感慨地說:這人怎麼這樣惡臭,難道他忘了還有一種光明正大的途徑進取嗎?
曲寶琴總是比較樂觀的,因為,她覺得孩子們自己的誠實和能力,可以避免委瑣,可以坦蕩光明地進取和生活。而實際的情況,也確實是這樣:曲寶琴的三個孩子,至今她們的生活圈子是幹淨和亮堂的。
在曲寶琴看來,成人保持如此“潔癖”,是光彩的,應該爭取的。而在孩子們自己的世界裏,在諸如師生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上,父母最好也不要鼓勵孩子做那些庸俗的事。她認為,友好順暢的人際關係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因此耗費太多精力,弄得緊張兮兮,來風便是雨,就是非常不值得的。泰然處之、寵辱不驚的風度,正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之一。
曲寶琴是在有意塑造著孩子自由、開放、清高的心靈。顯然,這與當今社會現實有些格格不入。在某些追求物質實惠的人看來,她的做法無異於不食人間煙火。的確,生活中就有這樣一些父母,他們常常會為一些蠅頭小利而抹煞了孩子坦誠地赤子之心,比如,為了逃票教孩子撒謊等。殊不知,這樣看來“機靈”的表現,將會給一顆單純的心靈帶去傷害和汙點。
隻有父母自己行得正、站得直,才有資格去教育孩子,才會有說服力。父母在生活中,要時刻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應該做到的。
教子點睛:
一個合格的父母,要有智慧去教導孩子,怎樣做一個坦誠的人。父母要用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告訴孩子從小就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不為蠅頭小利所動,不去走歪門邪道。引導孩子成為正直、誠實的人是做父母的責任。而母親在這方麵的表現就顯得尤為重要,母親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人,你的一舉一動,就是在告訴孩子,他應當做什麼樣的人,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所以,作為母親,請為孩子做出一個表率,孩子才能有個坦蕩、光明的未來。
愛孩子也要愛自己
人與人在對等的互不相欠的關係中,相處起來是最自然愉快、關係也最容易長久的。可是,母子之間、母女之間,由於存在著先天親密的關係,尤其是長輩這一方,常常不自覺地向孩子毫無保留的付出。
可是,父母沒有想到過,如果過分地犧牲自己,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被過度的愛包圍湮沒的孩子,要麼昧著良心漠然地選擇反叛,要麼就處在不堪重負的欠債的焦慮之中。
曲寶琴講了一個發生在她身邊的真實的故事:
我的一個親戚,夫妻雙方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愛孩子愛到極至,一般人不能理解。老夫婦倆省吃儉用,單位發的毛巾、香皂、洗發水,都攢著,統統給上大學的兒子帶到學校去。他們什麼都想著給兒子,甚至連鑰匙鏈也要給兒子準備,攢滿滿的一抽屜。
可在自己的生活上,老夫婦則是百般苛刻。毛巾用到花色完全看不出,再淘汰成擦腳布,等到再不能繼續使用,再淘汰掉擦地用;洗發水更是很少用,基本用便宜的肥皂代替。
其實,他們的兒子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洗滌用品,但是,每次都必須收下,否則,父母就不放心。這樣一來,導致孩子很多東西都用不完,最後都過期扔掉了。孩子每次放假回家,老兩口都會精心準備飯菜,每頓都是四個菜以上,而且全是新鮮菜。這些菜是專門給兒子做得,老倆口一口都不吃,他們吃前一天的剩菜。
父母的百般“寵愛”,最後成了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使孩子沒有勇氣去麵對父母,他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辜負了父母。現在,他對回家非常恐慌,對父母的過度付出感到歉疚,心情十分地鬱悶。
曲寶琴認為,如果父母過分地犧牲自己,必然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的。愛的債,太重,有良心的、愛父母的孩子,都會感覺到的。她建議廣大父母,要愛得有節製一些。愛得適度,愛得恰到好處,才能讓孩子冷熱適中、呼吸自然。
曲寶琴非常自信地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她的重要性毫不亞於任何一個媽媽。但是,她必須承認的是,孩子不是她的全部,以前、現在、將來都不是。
她說,也正因為她愛得有度,她的女兒們才越來越懂得如何引導母女之愛、父女之愛。孩子非常有意識地把她們接觸到的新的、好的事物介紹給父母,把她們看到的世界、理解的世界,鏈接到父母的視野裏來。
2001年秋天,二女兒已在國外,大女兒和三女兒也都馬上要走了。可是,今後他們該怎樣聯絡呢?打電話太貴了,寫信又顯得太慢。三女兒天昭就建議互發電子郵件,孩子就手把手地教媽媽,就像當年媽媽教自己算術題一樣。孩子們教得很認真耐心,小心翼翼地怕傷了媽媽的自尊。
在與孩子學電腦的過程中,媽媽也像當年做算術題的孩子,刨根究底地問著問題。孩子們與媽媽時不時地會哈哈大笑起來,她們是那樣的默契和愉快。
除了提倡對孩子“愛得適度”,曲寶琴還有一個著名的觀點,那就是:“愛孩於但更要愛自己”。她說,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麵,它與你全心全意愛孩子並不矛盾,相反它是家庭關係真實和諧的必要條件,尤其是當孩子成人之後。
曲寶琴認為,有些母親過分地愛孩子,除了母性本來的犧牲傾向,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很多女性在當了媽媽之後,太急於放棄自己,放棄自己的其他角色和前途,把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們自己做不到的,想讓孩子必須做到,自己沒能實現的要求,要在孩子身上全都實現,希望孩子成為另一個高大而完美的自己。
據曲寶琴的觀察,這種忘我,很多時候其實是由於母親懶惰和軟弱的傾向造成的。眾所周知,在追求人格完美和人生成就的道路上,充滿了艱辛,人們會本能地徘徊,這時候,如果把注意力轉移到一個和自己血肉相連的人身上,他的成敗榮辱可以權作自己的成敗榮辱,那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
忘我地愛孩子,成了很多母親的“籌碼”。可是,要知道,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幸福可以分享,但人生價值不可以代替。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和孩子一同仰望,一同奔跑,而不是把全部精力用來押寶、用來期待。
曲寶琴指出:這樣的教子方式,這樣愛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她以一個母親和教師的敏感,一針見血地指出:親愛的無私的媽媽們啊,請自私一點吧,在幫孩子的未來挖地基夯樁子的時候,也別忘了為自己的人生加片瓦、添塊磚。
教子點睛:
愛要愛得有尊嚴。不要讓對孩子的愛代替了自愛,不要讓對孩子的期盼代替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不要讓對孩子的沒必要的過度的操勞代替自己的價值營造,不要讓孩子在你“無私的愛”的重壓下無所適從。這樣一來,“釋放”了孩子,也“釋放”了自己。母親和孩子攜手,互相愛護、關懷,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