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曾憲梓之母藍優妹:做生活的強者才能成功(3 / 3)

教子點睛:

越是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孩子的勤勞節儉表現地更為突出。這就提醒父母,越是有錢,越要做到自身勤儉,教育孩子勤儉。可是,要想做到勤勞節儉,需要有很強的自律精神。父母對自己是不是能嚴格要求並持之以恒,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讀書改變命運

客家人原是中原仕宦之家、書香門第的後裔,崇文尚武便是客家人傳統精神之一。在客家有句俗諺:“書愛讀,打愛練,老婆不討隨方便”。其中的“書愛讀,打愛練”就是指的崇文尚武。

千百年來的謀生經驗,使客家人深深懂得了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激烈的競爭,許多人認識到,要真正能出頭,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所以在客家有“賣田賣屋也要供子弟讀書”的說法。

就像所有望子成龍的客家人一樣,藍優妹看見日漸長大的兒子,既高興又憂心忡忡。她深知沒有知識、沒有出息的兒子是會遭人指責、被人看輕的。她想起丈夫臨終囑咐,再窮再苦也要讓兒子讀書,因為兒子是曾家的希望,是自己生存奮鬥的唯一目的,決不能讓兒子一輩子像自己那樣“麵朝黃土背朝天”地給人家當佃農、打長工。

善良的母親咬緊牙關,開始加重自己的勞動量,她沒日沒夜地挑活兒,一點一滴地節省口糧。

一天,她挑著一擔裝有米和菜的擔子,拉著兩個兒子,硬著頭皮走進全村唯一的小學,為她的兒子求得一個上學讀書的機會。

藍優妹拉著兒子給學校的先生磕了幾個響頭,她說道:“先生,收下我的兒子吧。我沒有文化,我的孩子不能沒有文化呀。他們什麼都會做,可以給您燒火做飯,我每隔幾天就給您送米送菜,求您收下他們吧。”

村小學是由三幾間破舊的土屋改造而成,僅僅隻有三個教室,分為一、二年級一間;三、四年級一間;五、六年級一間,也算小學,也算私塾。

教書先生梁先生是一位心地善良、熱心教育的人。他深知這孤兒寡母的日子非常艱難,對這個沒有丈夫和父親的家非常同情,對這位勇敢堅強的母親也非常敬佩,於是就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收下了這兩個孩子。

這一天,曾家之人開心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晚上,母親在父親的墳前第一次沒有流淚,第一次懷著無限的幸福,深情地告訴“遙遠”的丈夫:“曾家有望了。曾家的孩子可以上學讀書了。”

終於能夠上學讀書了。小憲梓神氣地當上“學生哥”了。他有意無意地收斂了山野小子的野味兒,頭雖然還是剃得光光的,但腳卻是不敢再光了,他規規矩矩地穿上了自己用幹稻草編織的草鞋,背上媽媽用舊衣服改成的書包。

每天天一亮小憲梓就快快起床,一大早便跑去學校給梁老師燒火煮飯、洗衣洗菜。上課後梁老師就教他們識字計數,一篇一篇地背誦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教他們打算盤的時候,梁老師很嚴格地規定所有的學生必須右手拿筆,左手打算盤。因為像這樣有效地利用左右手,對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和工作非常有利。

小憲梓和同學們一樣也非常愛戴他們的梁老師,雖然他們也有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而且這樣的時候,梁老師會拿一把尺子毫不留情地打他們手心,這種體罰即使打不傷人但也很痛,對於小憲梓他們也很管用。

那段難忘的經曆,給曾憲梓先生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感激母親當初不顧家庭貧寒送他們上學的決定,要是沒有母親的這個抉擇,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領帶大王”曾憲梓。

教子點睛:

讀書可以使人明理,讀書可以使人睿智,讀書可以引導人步入崇高的境界,讀書可以改變人的言行舉止。在現代社會,接受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卻還有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而失去了讀書的機會。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可能會厭倦上學,卻從來沒想到還有那麼多小朋友連教室都沒有進去過。如果有機會,父母要帶著孩子去認識一下這些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並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這會讓孩子懂得要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也可以喚醒孩子幫助他人、愛護他人的美好心靈。