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霞總是跟孩子們強調,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做學問得先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出好學問。她經常跟孩子們講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4個孩子從小學習勁頭十足,就是因為心裏有正確的目標。
大兒子出國留學,臨別時跟父母說:“到了國外,爸媽不必惦念,你們過去教我們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足夠用了。做學問得先做人,好人才能做出好學問。”
除了做人的道理,李振霞對4個孩子意誌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是打造堅實“盔甲”的一種方式。堅強的意誌力,也許就是他們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
三個兒子騎車到某風景區4日遊,風餐露宿,經受了疾風暴雨的考驗,胳膊和腳上留下草木劃的道道傷痕,鍛煉了意誌,提高了勇氣,闖出了悟性。女兒金螢滑冰摔倒不幸腿骨折,打上石膏休養期間,她堅持完成了20萬字的英譯漢醫書校對稿,還翻譯了4000多字的醫學文章。
要說建立在科學知識基礎上健全的人格素養,是“保護自己的盔甲”的基石。那麼,另一種構成盔甲的重要因素——強健的身體素質,也是構成堅實“盔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隻有擁有健康的體魄,頭腦才會時時保持清醒,事業上有勇氣也有能力拚搏,有力量頑強對付一切惡劣環境。
孩子們懂事了,學習興趣高漲起來,有時一學就是好幾個小時。而李振霞深知學習要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於是,反過來“逼”孩子們去玩,她帶著孩子們去遊泳、滑冰、打乒乓球。她要求孩子,學習時全神貫注,運動時也要全身投入,不要想別的,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
運動是一項終身的投資。可是,有些父母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常常看到有的大人怕孩子們玩多了影響學習,有的幹脆給孩子每天規定很少的自由活動時間,有的還將體育運動和學習對立起來了。這樣做,隻能使得孩子距離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遠。
而姐弟四人由於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身體素質都很好,遊泳、滑冰、打球樣樣都行。在大學校園裏,女兒是排球隊的主力,大兒子和二兒子是籃球和乒乓球隊的,小兒子參加了冬泳隊,還考取了國家三級裁判。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大兒子金煜,初到美國時在哥倫比亞大學作訪問學者。由於發給的生活費較少,每晚不得不到四處打工。他曾多次遇到壞人攔路搶劫,有一次,他竟然遇到強盜從後麵用胳膊勒住脖子的險情,不過,他都無畏地一一化解,安然成功脫險。
後來,他對母親說:“我們在國外,媽媽您不必惦記我們,您給了我們強勁的體魄和性格,足夠我們用來對付各種困難了。”聽了這話,李振霞十分感動,同時也感到很欣慰,自己多年的心血畢竟沒有白費。
李振霞用“保護好自己的盔甲”這樣形象而內涵豐富的比喻,對子女們在知識武器、身體素質和業餘愛好以及做人方麵提出綜合要求,並身體力行。事實證明,她的這一做法,讓孩子們受益無窮。
教子點睛: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對於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業餘愛好,特別是做人方麵的教育卻顯得不足。殊不知,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教子方法,就像要蓋萬丈高樓而忽略了地基一樣。父母如能深刻認識到,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素養對於孩子成長的必要性,就一定能教出一個出色的好孩子。
建立和諧自由的家庭氛圍
在對四個孩子的教育中,李振霞夫婦鼓勵孩子們的獨立思考,並且,在家中努力營造民主的氣氛,他們之間既是母子關係,又是朋友關係,李振霞凡事堅持和他們講道理。
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錯誤,有時要對他們進行批評。在他們家裏,有一個“談話小屋”,就是專門為了母子之間談話而設立的。為了達到說服教育的目的,李振霞夫婦還製定了“四不”原則。“四不”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一、不在客人麵前說孩子,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
二、不在家人麵前說孩子,以免傷害到姐弟間的相愛與好感;
三、不在飯桌上說孩子,以免影響他們的食欲和健康;
四、不在氣頭上說孩子,這個時候父母容易情緒激動,不適合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
李振霞說,對待孩子,要有一個平等、民主的心態。否則,就沒有辦法和孩子真正談心、交朋友,隻能把孩子嚇得遠遠的。可是,他們心裏並不服輸,有時甚至產生逆反心態,故意同大人對著幹。
李振霞用自己的心血來教育孩子,同孩子們做朋友,使孩子平時很容易接近她,願意和她探討問題,願意和她談一些孩子中間的事。所以,李振霞夫婦家,總有一個非常好的氣氛。
二兒子金俠就說:“媽媽很有能耐,講道理我們要是不服,她就不停地講,直到我們認錯為止,印象中還沒有一次沒讓媽媽說服過呢!但是,我們是真的佩服媽媽,並不是敷衍她。”
金俠讀初中時,有一次,老師向李振霞反映情況,說:“你們家金俠大鬧課堂,導致一堂曆史課都沒有上成。”金俠思想敏銳、愛思考、有主見,他非常聰明,但是脾氣不好,自尊心非常強。
所以,李振霞聽到老師的反映後,並沒有立即批評金俠,而是把他單獨叫在一邊,向他詳細地詢問事情的經過。金俠氣鼓鼓地說:“在打上課鈴時,老師剛進教室,上課鈴還沒打完,教室裏亂了一點。當場老師就喊:你們簡直像《智取威虎山》裏的土匪。”
他繼續說,“我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對,老師剛站到講台上,我就站起來給他提意見:老師,您怎麼把我們同學叫做土匪呢?老師說:你看,你們當時亂的那樣子。我向老師解釋: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玩,總不能不讓他們玩吧。鈴聲剛響,他們正在就坐,怎麼能不有些亂呢?可是你一進了教室,他們就坐好了,這也不是在課堂上亂啊!”
李振霞當時聽了他的話,覺得老師的比喻的確不當,傷了孩子們的自尊心,自然會產生抵觸情緒。不過,她也認為,金俠對於這件事的反應也讓老師難堪。所以,第二天,李振霞親自到學校,找到那位老師,並把自己同金俠談話的經過向老師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